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康之  程倩 《行政论坛》2010,17(4):21-25
民主行政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那里就有了相近的表达概念,甚至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到《联邦党人文集》里去寻找民主行政的思想资源。民主行政的主张应当说是在“新公共行政运动”中提出来的,它包含的是一种公平至上的理念,公共行政不限于官僚体制的组织形式,对于民主国家而言还须有民主式官僚体制,应使民主的哲学融入行政组织中,服务于公共利益。进入21世纪后,基于民主行政理论而提出的许多方案纷纷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能够把公众参与落实到行政中去的方案得到了采纳。公众参与的结构性基础是非政府组织,虽然非政府组织并不是因为民主行政主张的提出而生成的,但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则使民主的主张得到了社会构成要素的支持。非政府组织在十分广泛的社会治理领域与政府开展合作,实现了近代早期的“共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郭泽保 《行政论坛》2004,25(2):10-12
政府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传统管理、集权和人治。近代社会是公共行政的起点,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主要体现为“守夜人”的角色。到十九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使“行政国家”出现,公共行政学也随之产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公共行政学,使公共管理模式成为以后政府治理的基本范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行政改革,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出现了公共管理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即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式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和解除管制政府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行政学在公共行政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持续的影响。作为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的回应,新公共行政学者们对主流行政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质疑与批判,并对当时的主流价值提出抗衡性观点。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意涵经由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968年、1988年和2008年)而延续,尽管三次会议的背景与主题各不相同。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新公共行政的影响力仍然无法扩展至整个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4.
陈志青 《行政论坛》2009,16(6):10-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民参与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前,公民参与具体表现为以投票、选举等形式的政治参与,而无行政之公民参与。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近几十年来,公民更多地直接参与公共行政过程。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公民参与具有不同的模式,具体包括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无公民参与模式、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作为“公民”的民主参与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作为“顾客”的回应型公民参与模式、新公共服务时期中的作为“公民”的强势公民参与模式和治理与善治理论中的合作式公民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而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出来的“公共管理”,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整合。传统的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来破解庇护主义,以政治/行政分开来化解政党分肥,以官制度来建构行政组织的基本规范,以泰勒主义来保证效率行政的主导地位。这种行政改进逐渐变成公共行政中的教条主义。结果,官僚制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政治/行政两分成了“两张皮”,官制度变成了族主义,效率主导变成了缺乏效果的效率。求解这些疑难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转移。而突出公共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就是以公共行政为底色而对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政策分析以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的一次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6.
范式之争:新公共管理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5):38-42
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引领了一大波政府的改革活动,也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新公共管理"由此被许多学者看作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的范式,相反的意见亦多,由此引发了持续十年多的范式之争。反思过去十多年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新的发展,从范式评判的标准出发,以范式问题、范式的理论支撑、实践中的范式检验、范式的时间检验和范式内部统一性等五个维度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公共管理",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而非范式,并没有冲破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围。其依据是新公共管理忽视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支撑饱受质疑,其理论倡导缺乏适用性,其理论缺少内在统一性,以及"治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共管理是 2 0世纪 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颇具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它虽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但还不能称之为“公共管理范式”。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公共行政学学科建设的高度 ,批判性反思“公共管理范式” ,揭示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及其内涵 ,揭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内在联系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公共管理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和运动。它为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由于其理论和实践标准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因此公共管理运动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和批判的缺陷:对人性的认识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过分崇拜以及不恰当的顾客比喻等。这些缺陷使得公共管理运动只能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视角,而不能成为其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9.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形成了各种公共行政现象,出现了美国沃尔多在《行政国家:美国行政学的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的“行政国家”。因此,重构现代行政精神,树立现代行政新型行政理念,适应社会的整体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新的发展时代我国政府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应遵循的行政理念是:法治行政理念、责任行政理念和服务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10.
孔金平 《行政论坛》2003,(2):F003-F003
《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康之先生的一部力作。该书通过对公共行政一系列经典理论的历史考察,揭示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思想模型”中的各种缺陷。书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性的视角,富有创见地认为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缺陷在于放弃了伦理向度。对于公共行政的这一缺陷的救治问题,作者从公共行政的制度、程序、行政人员的行为等方面提出了伦理化方案,特别是提出了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拒绝权利这一大胆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