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庭前会议程序。庭前会议是介于起诉和审判之间的一种程序,目的在于控辩双方通过明确争议焦点和确定合法证据来开展实质性的庭审准备工作。文章认为,庭前会议虽然加大了公诉机关的工作难度,但却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手段。  相似文献   

2.
庭前会议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具有保障集中审理、彰显程序公正、实现资讯平衡等重要意义。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对该制度的启动、进行、效力等相关适用问题予以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旧刑事诉讼法忽略了庭前准备程序,导致庭审拖延或中断频繁发生。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了避免此类状况,增设了庭前会议。庭前会议具有证据开示、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分流、争点整理等功能,主要解决与庭审有关的事项,为集中审理创造了条件,既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公正,也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庭前程序构建应当坚持被告人的程序参与、保持控辩裁三方构造、合意兼采决定的原则立场,以保障程序的公正,实现诉讼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庭前会议作为庭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的一项新制度。庭前会议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共享、明确争点、整理证据、解决程序性争议、案件分流等。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较为原则,其适用范围和提起方式,参与人员,听取事项的范围及处理方式等问题均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但因规定简单概括,庭前会议的功能发挥和实践应用引起了广泛争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庭前准备程序,庭前会议的适用应由法官根据案情的需要进行自由裁量,并可在作出决定前询问控辩双方意见,尤其是证据意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庭前会议中形成的会议记录仅记载的是双方意见,并非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若当事人在庭审中提出与庭前会议不一致的请求或意见亦无不可,且应以当庭表达为准。  相似文献   

6.
庭前会议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新设立的审前程序。庭前会议制度应力求达到提高诉讼效率与保障被告人诉权之间的制度平衡,在庭前会议的制度设计中,应严格区分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的处理界限,避免以庭前会议代替庭审程序。  相似文献   

7.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针对庭前会议制度出台司法解释予以阐释。作为一项旨在保障公平正义、提高庭审效率的庭前准备程序,该项制度在理论界和审判实务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程序立法的科学性来看,这项新增加的审判程序具有开拓意义的同时兼有智慧性和前瞻性。但从审判实务的角度而言,条款的设计略显粗疏、过于简略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客观的分析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状况,笔者针对庭前会议展开了全面、细致的实证调研。从审判的角度对其中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自己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对庭前会议制度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庭前会议作为庭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诉法修改确立的一项新制度。纵观国内外立法,庭前会议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共享、明确争点、整理证据、解决程序性争议、案件分流等。刑诉法修改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较为原则,其适用范围和提起方式,参与人员,听取事项的范围及处理方式等f*q题均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9.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程序,有助于提高法庭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刑事诉讼程序的精细和科学。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较为笼统,因此,对新规定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适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是指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正式审理之前,由法官确认被告人是否有罪。该程序的设立有其法理基础。在我国列入该程序对控辩审三方甚至社会都有裨益。我国引入该程序应注意理念层面、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立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完备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举措。分析建立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法律环境,借鉴西方各主要国家的有益经验,笔者构建了以当事人为主体、赋予书记官指挥监督权为基本框架的我国庭前证据交换模式。  相似文献   

12.
庭前审查对于保证审判的公正 ,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 ,并借鉴国外刑事诉讼中的庭前审查程序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前准备程序是现代诉讼程序中的重要一环 ,在提高诉讼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 ,由于对庭前程序制度价值的认识不足 ,导致了制度构建上的缺失 ,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种种弊端。本文拟在对庭前程序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就我国庭前程序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现过分地强调一切在庭审中进行,忽视庭前准备过程,因此影响了庭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庭审前准备阶段应重新设置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首先应把被告提交答辩状设置为一项义务;其次,证据应当在庭前准备阶段进行交换;再次,在民事审判中应赋予当事人程序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15.
庭前会议是庭审实质化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在庭前会议中,争点整理发挥着重要功能。实证研究发现,归纳式争点整理模式运用最广,但是运用该模式易导致归纳出的争点不具备足够的争议性。运用三方促进模式可以有效提炼争议,但是易出现法官把握不好庭前会议与庭审界限的问题。针对争点整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合理定位庭前会议争点整理功能,不再将其看做探知辩方策略的工具;二是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细化且明确的常见犯罪类型的争点整理指导细则;三是将庭前会议报告宣读时间提前至开庭时。以此促进庭前会议中争点整理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庭审实质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法国的预审制度及其对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预审程序的优点在于能彻底排除法官的庭前预断,制约公诉权,保障起诉的准确性,为被告人不受任意追诉提供司法保障,保证庭审能公正、有序和高效的运作。而这些优点正是我国目前的庭前审查程序所追求和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庭前审查程序所存在的主要弊端.通过对国外预审程序的比较,探讨了预审的若干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际提出了改革庭前审查程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民事庭前准备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庭前准备阶段这一特殊视角 ,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民事审判制度改革 ,通过对程序公正、程序效率、庭审实质化、解决纠纷的法理分析 ,揭示庭前准备程序设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机能在于实现合理的审理结构所产生的要求 ,代表司法权运作式的诉讼模式亦对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这种审理结构和诉讼模式的后面 ,又蕴藏着现代民事诉讼司法正义观的深层理念 ,并决定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设计的衡量标准及其基本功能。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改革实践之所以成效有限 ,对上述理论基础的忽视是其重要的原因。本文试从庭前证据交换的机理入手 ,简介国外相关制度 ,从而阐述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全貌也逐渐被揭开。庭前会议具有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的功能,它在解决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出庭、证据整理等问题上为控辩双方提供了有效的对话空间,使得原本在庭审中难以协调的问题在庭前得以中充分的交流与协商。作为一种新制度,庭前会议的成长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庭前会议将立足于本土经验,成长为一种中国式控辩协商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