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家庭暴力在我国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分别针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专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人知道家庭暴力,并对此持明确否定立场,但大多数有所认识的家庭暴力是身体暴力;逾六成的成年人有被动经历家庭暴力的经验;近四成夫妻有婚姻暴力经历,夫妻冲突行为的频率受城乡、教育程度和婚史的影响,五成半的夫妻通过自身和解化解冲突。三成至六成的成年人有遭受过父母一方或双方暴力的经历。家庭暴力的后果从身体伤害到精神障碍、绝望等,相当严重;但是,绝大多数受害者顾及孩子等因素不选择离开施暴者,而寄希望于对方改正错误。诱使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原因。父母间频繁的婚姻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有一定影响。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采取具体措施救助受害人等才能减少家庭暴力,有效地保护受害人,减轻家庭暴力的社会代价。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数量越来越多,施暴方式越来越残忍。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探其根源,笔者认为,认识偏差、立法缺陷、救助缺失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都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我国要防治家庭暴力,应该从扩大法律宣传、建立专项立法、完善社会救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及稳定。  相似文献   

3.
“配偶权”与“婚内强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对家庭暴力”已经提了不少年,专家们普遍呼吁:女性经常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全社会都应重视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然而,在井冈山婚姻法年会上,法学专家们在“专家建议稿 ”中却提出了“配偶权”。有的学者指出:“配偶权”是夫妻双方享有的基本民事权利,它基于男女间合法的婚姻关系而产生,体现着婚姻的内在要求和男女互为配偶维护正常夫妻关系的身份利益。包括同居权、住所决定权、性交排他权、日常家事代理权、相互扶助权等。“配偶权”的提法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争论,有些社会学家认为在法律中…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它的解决对策也是多角度的,有立法层面的、社会救助方面的等等,本文则通过对家庭暴力的伦理分析和对德性回归的阐述,从德性伦理的角度就家庭暴力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是导致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风险因素.未成年人可能是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也可能是目睹者,这些都是未成年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构成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基础.为此,应尽快开展‘预防与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建立有效的社会保护制度和监督机制,弱化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慧芳 《检察风云》2023,(11):54-55
<正>家庭暴力不仅破坏家庭和谐,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针对我国目前受家暴妇女法治保障存在的不足,须从执法司法层面寻求完善路径。公安机关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过程中承担着预防、出警、调查、取证、协助、处罚等多重职责,须提高执法主动性和应对水平,增强规范收集证据的能力,优化执法方式,努力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及家庭暴力告诫等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并未因社会进步而销声匿迹,我国涉家暴离婚案件呈增长之势。以实证研究为方法,对我国基层人民法院涉家暴离婚案件民事判决书中对于“家庭暴力”的认定进行分析,发现实务中家庭暴力的司法认定存在家庭暴力类型范围界定狭窄、家庭暴力行为认定标准过高、家暴事实证明标准过于严苛等问题。基于此,应从明晰家庭暴力行为的概念、构建多元化家庭暴力认定标准和优化家庭暴力证据认定规则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个组成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固是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而现阶段,与传统家庭暴力即家庭"热暴力"并驾齐驱的一种新型家庭暴力形式逐渐在动摇和摧毁这种社会大和谐,即家庭"冷暴力",这是一种从精神层面对人进行攻击和折磨的暴力形式。本文正是对家庭"冷暴力"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从其现状、特征及其危害程度方面出发,深刻了解家庭"冷暴力"的具体情况,试图构建反对家庭"冷暴力"制度,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9.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由北京市妇联和首都法学界专家联合进行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对策研究》已完成,该调研第一次全面介绍了本市家庭暴力存在的基本状况,并对家庭暴力概念进行了强调:提起家庭暴力,人们自然会想起丈夫对妻子大打出手、恶语相向,但您是否清楚其实“夫妻双方长期不说话”、“妻子取笑丈夫的缺陷或弱点”也属于家庭暴力。关于家庭暴力,可谓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中提出的家庭暴力概念:家庭暴力不单指肉体上的,还包括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的精神、语言、行为或者性方面的虐待或威胁,不仅是…  相似文献   

10.
论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新修订后的《婚姻法》规定了家庭暴力,这填补了婚姻立法上的空白,使反对和禁止家庭暴力有了法律上的依据。但《婚姻法》对家庭暴力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为了对家庭暴力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受害者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构建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那个年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调皮孩子必须打.但是,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造成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不利于家庭和谐,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破坏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本文从分析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入手,提出我国在反家庭暴力立法方面的不足,进而从立法、司法层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未来的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6,(5):19-26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海峡两岸四地分别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遏制。中国大陆《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是中国大陆首部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其增设了人身保护令制度,为受害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海峡两岸四地的"家暴法"在"家庭"、"家暴行为"、"家庭成员"、"人身保护令制度"等范畴各有千秋。遏制家暴行为应多思考社会层面的解决办法,增强社会干预机制,以期完善中国大陆《反家庭暴力法》。  相似文献   

14.
王立君 《法制与社会》2013,(31):132-132,140
家庭暴力犯罪是近些年来发生在家庭中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和对家庭产生的破坏性,因而引起了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家庭暴力犯罪的概念、特点入手,通过对家庭暴力犯罪的危害性、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的论述,来探讨我国应如何加强立法和改进制度设计,从而完善我国对家庭暴力犯罪的预防和制止.  相似文献   

15.
刁硕 《法制与社会》2011,(6):201-201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预防、制止和整治家庭暴力,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实行综合治理发表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张国 《政府法制》2011,(31):45-45
家庭暴力严重侵害了受害人权利。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但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仅靠立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暴力的发生相比社会上发生的一般性暴力事件,无论在起因方面、发展过程和处理结果方面都要复杂得多,同一案件使用同一手段。处理效果可能相去甚远。因此,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要更多办法。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近年来,家庭暴力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凸现,与社会文明进步格格不入。家庭暴力已经不是家务事,对受虐者而言,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引发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民事案件和恶性刑事案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暴力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家庭暴力的问题,制止卑劣的侵害,对受虐者伸出援助之手,协助他们及早脱离险境。为了预防家庭暴力,给予家庭暴力实施者以制止和惩罚,也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对家庭成员的暴力言行。广义上是指丈夫、妻子、孩子、祖父母等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或语言,也就是说其包含夫妻间的暴力、虐待儿童、对父母(祖父母)的暴力等。日本家庭暴力现状分析根据日本警视厅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关于配偶间暴力的咨询案例为8011件,较2020年下降7.1%。从这些案例的咨询者性别来看。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暴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在分析产生家庭暴力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家庭暴力对家庭乃至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防治家庭暴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法治.  相似文献   

20.
家庭暴力是家庭破裂,婚姻灭亡的主要杀手,也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一大因素。不少专家学者从家庭暴力的根源、属性等方面入手,试图解决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但至今尚无解决此问题的良策。本文试从法律救助的层面提出一些思路,共同构建幸福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