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民 《台声》2011,(1):35-35
各界关注的台湾“五都”选举尘埃落定。国民党保住中北部三都,民进党取得南部两都,表面上维持“蓝三绿二”与“北蓝南绿”格局,但从得票率与议员席次变化趋势看,台湾政治板块“蓝消绿长”与“国衰民兴”态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台湾选民结构由“蓝大于绿”转变为“绿大于蓝”,标志着蓝绿选民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转变。若此态势持续下去,将对未来岛内政治格局与两岸关系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台湾南部地区作为岛内最早得以开发的地区,—度是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也是与大陆渊源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两岸经贸交流解禁,台湾南部中小企业纷纷赴大陆投资,为推进了两岸经贸交流做出了贡献。但近年来,受制于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格局,台湾南部地区受民进党影响很深。  相似文献   

3.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与两岸关系——一个政治经济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能远 《台湾研究集刊》2000,89(1):1-7,,16,
台商投资大陆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大陆改革开放与台湾产业升级需求,构成强大拉力与推力的结果。台商投资大陆的三次理论争议,凸显了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种种政治考量,遂使台商投资大陆,深受政治的干扰与阻碍,因此,对于促进两岸产业分工与经济整合,功能不显。鉴于“两国论”的出现,未来两岸关系尚难令人乐观,两岸关系仍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禁止与阻挠。  相似文献   

4.
王建民 《台声》2011,(12):62-63
两岸关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岛内政治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对台湾政治定位、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主张存在很大分歧,以及国民党、民进党与大陆的政治基础或政治互信的巨大差异(核心即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六点重要主张,其中第一条指出,要“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讲话还强调,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红 《统一论坛》2012,(2):17-19
台湾的“二合一”选举马英九取得连任、泛蓝军拥有立法机构多数席位的结果,不仅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以继续,而且对台湾政局影响深远。 (一)两党政治格局日趋稳固。但有波动 “二合一”选举结果再次表明,“两党政治格局”成为台湾政治舞台的主要组合方式,在今后的几年间,国民党主导政局、民进党在野牵制、第三势力有声音没实力的态势不会改变。究其原因,从源头讲,两党政治格局形成于陈水扁执政后期,  相似文献   

7.
石正方 《台声》2013,(4):59-6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大陆民众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台湾各界的广泛关注。台湾同胞不仅关注“两会”释出的大陆对台政策信息,也热衷关注“两会”中关于大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展、变革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其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效能感低,“政府权威”认同淡薄,求新、求变愿望强烈,身份认同模糊,两岸关系上“求稳怕变”等。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是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和背景相联系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当局对大陆的诋毁等都是其中原因。台湾青年对和平的期盼和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我们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十六大以来出现比较频繁的一个政治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认真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台湾“大选”序幕逐渐拉开。就在国民党、民进党两党积极部署党内初选之际,第三势力似又呼之欲出。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为首的一批政界、学界、文化界与企业界等知名人士发动“我心未死”运动,展开争取10万人的网上连署行动,企图在蓝绿两大阵营之外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势力或第三势力。然而,纵观台湾社会政治现实与过去的历史经验,第三势力前景暗淡,很难改变岛内稳固的蓝绿二元社会政治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2.
肖政军 《湖湘论坛》2020,33(1):131-144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党的建设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党内政治文化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涌现出一批成果。但由于这一命题正式提出的时间较短,学界对政治文化、党内文化、政党文化等名似实异的概念辨析不够,是造成创新性不够、研究范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学术对话等不足的根本原因。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不仅要注意概念的界定及辨析,更要在方法论层面有所突破,应从转换研究议题、变革研究范式、转换研究具体路径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伍湘陵 《台声》2013,(2):41-41
近日,有台湾同胞当选大陆某地政协委员的新闻,再度成为台湾“陆委会”记者会的焦点。“陆委会”的负责人也再次表示将予以处理,言下之意,他们还是不能“坐视”台胞参与大陆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即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推进两岸协商过程中,就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即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九二共识”。这一重要共识的达成,排除了两会接触和协商以来所遇到的重要障碍,为签署相关协议创造了政治条件,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较长时期台湾岛内民心或政治取向与经贸走向“相悖”。“相悖”是现象,“相符”是实质:由于不能依据市场规律、农业产品和要素比较优势差异建立实现双赢的合作机制,台湾中南部农民从与大陆经贸往来中受益不多。鉴于此,大陆应加强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让利于台湾小农,扭转岛内关于“大陆农产品是造成台湾农业困境根本因素”的错误认识,彻底打破政经相悖的格局。本文提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借鉴现代发达经济扶持农业惯例的前提下,放开台湾优势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创造条件帮助台湾小农西进大陆创业,用其农业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来抵消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6.
台湾公车ABC     
《台声》2010,(2):72-73
这里说的“公车”,并非大陆读者习惯上的、与“私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而是“公共汽车”的简称。 客观地讲,台湾的公共交通是非常发达的,特别是各个城市的公车,更为台湾民众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7.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足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江总书记还重申解决台湾问题不能没有时间表,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再次显示出对台政治斗争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战后60年来,台湾地方新闻报道的整体发展历程,乃是台湾特有的历史与政治背景、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论述的引进,以及新传播科技的变革等因素相互激荡的结果。通过“酝酿期”、“发展期”、“衰退期”、“转型期”等四个阶段的划分,本文展现出台湾新闻报导发展历程中,地方新闻报导概念的变迁形貌。进一步,本文以台湾地方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融合当代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体生态,提出“贴近本土话题,呈现多元意见,创造公共意识”三项功能,作为中国大陆落实地方新闻报道理念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莫纪宏 《人权》2010,(4):2-6
“公民”概念是指称与具有完整主权特征的现代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作为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之一的“居民”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味着个人属于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主权、有一整套合法有序运作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国家”,“公民”是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的“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20.
杨诚国 《两岸关系》2008,(10):27-28
近年来,槟榔西施与“辣妹”风靡全台湾。槟榔西施是台湾特有的职业,穿着暴露、性感、挑逗的年轻女孩子在路边招揽并贩卖槟榔,只做生意从不参与政治活动;而“辣妹”则是对穿着火辣、拥有姣好身材和美丽容貌女孩子的称呼,但在台湾独特的政治环境中,“辣妹”已和本应严肃、充满“血腥味”的政治成功地实现了挂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