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五条体会"是"源"与"流"的关系体现管党治党规律的"五条体会",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浓缩和升华"五条体会"阐明了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标方向,明确了基本思路,指出了实现路径,提出了重要保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70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事业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创造与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把十几年来的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认识问题着重归纳为三点,如"凡解决涉帐案件的专门性问题都属于司法会计鉴定"的认识问题、"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认证标准及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表述"的认识问题和"对司法会计鉴定主题概念"的认识问题,作了肤浅的评点.旨在进一步推进司法会计鉴定学科理论和实践,以求完善司法会计鉴定的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代中国,有一批值得尊敬的农村题材作者。其中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其对故乡倾注的真实情感,唤起了关于"故乡"的深刻忧思,传递给读者一种冲动:让心灵回到真正的故乡,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不曾认识梁庄,就不曾认识乡村;不曾认识乡村,何以认识中国?"中国在梁庄,每个中国人都有故乡:地理学意义的故乡、社会关系层面的故乡、心灵的故乡。本书沟通了现实的故乡与心灵的故乡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在回味故乡的美  相似文献   

4.
每一次法律适用都需要解释几乎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然而,法律解释的普遍性论题根源于过于宽泛地界定了法律解释的含义,或者源于在法律解释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含混的或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所带来的后果是不能清晰地将法律解释与其他法学方法区别开来,可能对司法实践造成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后果,应当重申法律解释的明晰性原则,强调法律解释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时亮 《法制与社会》2011,(2):294-294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基础理论,行政法学亦不例外.然而,我国行政法在被引入和改造的过程中,对何为其基础理论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控权-服务"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旨在对此理论的正确认识和我国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探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基础理论,行政法学亦不例外.然而,我国行政法在被引入和改造的过程中,对何为其基础理论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控权-服务"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旨在对此理论的正确认识和我国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探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定义都有各自的理解,徐通锵先生在《语言学是什么》一书中,根据对语言性质的认识,提出"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笔者通过回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定义,认为把语言看成编码体系很好地解释了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认识王隽律师时,他的名字还是和北京建元律师事务所联系在一起,那时的"建元",虽谈不上在首都北京名声赫赫,却也蓄势而上。一切的改变,源于2003年开始的"彭王会谈"……彭雪峰与王隽是大学同学,17岁那年相识,彼此相熟的性情让他们很快就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他们都有着一颗因对律师事业的那份情缘而不安于现状的心,"做一个未来世界一流大所"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他们也都很清楚,靠自身的力量,这个梦也许永远都只是个  相似文献   

9.
论行为犯主观方面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首先探讨了行为犯与过失犯罪的关系问题,认为我国现行刑法中尚没有关于"过失行为犯"的立法例,将来也不宜作此规定.行为犯的性质和过失犯罪责任原则决定了行为犯只能是故意犯罪.行为犯故意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在关于行为结果是不是一切犯罪故意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认识因素问题上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之分,通过评述,作者认为否定说较为合理,并得出结论,行为犯故意的认识因素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特征为已足,包括行为人必须对自己行为本身的属性有认识和行为人必须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行为犯故意的意志因素有双重标准解说和一种标准解说,作者持前者.  相似文献   

10.
评价现场勘查工作搞的是"粗"还是"细",要有衡量的标准和尺度。"粗"和"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论是"粗"还是"细",都包含着勘查人员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包括认识水平)、工作效果,是勘查工作的综合体现和评价。单从某一个方面评价是"粗"或"细"都是不客观的。在以往的现场勘查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痕迹物证提取了,综合分析评判也准确;②痕迹物证虽提取到了,在分析认识上出现偏差;③分析认识正确,但痕迹物证条件太差;④总体勘查上痕迹的提取以及分析认识上都较成功,但个别痕迹或情节有疏忽。为了使大家对现场勘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首先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一、痕迹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任何痕迹都是遗留在物体上的,由于物体的性质不同,表面光洁度、结构、质量、色泽不同,就决定了痕迹的遗留条件及遗留的难易程度。有些物体容易留下痕迹物证,有些物体不易留下。易留下的痕迹,人眼往往可以看清,也易提取,不易留下的痕迹人眼往往不易看清也不易提取。对于容易看清的痕迹物证,在现场勘查时,由于粗枝大叶却没有发现和提取,或者在犯罪分子必经之地,必拿之物上,虽然看不见或看不清,没有采取其他  相似文献   

11.
周宇 《法治与社会》2017,(12):59-61
驱车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从福建省宁德市市区抵达赤溪村.33年前,走这条路花了王绍据十来个小时.到村里下车后,村民们看到他热情地打招呼:"王总编您来啦,家里坐坐啊.""不啦,还有事,您忙着."王绍据热情地回应.其实,这些村民王绍据并不都认识,可是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他,连小孩子都知道他是"王总编".33年前,这个小山村还穷到"婆媳共穿一条裤子",如今已是家家洋楼,户户小康.正是这位个头儿不足一米七,总是笑眯眯的老者,将赤溪村曝光给公众,由此开启"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有关农村妇女参政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对于农村妇女参政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指农村妇女的参政意识;一种是指农村妇女直接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影响力或掌握决策权;还有一种是指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群体对政治事务的参与,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目前农村基层妇女参政的状况都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吴欢 《法治研究》2012,(12):11-18
"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近现代宪法定义并不能概括人类有政治社会生活以来所有"国宪"或"宪法"现象。纵观人类政治史,任何民族的政治共同体都有"宪法",宪法实为组织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规则。若进一步对古典时代中西法律传统中的宪法现象加以抽绎,我们可以将宪法界定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宪",深入认识这一"国宪"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史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和马克思对此问题的阐述以及国内对此问题的认识,都没有把主体性问题的认识内化到主体的实践中去的方法研究。"马体我用"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从"凭我以用"、"为我而用"和"因我超用"三个层面实现主体在实践中的作用,试以解决实践理论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胆量过人,人称‘崔大侠’",这段文字出现在一份正儿八经的机关文书材料上,颇觉新鲜,有点说书的味道,未见其人先传其神,借来作个开篇。"崔大侠",认识他的人都这么叫他,不认识他的人中也有许多是"久闻大名"。奇怪的是,即便在认识他的人当中,至今仍有不少人叫不上他的本名来。不过,1.89米的个头、90公斤的体重,比起名字这样的文字符号来确实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过目难忘。"崔大侠"的名号有个由来。那是1985年,湘西龙山县发生"3·10"杀人碎尸案,案犯是个精神病患者,缉捕时爬上房顶用  相似文献   

16.
杜文忠 《法学》2012,(1):64-70
"赔命价"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习惯,在许多民族地区都曾存在并发挥过调解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藏区,自其产生后便存在于藏族历代的"旧法"中,以至今日"赔命价"在我国藏区作为一种传统的法律观念仍在民间传承,以潜在或公开的方式影响着国家的司法活动以及人们的法律生活,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法律孤岛"现象。笔者在此从法人类学角度对"赔命价"进行诠释,并在专门对四川藏区"赔命价"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在民族地区司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其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怎样解释"信仰"二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这就是信仰。人类的信仰多种多样,但只有崇高的信仰能凝聚正义的力量,人们会在崇高信仰的感召中,产生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一种凝聚人心的创造力。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大师,陈亮是他的朋友。陈亮原本很钦佩朱熹的学识,后来因为他们的信仰有了差异,便各持己见,展开一场激烈的争鸣。朱熹认为世间真理只能由少数儒家学者认识和掌握。陈亮反驳说:"真理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明亮的月亮和皎洁的星星,不论什么人,只要抬起头睁开眼,都看得见,认得清。如果真理只有少数儒者才能认识,那么这两千年来,  相似文献   

18.
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奋飞 《政法论丛》2006,3(3):76-82
"客观真实说"尽管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仅仅将刑事审判看做一种认识活动,抹杀了诉讼中的认识活动与哲学家、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家视野下的认识活动之间的界限,并且将这种以"重构已然事件"为目标的认识活动绝对化,不仅不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排除了人的主观性以及其他诉讼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因而,"客观真实说"的缺陷是极其明显的.相比而言,"法律真实说"能够较为恰当地表述刑事审判所认定事实的准确性程度,符合刑事审判的性质,能合理地解决实体公正价值与程序公正价值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法律真实说"具有可操作性,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胡晓青 《江淮法治》2013,(18):24-25
新闻聊斋针对成都父亲拒绝为女儿支付大学费用之事,有热心网友组织了一场网络专题调查,一万多名网友参与投票,竟然有七成网友赞成"不上大学",认为"读大学不是惟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我们暂且不论这个网络民调是否科学,但也足以让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李新贵 《法律适用》2012,(8):115-116
一、明确"三权"属性是对农村土地纠纷的本质把握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正确认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与"使用权"的本质属性,是定准案件性质,掌握解决纠纷方法的前题和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和特征,掌握"三权"的属性,是为了全面了解和认识该类事物,从而更好的处理这类纠纷。(一)"三权"的含义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民集体依法对其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