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长期以来,我们党对这条总路线一直是完全肯定的。在1981年6月27日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还用不容置疑的语调指出:“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诚然,党的这个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党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2.
3.
长期以来,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是给予完全肯定的评价,认为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且“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促使人们从新的高度对这条总路线进行历史的反思。笔者认为,这条总路线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而是有严重的失误和偏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 ,毛泽东最早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是在 1952年 9月 2 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在 1953年 6月 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并作了系统阐述。此后 ,毛泽东着重研究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 9月 2 5日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周年的口号里 ,向全国人民正式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了适应和宣传总路线的需要 ,经中宣部起草、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最后确定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国际背景促使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的阵营上。为了最终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新概念。本文将着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入手,浅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践中的执行做出较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魏卓新 《江淮》2011,(6):19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盛夏的北戴河,烟波浩渺,天水相连。红日刚刚升起,明亮的阳光将海滩照得一览无余。毛泽东在下海游泳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就要来到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虽风浪叠起,他依然从容。在自信和潇洒中,他填下了这首《浪淘沙·北戴河》。  相似文献   

7.
一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早提出和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1952年6月6日,他在一个文件上批示说:“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问阶级。”1953年11月4日,毛泽东在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什么是农村工作的纲和主题时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提起了这个纲,各项帮助农民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一切都有统属了。”《党的文献》1988年第1期中《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一文说:“有一种习惯的说法,过渡  相似文献   

8.
我想着重地谈一谈学习历史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同志多次要求全党要学习历史。他曾经讲过,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不但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  相似文献   

9.
也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孙友葵,王玉贵本文不准备全面评价总路线,只想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向学术界同行求教。一、怎样看待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在1920年前后的变化有的同志发表论著说:"列宁的思想在1921年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应该说,列宁在论...  相似文献   

10.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全国人民自从有了党的领导,只用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又只用七年时间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写下了中国历史的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07,(7)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不研究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就不可能理解新中国的政治走向,也不可能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2.
王诚宏 《世纪桥》2003,(6):10-13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渡时期呢?这是一个国家制度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引着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一、从突然转变到逐步过渡的思想演变 1.突然转变: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待条件成熟,即向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我党提出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中国完成了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5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相似文献   

14.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思路。学术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争论颇大:有的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背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的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论者往往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即一方面肯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又极力论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而后者的确对前者有重要的改变。因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往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和大量的反思,但对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起因,特别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却缺乏客砚的和足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学术界对中国 5 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 ,甚至是否必要 ,有了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 ,民主革命胜利后 ,党放弃了“七大”上提出的必须有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观点 ,1 95 3年突然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提前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论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应该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考察和研究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背景 ,将会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改变了毛泽东本人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原来设想在建国 1 5年…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07,(9)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毛泽东就首先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战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社会主义过渡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因素的发展变化与战略决策人的指导思想互相作用的结果。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过程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充分认识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探究,力图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做出一个客观严谨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即一九五二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我们党当时对“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的理解,是近年来我国党史学界争论比较大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党“当时视为过渡时期理论经典的,主要是列宁1920年以前的著作”。“1921年以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著,并不被认为是发展了的因而是更为重要的过渡时期理论。”②而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在1920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0年以前的过渡时期理论是“列宁晚年摒弃了的过渡时期学说”。③并且认为,由于“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是造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④然而,上述这些论点能够成立吗?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不足与错误之处,欢迎批评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