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城并不像"母亲一样在守护着我们"。长城更像父亲,或说更是父亲。它是父亲的沉思与皱眉,是父亲的臂膀与脊梁,是父亲胸膛里深色的血脉,是父亲承重之下脖子上暴起的青筋和粗重的呼吸。早上4点,绥中永安堡乡夏剑虹先生叫醒了我。他是陪同我们采风团里几位在昨天攀登了小河口西长城而意犹未尽,还想趁凉再上锥子山,看三条长城会聚的向导,我们称他"夏委员",他是这一带的"长城通"。一本来从立根台村就能望见的锥子山,却开车走了半个多小时。在盘山路边下车再看它时,尖尖的山顶上云雾缭绕,一片神秘。当一行人踩石踏雾攀上第一个敌楼的时候,早已气喘吁吁。此时回看山下,云雾散尽,东  相似文献   

2.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3.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杨子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他那高大的身躯,慈祥的笑脸,还有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打开记忆的闸门,慈爱、正直、博学而谦恭的父亲仿佛在向我走来、走来…… (一) 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们很爱父亲。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年青、英俊、开朗、既亲切又陌生。说他亲切,是因为他养育了我们,而且非常疼爱我们。而说他陌生,是因为他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作为领导干部,他长年住在工作单位里,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党的事业。因此,他没有时间陪伴我们逛公园,也没送我们上学校。…  相似文献   

5.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6.
许小红 《廉政瞭望》2004,(12):11-12
他畏缩在沙发的角落里,头发花白,两眼通红,满脸沧桑和忧郁,双手不停地搓着脸。昨天,记者刚走进接待室,还未说话,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辛酸父亲’的报道,我连看了两天,每次看完,心都似被扎了一刀,觉也睡不着。”这位姓蒋的父亲年近六旬,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上穿几十元一件的T恤和外套,下着一条极普通的灰色长裤。“我琢磨了几个晚上,  相似文献   

7.
希望     
突然成长是因为父亲突然的衰老。自小就觉得父亲就是一头健壮的牛,一座雄伟的山,一块坚硬的石头,从没有什么头疼脑热的事和他有过关系。生病的往往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父亲只有照顾我们的份。上初中以后大多数时间在外上学,陪在父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即使在一起,对父亲的健康也一直是忽略的。直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笑着迎出了门,他抑制不住的笑走漏了他的一颗门牙,  相似文献   

8.
去北京登天安门,是父亲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虽在电视上看过升国旗,看过邓小平检阅仪仗队,看过江泽民迎接外宾,但他还想亲临其境。帮父亲实现夙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春,我利用一个双休日,又请了两天假,拿出积攒了半年的稿费,领父亲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了北京火车站,父亲便东张西望,直问我北京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的,到天安门有多远,是否要走着去,来趟北京不容易,省着花钱多去几个地方行不行。最后我拗不过父亲,就在一家距天安门广场三里路但很廉价的胡同旅馆住下了。父亲说那旅馆比家里的土坯炕头要强多了。父亲…  相似文献   

9.
绿荫浓情     
挑着家庭重担的父亲,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跋涉了大半辈子,日见苍老了。父亲的这些变化着实让人心疼,我就想让父亲到县城与我同住,让他享几天清福。父亲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老是牵挂农村老家的树,离开了他的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常常住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去。说是回到乡下老家,坐在自己的树园子里,看日出日落,看云聚云散,听树儿和清风细语,心里才踏实,生活才有滋味。其实,父亲也不是不会享福,他是离不开他那绿色的事业。父亲的老屋在河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每到春天,梨花飞雪,杏花吐艳,绿林间花香…  相似文献   

10.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相似文献   

11.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12.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13.
丰碑:英雄的雕像龙岩虎岭山烈士陵园,高耸着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记。虎岭山——闽西英烈之山,我投进了你的怀抱。带看崇仰,带着渴望,我又一次领略了你的风采,感受你的伟大。我崇敬地伫立碑前,默诵碑铭,如同踏进了历史的长河,抚摸遥远的烽火岁月,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一种追  相似文献   

14.
1958年3月24日,一个晴朗的早晨,贵州省某县一个新修的山道上,母亲和地质勘探队的同志们,一人一副土篮子,正往外挑着坑道里新掘出来的土。由于山陡路窄,坡道仅1.2米宽,所以每一道的台阶上,都钉着挡土板,挡土板里又灌满了沙石,这样,他们鱼贯而上的身影看上去平稳多了。和往常一样,母亲并没有觉得自己这会儿有什么特别,连父亲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的那副土篮子已经远远地走到了坡顶上。费多尔丘克,这位苏联专家刚好从这支劳动大军身边经过。忽然,他从人群中发现了母亲,便走上前去,说想给她拍个照。母亲不好意思。费…  相似文献   

15.
重庆的朋友们:大家好!确实说来得很匆忙,其实是刚刚到,而且晚上一定要离开,明天我要到香港给台湾来的非常重要的朋友颁奖,所以我不能在这儿过夜。到重庆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邀请的人比较多),就是我和我的妻子马兰都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前不久我们还悄悄的来过一次。完了之后,按照马兰的说法就是,到了重庆有两个发现一个发现是,原来我们好多喜欢的城市都是趴在地上的,而重庆站起来了!这主要是指山,山城第二个发现就是,现代建筑艺术学家,可以在很短的几年内,把一座疲惫的城市改造的焕然一新。大家到处都在讲重庆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去看一看,当大家都在讲的时间,重庆有了邀请。而且我的一个研究生一个叫丁松的叫我一定要到重庆讲一次,我也答应他了。没想到我们的市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宣传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6.
正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路程,那时家里又没有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特别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送送你!"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狗蛋,不就是走山路嘛,有啥怕的?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  相似文献   

17.
爱的回想     
蒋乾麟 《学习导报》2014,(24):48-49
父爱是一片辽阔的海 传统家庭给孩子的印象通常是严父慈母,而我父亲是典型的慈父形象。他长得像文弱书生,性格很温和,对孩子从来不打,甚至有点溺爱。记得我小时候爱看小人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只好跟着小朋友到书摊去看,一分钱看一本。虽说钱不多,但老让别人掏钱也觉得不好意思,囊中羞涩的我斗胆把手偷偷伸进父亲的口袋。终于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生气地扬起了手——我知道错了,甘愿挨打,可是父亲的手又放下了:“拿钱干什么?”“看小人书。”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锄头     
正父亲的锄头放在院子东边一个简单的小房子里,那不是秘密。小时候,父亲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我总喜欢跟在父亲的身后。在那些并不肥沃的田地里,父亲用他那把锄头种下了一季又一季的庄稼。一次次翻起了那些板结的黄土,然后又仔细地打碎那些大块的土块儿,在锄头再次扬起的瞬间,腾起一股尘土,静静地付着在父亲的衣服和汗珠上。晨曦中,父亲的身影笼罩上了一层斑斓的光影,在我幼小的心里幻化出英雄的形象,因为,父亲和那把锄头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96,(2)
贺龙自述节选我1896年旧历丙申年:二月初九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个贫农家庭里。我父亲叫贺士道,是个裁缝,农忙的时候务农,活多了就和别人换工。他帮别人缝衣,别人帮我家插秧割禾。全家都靠劳动维持生活。我的乳名叫贺文常,学名叫贺平轩。小时候,父亲好不容...  相似文献   

20.
书来信往     
《党建》2003,(3)
编辑同志:读了《党建》杂志第一期刊登的《山一样巍峨的背影》,我们被皖江边老屋里平凡的父亲深深感动。这是一位大写的父亲,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尊敬的父亲。这位父亲的血液里涌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他把自己、家庭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山一样的脊梁扛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谱写了一曲父爱的绝唱。如今,这苦乐年华都成了精神财富,不仅嘉惠的是一个家庭,而且嘉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正如一首小诗所吟唱的那样:“比黄金珍贵,比宝石晶莹,一个美丽的形象闪耀在我的心中,愿为她流血,愿为她忍痛。啊!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