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春分时节来到宜州,连片的桑园争吐新翠,翻腾的绿浪一望无边。打造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2020年建成"中国丝绸新都"——作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宜州桑蚕产业倍添"新绿"。宜州市桑园面积和蚕茧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县域第一,这让宜州市委书记奉海峰很是自豪,但也感慨"不容易":"宜州桑蚕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高科技、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宜州现象"声名鹊起宜州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加快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桑蚕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为我区在"十五"期末蚕茧产量登上全国榜首及"十一五"期末生丝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2011年英国威廉王子婚礼的特供礼品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宝石?世界顶级豪车?还是奢侈的名表?都不是,而是经广西优质蚕丝加工而成的精美丝绸产品。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010年,广西生丝产量位居全国榜首。十年之内,广西茧丝绸业两次赶超跨越,缔造了中国茧丝绸业的"广西现象",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紧接着,随着"东绸西移"拉开序幕,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迈着强劲的步伐,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继续奋力前行。"东绸西移"拉开序幕随着"东桑西移"花落广西,"东丝西移"初具规模,拉开"东绸西移"序幕是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9月11日,在刘三姐故乡宜州市召开的全区桑蚕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宜州市被列为桑蚕茧丝绸产业示范基地。会上,一位中等个子、皮肤黝黑、话语不多,先后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广西和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中年科技工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区桑蚕产业突飞猛进,快速发展。2000年全区桑园面积仅30万亩,蚕茧产量2.95 万吨,全国排名第六位。200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41.01万亩,年产蚕茧14.03万吨,均比2000年增加了3.7倍;蚕桑业总产值60.61亿元,其中农民卖茧收入27.72亿元、蚕茧收烘及加工产值31.36亿元,全区蚕种、桑种桑苗产值1.6亿元,蚕茧年产量跃升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25%左右。蚕桑产业已成为我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兴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从"十五"期末全区蚕茧产量登上全国榜首,到2012年创造"六个全国第一",广西在"东桑西移"风起云涌的产业承接中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桑蚕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这些都是广西桑蚕产业迅猛崛起的关键。当前,桑蚕产业不仅成为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也成为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一个新的强区富民产业。全区有9个县年产茧量超过20万担,在蚕区广泛流传着"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2012年,我区桑蚕产业实现了"六个全国第一",创造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如果把广西桑蚕产业比作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那科技便是驱动汽车快速运行的"发动机"。我区桑蚕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初从外地引进的蚕种并不适应我区高温多湿的气候,致使蚕茧产量低、质量差、发病多。结合广西气候特点,我区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桑蚕良种。"两广二号"是我区培育出的全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家蚕品种,"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5个桑树优良品种,亩桑产叶均达到3500公斤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区还先后培育出抗高温型、多湿型、抗脓病型、耐氟型、强健高产型、高产优质型等家蚕品种,开  相似文献   

7.
王海波 《当代广西》2006,(19):51-51
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国家200年提出的“东桑西移”工程于今年正式启动。紧抓这一机遇,柳州市招商促进局经过努力,2006全国缫丝行业工作座谈会暨柳州市茧丝绸行业招商推介会于今年9月14日在柳州召开。来自全国茧丝绸行业的200多名专家、企业家汇聚柳州,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前景。力建全国性蚕茧基地能够成为全国缫丝工作年会的主办地,与柳州将成为全国性的蚕茧基地是分不开的。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柳州亦成为广西三大丝绸产区之一。2005年柳州市桑园面积突破了21万亩,发售蚕种48.3万张、产鲜…  相似文献   

8.
袁卫 《今日浙江》2013,(21):30-31
尽管今年蚕茧收购已近尾声,可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却还在为优质蚕茧四处奔波,从桐乡,到缙云,再到淳安,却收效甚微。几年前已着手在四川、广西等地建设原料基地的凌兰芳不禁感慨:“丝绸之府”,居然年年都为了原料发愁。  相似文献   

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商务主管部门(茧丝办)、工商局: 2005年,茧丝绸行业运行态势良好,茧丝价格和丝绸商品出口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国蚕茧收购均价达每担970元以上,厂丝价格平均21万元左右,分别比上年上涨22.6%、26.5%;全国真丝商品出口3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  相似文献   

10.
"十五"以来,广西桑蚕业抓住"东桑西移"良好契机,铆足干劲,逆势发力,以惊人的速度实现重大突破,2012年摘取六个"全国第一":蚕茧产量从2005年起连续8年全国第一,桑园面积从2006年起连续7年全国第一,蚕种产量全国第一,亩桑园产量全国第一,生丝产量全国第一,桑枝栽培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蚕业发展的"广西现象"。逆势发展"破局"多年来,广西桑园面积长期维持在30万亩上下,蚕茧产量一直排在全国第六名之后。"后进生"广西在行业低迷中,不灰心,不懈怠,以一种看好将来的"隐形经济"理念,坚持把桑蚕业作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终于迎来了逆势"破局"的第一缕  相似文献   

11.
《江苏政协》2010,(9):30-32
一、现状历史上溧阳曾是江苏省主要的蚕茧生产基地,素有丝府茶乡的美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蚕桑生产达到历史的鼎盛期,全市有桑田8万亩,全年发种21万张,生产蚕茧700吨,茧款收入1.27亿元,后续的丝绸工业产值近2个亿,是当时主要  相似文献   

12.
钟振 《当代广西》2013,(6):24-25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十五”以来,广西蚕业在风起云涌的产业承接大潮中力拔头筹,“十五”期末全区蚕茧产量已登上全国榜首,到“十一五”期末更是创造了“6个全国第一”的佳绩:蚕茧产量、桑园面积、蚕种产量、亩桑园产量、生丝产量以及2011年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8000多万棒,产鲜菇4万多吨,产量全国第一。目前,广西己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  相似文献   

13.
和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三十六国著名的于阗国所在地,早在2000年以前就以其发达的农牧业和丝绸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和田绿洲经济以小农生产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优势。近几年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性自给,棉花、蚕茧虽然商品率较高,但仍然多半做为原料外销,畜牧业、园艺生产自给自足,在农村经济中占的比重小,居  相似文献   

14.
黄吉遇 《当代广西》2006,(11):50-51
一根甘蔗让广西农民甜了二三十年,并有文章越做越大的趋势,如今广西制糖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其产值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而新兴的桑蚕业也让广西农民尝到了甜头,并喜摘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的桂冠。按此势头,广西的桑蚕产业有望发展成为继蔗糖之后,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15.
<正>鲁价综发[2014]99号各市物价局: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放开种子桑蚕茧和两碱外工业用盐价格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4]120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放开房地产咨询收费和下放房地产经纪收费管理的通知》(发改价格[2014]1289号)精神,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经省政府同意,决定放开桑蚕茧、两碱(纯碱、烧碱)外工业用盐价格,7月1日起放开房地产咨询服务收费标准,2015年1月1日起放开房地产经纪服务收  相似文献   

16.
市县传真     
宜州蚕宝宝吐出8个亿我家种桑12亩,养蚕14批,现在卖蚕茧得了5万多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近日,宜州市德胜镇围道村高力屯村民谭耀回喜不自禁地告诉笔者。如今,宜州农民种  相似文献   

17.
茧丝绸业将成为广西的重要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和荣 《当代广西》2004,(19):29-30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决策下,广西桑蚕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在全国已由非主产省(区)上升为主产省(区)。1980年,广西蚕茧产量仅为3.6万担,名列全国第12位。到2003年,广西蚕茧产量跃为175万担,占全国产量的18%,名列全国第2位,仅比居于首位的江苏省少35万担。特别是近几年,我区桑蚕业稳步发展,逐年递增。2000年~2003年广西蚕茧产量在全国的名次分别为第7名、第5名、第4名、第2名。从全国桑蚕业发展趋势看,只要紧走几步,广西就有望成为全国桑蚕业的“龙头老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季,全国生产家蚕茧约比去年同期增长8%,但仅完成三月蚕丝会议春蚕茧计划产量的75.6%;全国收购鲜茧比去年同期增长4%,但只完成原定收购计划的60%。为了争取完成全年蚕茧生产和收购计划,要求各级党政进一步加强对蚕茧生产和收购工作的领导,对夏秋蚕的饲养工作要做好具体安排。根据各省、市最近初步计划,生  相似文献   

19.
《公民导刊》2012,(10):64-65
2012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到黔江区双河丝绸公司视察,实地察看了双河丝绸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丝绸产品展示厅,听取了黔江区双河丝绸公司总经理陈松奎关于黔江区蚕桑基地建设、丝绸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对黔江茧丝绸产业发展和优质的丝绸产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张德江说,黔江要充分发挥资源、人力、政  相似文献   

20.
<正>杭州,"丝绸之府"。一条蚕,一根丝,汇成一个古老而绵延至今的产业。在飞速而摩登的现代,传统行业似乎日渐式微。人们深知丝绸的好,却已很少将之穿于身上。丝绸自古是高雅的,华美的。可如今,在人们看来,丝绸更多是旅游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