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罪犯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定权利罪犯是否具有婚姻家庭方砸的法定权利?这还得从罪犯的法定地位谈起。在押的劳改犯中,有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有的并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对那些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来说,在主刑执行期间,他们的政治权利依法被当然剥夺;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他们在服刑期间,除准予行使选举权外,其他政治权利也依法停止行使。不管是被剥夺政治权利还是被依法停止行使某些政治权利,作为一个自然人,罪犯依然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凡是我国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因此,罪犯也享有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一些权利,其中,包括了婚姻家庭方面的一些权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诉讼权利.体现出当事人自治和诉讼民主的立法精神。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公民的诉讼权利被妨害。被剥夺的现象,却比较普遍。对公民民事诉讼权利进行保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剥夺、妨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种种现象1、妨害当事人行使起诉权、上诉权。某些审判人员出于种种动机和目的,对前来法庭起诉的公民不理不照或者进行刁难,妨碍当事人顺利地行使起诉权。一是对多头管辖的案件踢皮球,推卸自己的审判义务,甚至对应当由自己管辖的案件,也采取推的办法;强制起诉人使用法院制作的诉状级,向…  相似文献   

3.
论民事诉讼法的控权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的一种活动,以国家审判权为中心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以当事人诉讼权利为本位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事诉讼法是典型的公法,控制和规范审判权依法行使应是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功能。民事诉讼法要严格控制法院的审判权,不断激活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肯定和发挥律师在监督和制约审判权行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了当事人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并为当事人行使这些诉讼权利提供了诸多机会和途径。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却有不少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或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因种种原因或出于其它考虑,明知自己应该在此时行使法律赋予其的诉讼权利,却不去行使,反而在以后的场合或时机才予补救,从而影响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诉讼权利的懈怠行使。本文拟就当事人懈怠行使诉讼权利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一浅析,以就教于同仁。一、表现形式当事人懈怠行使诉讼权利,择其…  相似文献   

5.
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权利滥用之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与当事人行使诉权构成了民事诉讼权利分配的重要形式。①同时,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的行使还需要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来予以配合。可见,诉讼权利的行使在民事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民事诉讼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8,(8)
一、判断题(20分)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为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 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法院和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为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关系. 2.在民事诉讼中,由于当事人在诉讼中所处  相似文献   

7.
简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是导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 ,而又经过诉讼法公法性改造的程序性权利。它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允许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的 ,以保护其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目的 ,由国家司法审判权对其实施一定限制的工具性权利。当事人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有无与大小 ,是识别不同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少波 《河北法学》2005,23(1):47-53
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的法律救济是在法律上对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受到侵害的纠正和补救,它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的对语,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面对现行法有当事人民事诉权利却没有权利救济与司法活动中司法者侵害当事人诉论权利的现实,为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救济作理论上的论证并促成立法的完善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院对70件民事案件中的100名有严重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发生在离婚案件中的最多。从发生地点看,发生在法院内的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为保证案件的正常审理,维护诉讼秩序,依法对妨害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人采取强制措施,排除妨害,是保障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保障诉讼参与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保证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0.
张国琴 《法制与社会》2011,(17):140-140
法律上设立送达制度目的在于确保诉讼正常、准时地进行,保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文书送达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及时审结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民事诉讼中任何一项制度或程序性设计,它不仅要保证公正,而且要讲求效益,即用最小的诉讼成本耗费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简化送达程序,节省审判资源和提高诉讼效率,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相似文献   

11.
突袭性民事诉讼问题剖析及立法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突袭性民事诉讼在实践中的表现   突袭性民事诉讼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不当行使诉讼权利而使对方当事人陷入猝不及防的诉讼状态之中,从而危及对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以保护其实体权利的行为。   总结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突袭性诉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原告提交起诉状提出虚假的诉讼请求,而将真实的诉讼请求在庭审时提出。而这时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属法律允许,对被告来说则防不胜防,感觉不公正,但面对法律规定又无可奈何。   (二 )原告提交起诉状时不提交相应的起诉证据或提交次要证据,或提交与本案…  相似文献   

12.
<正> 剥夺政治权利是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分子管理国家和参加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为了正确适用这一刑罚,本文试对以下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剥夺言论自由限于政治性的言论自由是公民重要权利之一。其特征是:(1)它是自始至终受法律制约的权利。公民受宪法赋予取得它,受刑法剥夺而丧失,行使权利时还要受法律约束,不得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一、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民事诉讼时效是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权利人不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换句话说,法律对主体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一定的时间,法律不再保护。《民法通则》作出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既不是为了惩罚权利人剥夺他的诉讼权利,也不是为了鼓励义务人不履行义务,而是为了稳定社  相似文献   

14.
张艳 《法律适用》2011,(2):41-46
民事诉讼为达成其公平价值,就要给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保护,既要保障当事人有效地行使诉讼权利,又能对当事人滥用法律程序进行必要的制约.两大法系国家程序滥用制度的建立,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5.
滥用诉讼权利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是法律认可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但是,权利行使必须以尊重或不妨碍他人的权利、自由为前提或定界。权利行使和滥用权利就像一对双胞胎共存于我们法的生活之中,在民事诉讼领域也不例外。当下正在进行中的司法体制改革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审判体制及诉讼体制的桎梏为基本方面,强调诉讼民主以及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维护及保障。但是从彻底地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加强诉讼秩序管理的立场出发,高度重视滥用诉讼权利的现象并采取积极的法律对策,应是保障改革事业得以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滥用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6.
在法治社会下,法官释明权已经成为民事诉讼的重要的法律制度。传统上,法官有对当事人行使发问的权利,尽可能地查清案件的真实情况,如果当事人未主动阐明案件的详细情况,法官有权介入。法官释明权的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了诉讼效率与诉讼结果。  相似文献   

17.
奚玮 《律师世界》2002,(6):39-40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公正是与当事人的地位平等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平等就不可能体现公正。基于民事诉讼的本质所决定,民事诉讼立法应当在程序构造设计上为双方实施诉讼行为提供充分、平等的诉求和抗辩机会,以此保障双方在诉讼中的均衡对抗。只有法官在审判上保持中立,对双方当事人一视同仁,且不存在任何偏爱与歧视,才能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获得实效。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8.
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冷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段时间以来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不少学者提出借鉴国外的作法而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到我国民事诉讼法中 ,以达到对各诉讼主体 (主要指双方当事人 )的诉讼权利滥用行为进行规制这一目的。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的 ,而且只有在“权利主导”型诉讼结构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国现今的民事诉讼制度尚未完成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彻底改造 ,而是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在此过渡期内 ,不宜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方式做过多限制 ,而是应强调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 ;否则 ,公民通过诉讼实现其权益的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一文(载《人民日报》1979年10月31日)发表后,听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反映,说明大家的看法还很不一致。自建国以来,关于罪犯的法律地位问题,并没有专门提出和讨论过。而这个问题又十分复杂,决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阐述得很清楚的。鉴于研究这一问题对搞好罪犯的改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再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我国罪犯的政治权利,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依法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一种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而是保留并停止行使这种权利。但是有的同志却认为,所有罪犯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理由是:从实际情况看,罪犯在服刑期间由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被实行严格管制和军事看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程序权利的保障: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浩 《法商研究》2007,24(3):86-92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强职权主义模式转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后,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当前诉讼实务中仍然存在着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认定未经辩论的事实、未能适时公开法律见解和心证、强调中立而忽略实质平等、对调查取证过于消极、过分追求诉讼效率。为强化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需要增强辩论原则的约束性、要求法官适时公开法律见解和心证、适度帮助弱势一方当事人、适当行使调查取证权、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