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禹彤 《世纪桥》2011,(15):101-102
道德人格是人格的道德性方面的规定,是个人的禀赋与后天的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内涵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在高校教育中树立人格教育的理念,需要大学生群体有培养健全人格的自觉和反思,需要高校教师自觉承担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定社会规范与实践中形成的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其内在道德品质、道德规范与外在道德实践形象的统一体。它体现的是大学生作为道德人的规格与定式,是其道德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诸如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道德成果的总和,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情操和崇高的精神风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我…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变异,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偏移,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大学道德教育应当预见并思考新的文化景观,建构网络教育与生活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之间的联系,倡导全面、开放的教育方式,培育大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日常道德人格和社会道德人格。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发挥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道德榜样教育是教育者以榜样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人格不断完善的一种教育方法。道德榜样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具有价值引领、个性导向和调节、激励示范的作用。针对当前道德榜样对大学生影响弱化的原因,道德榜样教育应注意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要树立过高的目标,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才能更大地发挥自身应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人格的“真”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即人格的真理性。“善”是人们自觉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以达到预期目的,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即人格的道德。“美”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真”和“善”的品质和本质力量在对象中表现出来,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格的艺术化。只有将真善美和谐统一并将其人格化,才能使人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进行选择,才能提出自己的目标并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人才富有创造性的真正独立人格。 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要求大学生首先必须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尤其要牢牢掌握邓小平理论。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为此奋斗的行动。 大学生处在世纪之交,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前  相似文献   

6.
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对人的行为约束是通过神的威慑力量、通过人祈求神的宽恕和恩赐的利己性动机来实现的,而社会主义道德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利益关系基础之上、是靠社会舆论和人们通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客观的社会生活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自觉道德意识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因而它是一种现实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公德,即集体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7.
刘立航 《世纪桥》2012,(21):65-66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模式等发生急剧变化,而大学生是文明道德的传承者,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格,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道德人格概念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成因、道德人格的基本内容,以此提出及道德人格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现代公民道德责任实现的问题上,要处理好责任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要关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在现实性上谈道德责任,是不能完全否弃利益的,道德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以利益为实现基础的,关键在于利益的获取是否合理。利己不损人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利己又利他是道德的理想状态,而纯粹利他则是道德的崇高期望。在道德的选择指向精神层面时,这对于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自觉是立足于人、立足于时代的道德自我反思、自觉觉察和自我创建,通过道德实践达到利益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主体性道德指个体意识到的自身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并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而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主体性道德人格,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自律的道德行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文章简明论述了社会转型期主体性道德缺失的三大表征、主体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主体性道德重构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葛茂林 《求实》2006,(10):36-40
繁荣的市场经济培育出新道德。新道德崇尚自我、自由、平凡与合法利己,诠释出道德是弘扬公平、公正、正义精神,契合自由、科学、民主、文明原则,体现合法、善良、快乐、义利均衡内涵的行为价值或行为关系。具体考察主体实践活动的道德意义,把道德表现的优劣与制度奖惩有机统一起来,贯彻文化养成教育原则,培养公民健康人格,是提高主体道德完善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新道德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社会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按照这种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基础和主观形态两个层次。从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  相似文献   

12.
康化椿 《求实》2008,1(1):37-40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主体道德人格的二重性.它反映着人的本质统一性的疏离和分裂,反映着真正主体地位的漂移和虚幻,因而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不确定和道德自谬.其特征是自我变异认同性、社会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良知未泯性.它在道德意识、道德交往关系、道德实践等方面具有多种复杂表现.人格二重性的成因包括主体自身、共时态环境、历时态环境以及道德领域自身等成因;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困境、道德理论建设的困境、道德生态建设的困境、道德实践预期的困境.克服人格二重性,道德建设必须务实以促进主体的自我道德统一性、优化道德生态以提供这种统一性的良好环境,强力推进制度改革以获得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是新生代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更高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完美的道德人格是道德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内容要求及培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在客观世界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与此相关联,人们对未来世界发展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人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目标进行选择.现代人的道德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与公正的现实世界.而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协调的发展,要实现社会公正,关键是要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儒家崇尚君子型人格、希圣希贤,力求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弘扬仁爱、道义的道德志向,心忧天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等等,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的确立、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责任的培育、道德品质的提升、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试论道德自律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自律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控制,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建设,它具有更为稳定、更为长久的意义和效果。大学生道德自律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国民的社会道德生活及道德观念受到西方道德思潮的严重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期。针对高校大学生当前的道德人格现状,分析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重塑道德人格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党员教师的和谐道德人格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职业道德规范与理想道德人格的有机结合.高校党员教师要自觉站在时代前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把党性锻炼与和谐道德人格修养有机统一起来,这既是和谐道德人格生成的有效途径,也是党员教师先进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的职业意识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当代大学生为视角,对其道德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受"非道德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认同危机;道德价值弱化与核心价值观缺失并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性较差。研究认为,只有在道德自觉框架下,才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效,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道德自信。  相似文献   

20.
道德评价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道德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道德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行为者的道德人格之优劣以及行为正当与否.道德评价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承认“是”能推出“应当”这一基础上的,道德评价合理性的意蕴直接涉及到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表达等.因此,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地确定评价前提,科学地界定评价对象,遵循严谨而周密的评价步骤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