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2021,(8)
正【提案背景】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260家商事仲裁机构,年仲裁案件近50万件,成为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非常重要的途径。商事仲裁的保密性常常被认为是仲裁相对于诉讼的优势,保密性也成为许多当事人选择仲裁而非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商事仲裁的保密性原则,一是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自身形象。现代社会,商事主体的外在形象维护十分重要,在秘密状态下解决纠纷,的确有利于维护其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2.
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是仲裁的前提.只有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才是确定仲裁管辖权的依据,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要件,欠缺有效要件就会影响当事人进行仲裁的意思表示。本文拟对几种具体情况下仲裁协议效力认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人事争议仲裁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在对人事争议仲裁体制设计、机制创新的分析基础上,从仲裁委员会的专业性、办案机构的独立性、仲裁员的中立性和仲裁程序的公正性的角度,联系浙江在机构设置、仲裁员配置和仲裁程序设计等方面实践,探讨人事争议仲裁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和子 《学理论》2012,(19):127-128
仲裁第三人一经提出就纷争不断,反对者认为仲裁制度中设立第三人会减损仲裁的优势,是对诉讼第三人的硬性模仿。其实不然,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是符合国际仲裁发展趋势的;不论从仲裁的价值目标、仲裁的本质属性,还是我国仲裁实务的发展来看,其设立都具有合理必要性。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是我国仲裁立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种种原因,仲裁裁决(以下简称裁决)不可避免地在程序和实体上可能出现错误。对于可能出现错误的裁决,因仲裁机构的特点,它本身没有纠正错误的机制和程序。但若对错误的裁决没有纠正的途径和程序,这对权利的制约、仲裁的生命力、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公正维护等都是不利的。因此,国际上无一例外都有通过法院一定程序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裁决进行司法救济的制度和程序。它包括对错误裁决的不予执行程序(以下简称不予执行程序)和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以下简称撤销程序)。  相似文献   

6.
现实中存在许多这样的情形:合同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附有一份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的协议(协议可表现为单独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后来因为特殊事由的发生从而变更合同当事人,此时,仲裁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是终止,失效,继续有效或效力待定?本文拟从合同当事人变更的不同类型入手,针对其各自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粉米 《理论导刊》2002,(12):33-35
我国合同法第一次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是合同法的灵魂。契约自由思想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诺成契约,在《法国民法典》中正式确立这一原则,1990年的《德国民法典》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它作了一些限制,使它趋向于成熟。我国合同法借鉴两法典的经验,对此原则作了充分的规定,以保障当事人意志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刘萍 《理论导刊》2000,(11):40-41
在国际私法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经过几个世纪的沿革,不仅十分完善,而且已经成为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中,尤以合同领域之适用最为普遍。在各国适用意思自治原则过程中,表现出看似矛盾的两种趋向,即在特殊的合同领域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用和在一般的合同领域减少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 (见肖永平:《冲突法专论》第 191页 )  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尽管起步较晚,但 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中的第 145条,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4)
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对期待利益进行赔偿是最常见的救济手段。期待利益虽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较全面的赔偿,但依然存在着证明难度高、证明责任大以及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当事人无法给予充分救济等问题。信赖利益基于其是既存利益的特性,证明难度低,可以对期待利益进行补充。对信赖利益进行赔偿,可以充分救济非违约方,保障交易安全,防止出现非违约方无法获得赔偿的不公正现象。违约中的信赖利益赔偿主要适用于期待利益难以证明或难以确定,以及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导致期待利益无法弥补信赖利益的损失的情况。如若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并存,二者不能得到同时赔偿,当事人只可择一主张。  相似文献   

10.
诉讼当事人是纠纷当事人直接转化或经过技术化处理后转化而来。在常态下,纠纷当事人能够直接转化为诉讼当事人。但在特殊情形下,比如纠纷当事人不符合诉讼当事人资格要件或纠纷当事人的数量超越诉讼空间或格局能够容纳的极限,都会使当事人转化面临阻碍。这就需要进行技术性处理,丰富既有理论、改造当事人制度,使纠纷得到适当且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5)
仲裁在解决社会纠纷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诉讼相比,仲裁凭借自身的优势,比如专业性、灵活性和保密性到得了人们的青睐。但由于仲裁的本质属性是契约性,意味着它不能离开司法制度而独立存在,需要受法律的制约。这就意味着仲裁既不能完全脱离法院的监督,同时,法院又不能干预和限制仲裁,法院在司法监督的时候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罗婷婷  邹政 《学理论》2010,(14):111-112
劳动仲裁在实践中渐渐失落于运行行政化、程序复杂森严化和与诉讼同质化的趋势中,其权威性和效益性严重受损,要重构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就应力图从组织构成上确立独立性,并实行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模式,使诉讼与仲裁错位互补。  相似文献   

13.
苏人 《行政与法制》2000,(11):40-40
仲裁法第28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根据此条规定,仲裁委员会无财产保全的权力,那么仲裁委员会在财产保全过程中除了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保全材料外,就无所作为了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在仲裁财产保全中.仲裁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在联系当事人和人民法院这两方的作用,履行告知和协助职责,更好地为仲裁案件服务。  相似文献   

14.
据权威部门统计,截止1998年6月底,全国139家仲裁机构立案受理仲裁案件仅6629起,较之于法院同类案件的立案受理数,这实在是一个令仲裁界和所有仲裁人微不足道更是难以自豪的数字。为什么相对进步的仲裁立法没有达到普遍理想的社会效果呢?为什么仲裁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显现和应有发挥呢?客观上仲裁法和新的仲裁制度施行时间不长,事物的发展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方面,但毋庸讳言,仲裁的发展确实也遇到了若干障碍,这些障碍归纳起来包括社会障碍、司法障碍、制度障碍和自身障碍。  相似文献   

15.
吕清  张俊君 《学理论》2010,(27):165-165,167
<正>提高办案效率是现代诉讼法律价值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它对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是执法为民、关注民生的重要环节。增强诉讼效益观念,简化诉讼程序,强化流程管理,保障当事人用最少的诉讼成本,包括经济、时间、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权利,尽快地从诉讼的缠绕、拖累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告是行政诉讼中的一方当事人 ,如果被告不能确定或者确认的被告不合格 ,诉讼就会因缺少一方当事人而无法进行 ,原告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司法救济。按照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有关行政诉讼被告的有关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被告可归结为七种情形。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制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来看,无论是采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还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其民事诉讼都呈现出一种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协同诉讼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要遵循世界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调解:基于能动司法的语义、功能及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文升 《行政论坛》2011,18(2):63-67
司法能动主义作为一种司法哲学的出现,其主要依据是为协调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变动性之间的矛盾。而现代诉讼理念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为核心,调解等非诉讼解决机制能够使当事人具有更广泛的程序选择权。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行政诉讼调解机制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支持。因此,在案件数量增多而司法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发挥司法能动性,积极解决纠纷,就必须加大行政诉讼调解的力度。为此,在明确行政诉讼调解限度的前提下,完善诉调对接制度,多方合作解决纷争,将行政诉讼机制与调解机制有机衔接,形成共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统一体,建构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和长效机制,从而缓解行政诉讼资源有限与人们诉讼需求增多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厉兵 《学理论》2014,(6):81-82
目前,国际上解决民商事争议的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四种。仲裁的优越性在于其灵活简便、快速权威等特性,但目前我国仲裁制度尚不能适应全面市场化的新需求,仲裁与司法监督不协调、仲裁机构行政化、制度性空白等不足严重影响仲裁作用发挥,仲裁制度急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协商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项进行沟通、对话和商谈,以便达成和解协议的行为,它贯穿于整个劳动争议处理过程的始终。而本文中的劳动争议协商,专指劳动争议处理全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程序,不包含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程序中的协 商。2008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明确了协商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