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生中有三个阿妈,这是我的不幸,也是我的万幸。我的三个阿妈,生母给了我生命,继母养育了我,义母则锻造了我的品格。在义母的再三叮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去看望了我的生母,对我的继母也孝敬有加。生母给我生命我的第一个阿妈,是我的生母,一个大山里的彝家妇女。阿妈18岁生下我,我吃母乳长大。山里生存条件恶劣,我阿妈和阿爹要早出晚归劳作,养家糊口。6岁那年,阿妈说,我们得盖院新房子,要不儿子长大了讨媳妇没有住处。从此,每天天还没  相似文献   

2.
一月里的一天,天空晴朗,却微微带着寒意。这一天是吾爱梅出嫁的日子。我跟她是很要好的朋友,因此当她的亲戚问我是否愿意帮她背嫁妆时,我高兴地答应了。我背的背篓上面放着两床红色的羊毛毯子。我们等待着出发,新娘一出门,送嫁妆的队伍就要跟着走。我们一家人今天早上十点半就来到了吾爱梅家。我们刚走进大门,就听见一阵嘈杂声,接着大门就被关上,锁了起来,门外噼噼啪啪响起鞭炮声。吾爱梅的表姐妹及姨妈在大门内顶住门,大声叫着让新郎丢红包进来。新郎和他的伙伴在外面使劲敲门,他们把红包从院墙外扔进去,可是仍不见人来开门。…  相似文献   

3.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4.
信任     
这是一件发生在去年夏天的事情,虽不怎么轰轰烈烈,但却让我感到身着警服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人民群众对警察的信赖。去年8月26日,我去西安出差,在徐州倒车。当我准备去售票大厅买票时,忽然听见有人叫我。“同志,你是去西安吗?”我回过头来,看见三个人站在我的跟前,从衣着打扮上看,这是一家三口。“是的,我是去西安的,有什么事情吗?”我问道。“总算找到去西安的了。”其中一位父亲模样的人说:“是这样的,同志,这是我女儿,17岁了,今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可她从小就没有一个人出过远门。我本想送她去的,可我是医生,她妈在…  相似文献   

5.
芸芸众生没有轻松者,反正你不“挑泰山”就得“背十字架”,这也是古人说的“劳力”与“劳心”吧。可“挑泰山”是压不死人的,倒是“背十字架”的常常闹出人命来,虽说有生命的危险,人们还是抢着去“背十字架”,而不肯去“挑泰山”。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在《我的文学修养》中谈到巴尔扎克小说时写道:“在巴尔扎克的《鲛皮》(按通译《驴皮记》)里,看到银行家的邸宅中的晚餐会那一段的时候,我完全惊服了。20多个人同时在喧嚷着谈天,但却有许多形态,写得好像我亲自听见。重要的是──我不但听见,还目睹了各人在怎样地谈天。来宾们的相貌,巴尔扎克是没有描写的。但我却看见了人们的眼睛,微笑和姿势。我总是叹服着从巴尔扎克起,以至一切法国人的用会话来描写人物的巧妙,把所描写的人物的会话,写得活泼泼地好像耳闻一般的手段,以及那对话的完全。”大师的眼睛不会打盹,作品中深…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与山     
1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要刚获得文学新人奖的一个从哀牢山走出去的哈尼族作家表演节目。这位作家生性不爱唱歌跳舞被逼无奈走上台去,学着山谷里的哈尼族孩子从半坡的茅屋跨出门坎对着迎面的大山喊:“阿妈,回来吃饭罗!”他在喊声中把头渐渐低下,屁股冲天,让吼声从地上弹起来。想不到这一喊,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教授冲上去握住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哀牢山哈尼人的高山峡谷中。”这位作家用发生在哈尼山村中最平常最常见的小事,把哈尼人与山唇齿相依的关系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8.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喊做信访工作的老虞为老虞伯,老虞伯说,别留在单位里数他年纪最大,可到家里还是个孩子。近90的老父母双双健在,每天回家还要喊几声阿爸阿妈。说着老虞伯呵呵大笑起来。算起来老虞怕也是近70岁的老人了,可看上去顶多60。每天红光满面笑哈哈。那几年我们经常不村下厂,总是见老虞伯推上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出门,从不沾那小轿车的光。要去路近的单位,索性换上跑鞋一走就是半天。几年前我调到这个小镇工作,这里的“三月三”、“十月十’商合交易会经常进行,老虞伯后是童心未泯要来凑一凑热闹。一…  相似文献   

9.
战乱中的“创意” 2006年冬。以色列特拉维夫。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坐在官邸的会客室里,年届花甲的陈永龙大使从容地弹去烟灰,调侃着对记者说:“不知是我追着战争,还是战争追着我,反正,我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轻松一刻别让人听见一男人十分高兴地向妻子叙述道:“今天好运气!我问售货员买一把锁多少钱,他说一元。我付款后打开一着,里面还有两把钥匙。他忘记收我的钥匙钱了。”“小声些,别让人听见了。”妻子忙道。舍不得妈妈:“这个小女孩子真可怜!她失去了爸爸,又失去了...  相似文献   

11.
凌君 《台声》2001,(11)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老人称作“银发族”。多好的比喻啊,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颐养天年,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颇有启示性:“银发族”…  相似文献   

12.
女儿对我莫名崇拜,即便我因私事耽搁,不能及时把她从幼儿园接回家,她也会委屈地噙着眼泪自我安慰“妈妈一定抓小偷去了……”在女儿心中,我不仅是温柔美丽的妈妈,还是机智、勇敢的警察。从我给她讲述的警察故事里,自然,她把警察所有的神圣美好全寄寓于我———距离她最近的人的身上,立志“长大了像妈妈,当警察”。“五一”假日期间,一次乘公共汽车发生的一件意外,使我于失落之中感受到了女儿所给予的安慰与力量。那天,我与女儿穿上新衣,到长途车站坐车回婆婆家。刚上车,前邻后座见女儿模样可爱,便去逗她,当听到我要去的地点…  相似文献   

13.
北京秧歌:老有所乐塘萍老“猪”背老“媳妇”,小丑凑趣。在北京的东、西、南、北城里,至少活跃着四五十支秧歌队。人数多者有百余人,少的也有二三十人。他们都是退休的老人,从五六十岁到七八十岁不等。这些活跃的老人通常集中在北京各大公园里,或迎着早晨的太阳,或...  相似文献   

14.
望西山     
北东的西面是一带山脉。四十五、六年前,妈领着我走在坛根上,我就见过它了。坛根是环看天坛坛墙基的一条土基,有一人多高、一丈来宽。从红桥附近,登上坛根向西走,就能到天桥了。妈爱听蹦蹦儿戏(今之评剧),天桥有小桃园、万盛轩。吉祥等小戏园子,都是唱蹦蹦儿的,所以,妈带我沿坛根去天桥不只一次。从坛根上望西山可清楚了,起伏如浪的山是蓝色的。我阿妈:“那是什么山?”“西山。”“远吗?”“远。走一年也走不到。”走一年都走不到,得多远啊!西山之遥,深印在我心上: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就像天上的云,云常常变成山形,…  相似文献   

15.
幸福     
“四月天,孩儿面。”这天气果真恁地不爽气,在春夏之间无止尽地徘徊。街上女子没几个着裙的,都怕这天——变得快。并不特别爱裙,却十分钟意日本女子大雪天里,一双薄薄丝袜走在街头的洒脱。这可得冒着得关节炎的危险,终是不干。而春的喜悦,总让她心痒痒的,虽然季节兀自变幻,心还是一径向着春天去了。醒来的时候,小鸟已在窗外叫了多时,听了让人满心的欢喜,  相似文献   

16.
高林 《黄埔》2007,(5):1-1
黄埔,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闪光的字眼;黄埔军校,一所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世界著名军校;黄埔同学,一群高举“爱国革命”旗帜的中国军人,他们正踏着历史的脚步,从八十年前向现今一路走来。我分明听见,那是响亮的黄埔足音……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的秋天里,我听见,清爽夏天,国旗飘卷,国歌飞扬,147个国家地区的参赛者,呼吸着奥林匹克的空气,胜败悲欢,尽吐心声!  相似文献   

18.
《今日广西》2008,(13):43-45
性感小黑裙:淑女必备万能裙 在时尚世界里的黑色是?A.利落简单的;B.一种品味;C.百搭的衣着颜色;D.舒服、力量而富有表情的。其实,穿黑色对每个“她”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一次拥有上述四个“暗码”的LBD(1ittle black dress,小黑裙的流行说法),令女人们深信:就算衣柜有10条大同小异的小黑裙,夏季也不介意多买一条“傍身”。  相似文献   

19.
岑磊 《今日上海》2013,(2):47-49
第一次见到女画家、歌唱家任筱琴是在高式熊先生家里。那是2010年岁末的一个下午,我去高老巨鹿路的新居,还没进门,就听见屋内音响正播放着震耳欲聋的歌曲,女高音,缠绵传情、委婉动人。似曾相识,是些耳熟能详的老歌。心想,高老又“老夫聊发少年狂”,怀恋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传甚,一的抒情老歌了。  相似文献   

20.
赶炮仗     
去宁夏沙坡头的路上就听说“滑沙”怎么好玩,怎么刺激;坐着滑板从一百多米高的陡峭的沙坡上滑下去就跟飞一样。可是非常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没滑成。看到别人兴奋地大喊大叫着滑下去,工作人员还拿出对讲机跟下面联系,大概是让作好接应保护措施,这使我想起我原来生活过的山区,要是从山坡上滑下去那是非常危险的,被称作“赶炮仗”。“滑沙”是有备无患的游戏,而“赶炮仗”则是意外的事故。年轻时曾“赶”过一次“炮仗”,要不是碰巧有个人从下面将我接住,我肯定粉身碎骨;要不是这个人讲了个故事,以后的日子里我肯定噩梦不断……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