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龙飞温画     
中国有句老话叫“医不自治,鉴不自照”,是说每个人在对待自己时很难做到准确公正;西方也有句老话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是说每个人看别人往往看得清楚,看自己就不容易了。其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说的是人有贤愚贵贱,货分优劣好坏,倘一比较,便泾渭分明。而显出“劣势”的一方,为人为货,都会自叹弗如,产生卑贱之感,甚至误以为“该死”、“该扔”。对这句老话,我向来不以为然。这里不打算谈论“货比货”,只说“人比人”。  相似文献   

3.
邯钢是全国学习的好典范。邯钢可学的经验很多,但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使我想起了邯钢人的一句老话。作为一家年创利税10多亿元的功勋企业,邯钢的办公楼至今仍是50年代建成的旧营房,总经理依然在12平方米的陋室里办公。当不少人问及邯钢人为什么不建一栋象样的办公楼时,邯钢人总是重复那句“再好的办公室也不出钢”的老话。邯钢的经验寻根可以追溯至50年代。好一句重复的老话,老话“老”说,却包涵着无穷的活力与新意,邯钢人老这样说,也老这样干,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和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4.
快乐大叔 《党课》2009,(2):94-95
有句俗语,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嘛,想必大家也明白,无非是说年轻人看“水浒”会受书中那些草莽英雄的“坏”影响,弄不好也会干出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的事儿来。而人上了年岁最怕学曹操的为人“奸诈”,  相似文献   

5.
发展唤良将     
有句老话,叫“国难思英雄,家贫念贤妻”,与这老话相对应的,有句新话,叫“发展唤良将”,显然这是以发展为背景,由发展而引出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大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就新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眼下神州大地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浪潮.波涌浪拍,也引来议论纷呈.特别是不东不西的中部地区别有阵阵躁动不安,其举措、动向更让天下关注。在感觉到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苗  相似文献   

6.
自己的宝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正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这里所说的“宝贝”,指的是每个人最至爱的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为什么说是至爱呢?因为人们有时为了得到这种“宝贝”,往往不惜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然而,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待“宝贝”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把钱财当“宝贝”,有的人把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正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这里所说的“宝贝”,指的是每个人最至爱的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为什么说是至爱呢?因为人们有时为了得到这种“宝贝”,往往不惜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8.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中的这两句话,人们谈前一句的很多,谈后一句的却还没有。为什么不谈?难道教的人都没有“困”过,或者都不知有“困”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大概一当老师,还谈自己在教学上的“困”,是很失尊  相似文献   

9.
钱国宏 《党课》2012,(12):85-86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却正相反:人前不教子!瑞典人对孩子十分尊重。在瑞典人眼中,孩子从降生那天起,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孙毅老将军,谈起学问事,孙老说:过去有句老话,叫“上朝忌巧,出书忌早”。前半句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伴君如伴虎,在朝堂上不要玩弄小聪明。否则,弄巧成拙,是要丢官掉脑袋的。后半句讲的是治  相似文献   

11.
正月十五的红火闹完之后,内蒙古西部广大农村便进入了备耕时节。过去计划经济时,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政府说了算,自己不用操心。所以,乡下有句老话:“庄户人不用问,人家做甚咱做甚。”但这几年,此话却不灵了,种地是市场说了算,那只神出鬼没的看不见的手在牵着你,如果春天光听吆喝,没准儿秋天就把自己闪个大跟头。所以,伊盟伊旗的许多农民去年就一脸无奈地说:“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却当不好庄户人。”的确,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的种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九五”期间,部分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使许多农民眼瞅…  相似文献   

12.
为谁辛苦?     
王南 《前线》1963,(20)
“为谁辛苦?”——这是一句老话。说它老,主要还不是因为这句话曾经在旧社会长期流传;而是因为,这种感慨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死去了的私有制社会的人人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散发着腐朽的气味,同社会主义时代,同无产阶级革命者,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3.
王录生 《当代贵州》2004,(12):26-27
提起贵州,多数人都知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句老话.前两句讲的是自然环境,后一句是讲穷.所以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贵州的自然环境究竟好不好?得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  相似文献   

14.
一农民嫖娼被抓,当公安人员讯问他时,他说了这样一句令人啼笑皆非却发人深省的话:“我不该忘记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混同于官老爷”。“把自己混同于官老爷”乍听是一句很新鲜的说法,以前我们听得较多的是某些官员经常口口声声地讲:“绝不能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现在细细想来,这句话的确大有问题,混同于老百姓怎么了?难道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就一定比当官的差?我看未必。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为官者的所作所为非但不比普通群众高明,反而更为人所不齿。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领导干部的“品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一般的小贪小吃,小打小闹已远远…  相似文献   

15.
话说记性     
作家韩少功说过:“人人都有记忆。”换句话说,除白痴之外,每个人都有“记性”。问题是,你用这“记性”去“记”什么。君不见,当今有的“公仆”,心里只记着口袋里的票子、自己的“位子”、孩子的房子,却偏偏忘了党的宗旨、人民的事业、国家的法律!这些人,也大会报告,小会讲话,但他们从来没把作报告当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别人把讲稿早早送到他手中,他也不认真看两遍,及至登台坐定,点上一支烟,喝过一阵茶之后,才从公文包里掏出讲稿来,照本宣科地念将下去。因此,断错句者有之,读错字者有之,甚至连“接下页”也一并念了出来者亦有之。据《羊城…  相似文献   

16.
魏晔玲 《前线》2013,(1):53-57
“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在百姓那里流传了千百年。有饭吃是老百姓最大的事儿。如今,人们吃喝不愁,这句老话竞变了词儿。“民以食为天”被老百姓戏说成“民以食为忧”。据2012年《中国平安小康指数》报告显示:81.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最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是食品安全,位列第一。可见食品安全成为了今天老百姓的“天”。李克强同志近日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现在必须解决好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并着重说道,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相似文献   

17.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词,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是人民的公仆。对于每个干部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心中自有评价。一家杂志曾刊登这样两条对比鲜明的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时群众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鸣鞭炮送瘟神。原因很简单:前者“心里没有自己”;后者“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  相似文献   

18.
莫要“贪功诿过”张晓林用一般眼光看,人的一生不会全是成绩,也不会全是过失,总是既有成绩,又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对待成绩与过失的问题。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应当是有成绩说成绩,有过失说过失,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炫耀,也不...  相似文献   

19.
良心与贪心     
王建 《实践》2005,(9):48
何谓“良心”?哲学家康德解释 说:“良心意味着一个无法向他隐瞒 任何事情的知情者蕴藏在我的自我 意识中。”这个“我”中之“他”,正是 伦理学中的“良心”,对“我”无秘不 晓,且时时处处事事监督着“我”的 言行。 何谓“贪心”?作家肖军比喻说: “贪心是潜伏在阴暗灵魂里的一条 蛇,当它张口的时候,一切都是它吞 噬的对象,且愈是吞噬得多,愈是饥 渴得恐慌,无止无休无厌,直至自我 爆炸。”中国有一句老话“贪心不足 蛇吞象”,大概可作“贪心”的注脚。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是人 们在行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自 我约束能力。一个凭良心办事的人, 必具有坦荡磊落的情怀和克制私欲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12):74-74
在文强的别墅里,立有一块镇邪之物——“福兮祸兮”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强并没有领悟到“福兮祸兮”的真正内涵,未能以此警示自己、规范行为。应验了“福兮祸所伏”那句老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