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似乎是作为一些领导者的一条成功经验,而事实上,经过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思想已经僵化落伍,甚至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个时候再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法则去约束自己,不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将会对事业产生影响。为此,在使用人才时,我们不妨在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前提下,采取些“用人有疑”与“求同存异”的方略,采取些“有限授权”和“有限信任”的办法。换句话说,对于下级要有二定程度的授权和有限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用人不疑”辨王重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他。笔者管见,这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至少算不上"普遍真理"。近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颇有感触。唐明...  相似文献   

3.
走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误区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在用人问题上一贯坚持的立场和遵循的原则。早在《旧唐书·陆蛰传》中就有“疑则勿任,任则勿疑”之说。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被奉为用人要则,几乎成了一个千古不易的信条。应当说,这种“不用”和“不疑”,对优化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及授权管理具有必然的意义,但若据此认为它是一条不可一时违背的绝对真理,那就不是辩证的态度了。其实,许多时候,疑人要用,用人也要疑。疑人要用——广开招贤纳才之门“疑人不用”的误点在于思想的狭  相似文献   

5.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显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因为它只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用人要疑,疑人也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拔领导干部上本应提倡用人不疑。但纵观近年来在用人方面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为了强化干部的跟踪监督力度,确保干部健康成长,笔者认为,用人也要“疑”。其理由有二:一是对他们提任前所做工作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是对的,他们之所以能提任,正是他们提任前的政绩是干出来的,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本无可非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某人提任前工作能力很强,工作作风踏实,群众反映好,一旦提任后就开始变了,变得自以为了不起,升官了,开始腐化堕落了。以致一些乡镇的书记…  相似文献   

8.
今闻某公司因近年来提出了一新的用人理念,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一理念被本地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用人也“疑”不就对人不信任吗?这会给被用者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被用者因为被“疑”而可能在工作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甚至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效果。本人听了这些后,却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我认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正是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理念的科学纠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人性弱点。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但要使“蛋糕”越做越大且经久不衰,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在于知人善任,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于唯才是举,在于量才录用,即在于“三祥”皆俱。通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著名企业的成功史,可见在用人上确实各有“出彩”之处。索尼——鼓励“毛遂自荐”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成功过于自信而失去创造力;而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  相似文献   

10.
领导艺术     
每个领导都要对自己的实际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防止和纠正自己“越权”。 防止“越权”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领导者对下属“越权”与对下属不信任、不放心、不放手有关,这种不信任,主要是对其工作的认真态度、工作方法、办事能力信不过,  相似文献   

11.
用人当疑     
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即使在“入口”关时选好了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不加以限制,继续学习提高,也可能会变为一名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过去人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是有德无才者还是有才无德者,用,当然要用,疑,仍然要疑。这种疑本身就是一种防范,一种监督。通过“疑”,可以促使当官者秉公办事,清正廉洁;通过“疑”,可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威慑力量,不让贪心者有可乘之机,打消其侥幸念头;通过“疑”,可以让有才无德者无法耍花招,做手脚,搞不正之风,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充分施…  相似文献   

12.
“用人不疑”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古语,它的意思是,看准了的人,就要授权予责,放手使用。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一些同志的片面理解,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用人不疑”的影响,认为既然领导干部在提拔使用前已经过了严格的考核,素质都是比较高的,就应该“用人不疑”,而不应该再去过多地监督,否则就是对干部的不信任。这种把充分信任干部、放手使用干部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对立起来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用人不疑”是指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充分信任干…  相似文献   

13.
赵良坤 《党课》2013,(8):62-62
刘云山同志在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时曾强调,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帜。“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进”。选人用人向来是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才有“栽好梧桐树,招来金凤凰”、从细微处识别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各种选人用人方法,才有刘备、李世民、武则天等一大批选人用人的杰出“伯乐”。刘云山同志提出的“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帜”,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4.
凡事物都有一个度,也叫“临界点”。一旦事物突破了“度”或超越了“临界点”,就会发生质变。“物极必反”即谓此。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掌握火候,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有所节制,说的就是要把握好人生的临界点。大凡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有魄力者。而这种能力、魄力又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不注意把握限度,就会伤了自己,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魄力与专横,自信与自负,沉着与寡断,坚韧与固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造物  相似文献   

15.
怎样寸能提高使用人才的艺术呢?概括起来主要是努力做到“知人善任、扬长避短、用人不疑、最佳安排”。一个现代领导者使用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基本上就在这四句话十六个字之中。  相似文献   

16.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三谈用人之道卫庆国我有位好朋友是个中极领导干部,因为一些说不太清楚的原因,被"晾"了一年,最近组织上又决定启用他。走马上任前,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临结束时,问他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回答说,有困难我自己想办法克服,提十个八个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数千年的用人定律。关心同志、信任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正风反腐,重要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决不能因为信任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督。  相似文献   

18.
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就会觉得工作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工作中就没有了积极性,更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本职工作了。因此,要使人发挥积极作用,使下属积极努力地工作,就必须对他充分信任,做到“用人不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和谐社会”这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研究其哲学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和谐是事物固有的状态,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历史传统的主导思想是“合”、“和”。《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这说明,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就只是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20.
“求真”是什么意思?“求真”就是摸清真实的情况(这情况可以是国情,也可以是省情或者市情、县情),找到事物的客观规律,还要对真实情况、客观规律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到底。“务实”呢?它是“求真”的继续。毕竟认识世界的目的还是为了改造世界,了解了实际情况,懂得了客观规律,剩下的就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了。“务实”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可以重新检验一下前面求的“真”到底是真是假,真到什么程度,有多少需要修正和补充,以便在实干中不断调整。“求真”和“务实”不可分割。求到了“真”而不务“实”,一味坐在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