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7,(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政最高长官张学良对东北军下达"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6天即占领辽宁省三分之二及吉林省城与铁路沿线城市。笔者从张学良先生晚年的回忆口述史料入手,分析张学良本人对日本政局、东北局势、列强立场、中国时局、东北军自身等五个方面存在的主观误区,力争解析支撑张学良错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正"Truth(真相)"史料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知识分子最早收集的侵华罪证的汇编。"Truth(真相)"史料真实记载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有计划有目的侵略,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最有利、最直接的证据。这份由东北民众冒险自发收集的"真相"史料因此也成为国际上第一份对"九一八"做定性结论的文献,凭借这些真凭实据的历史事实,也证明日本拼凑伪满洲国是违背东北人民真实意愿的。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6月26日,一份在联合国日内瓦图书馆沉睡近八十载名为《Truth》的史料被发现后,一段东北知识界精英组成"爱国小组",在"九一八"事变后冒死收集日本侵华罪证并上书"国联"的故事浮现在世人面前,它讲述了东北爱国知识份子巩天民、刘仲明等九人(史上称为"九君子)在"九一八"事变后冒死搜集、整理、翻译、编写并上交国联的历史文件。《Truth》史料客观、真实地揭露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真相,是不同于拿起武器抗日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另一种抗日救亡方式,《Truth》史料的发现向我们展现了国难面前东北知识分子的不屈不挠、据理力争的傲骨和风采。他  相似文献   

4.
正面对"九一八"事变爆发,身为东北最高行政长官的张学良和南京政府最高行政长官蒋介石均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这其中既有对当前事态的处理反应,又有较长期的战略筹划,而远非此前为人们所熟知的张、蒋共持的"诉诸国联,不予抵抗"的一种策略。即使在执行"诉诸国联,不予抵抗"的框架下,二人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Z1)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西安事变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产国际和苏联在西安事变前后对张学良的各种表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的爆发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转折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背负各种不抵抗的骂名驻防于陕西、河南等地,被迫执行"剿共"命令。张学良面对有  相似文献   

6.
正"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各界人士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极度愤慨,爱国之情喷涌迸发。进步团体立即宣言声讨,各行各业,共起反抗,东北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自发抗日表现,并逐渐形成蓬勃发展的救国形势。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一事变有种种不同的议论.海外一些著作特别是台湾一些著作,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作了不公正的宣传.认为张学良将军因受共产党的“利用”、“煽动”而酿成西安事变.(台湾杜松柏著《蒋总统处变慎谋的历史回顾》和王昇著《总统蒋公行谊》)即使象埃德加·斯诺这样的进步作家,也误以为“共产党很可能鼓动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见《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国内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论述西安事变的著作,虽正确阐明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但却忽略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在论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又不提张学良将军率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这也是欠妥的.我们认为,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与分析他发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闾蘅 《民主》2006,(12):33-34
今天,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在这里召开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贾庆林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亲属,西安事变参与者及亲属共同回顾70年前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及在西安事变中作出贡献的爱国志士们的怀念,对历史上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敬仰。作为张学良将军亲属的代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激动。70年前,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共同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因为围绕其一生所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事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而身处事变当中的重要人物张学良的态度、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张学良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泣谏入手,对张学良将军当年处理军阀内战及西安事变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诠释张学良将军谋求国家统一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0.
正"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态势,中国国民政府采取不予抵抗,将事件诉诸国联和平解决。迫于压力,国联在"九一八"事变后成立调查团来中国调查情况。而对国联调查活动时间、内容及态度的研究,可以窥探出国联调查团对日本的妥协、偏袒而最终助长其嚣张气焰,并导致发动全面侵华的野蛮行径。国联全称国际联盟,也称国际联合会,是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的《国际盟约》于1920年1月成立的国际组织。其总部设在日内瓦,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参加,中国和日本都是最早参加的会员国。当时,国联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的领导权,都操纵在英法等少数帝国主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7,(7)
正1937年7月7日夜,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7月6日上午,"七七抗战八十周年座谈会"在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座谈会由本刊和辽宁省党史宣教中心、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省甲午战争研究会联合举办。参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6,(6)
正我在收集和研究东北军历史资料时,发现了当年不到30岁的少帅张学良处理的一件事儿,说明他很有头脑。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了沈阳。他们闯进沈阳城首先想抢劫的地方就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生活的大帅府。日军以为那里应该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一天,一群日本兵冲进了大帅府,径直扑上二楼张学良的卧室。他们首先看中的是屋里靠墙立着的一个保险柜,想着张学良卧室里的保险柜一定装的都是金银财宝吧!因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将保险柜砸开了。可保险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8)
正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责任问题,很长时间内,主流史学界人士都认为是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其主要依据是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铣电"强调"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利弊冲突"。然而时至今日,该电文也未在大陆和台湾现有的档案中查到。而随着新史料的发掘,更多学者将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归于张学良,从而弱化了过去一边倒式的蒋介石不让抵抗的观点。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下达"不抵抗"的命令,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由于西安事变而发生了重大转折。几十年来,在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这一问题上,史学界多以为张之兵谏蒋介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政治基础,但却忽略了重要一点──张学良的个性与西安事变的关系。本文结合有关史料,拟对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心理学家说,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学良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他正直、果敢、善良、自信、…  相似文献   

15.
正"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今年是一个让人们难忘的年份: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教诲,正在为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役"而奋斗着。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头,以与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我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郭景珊(1901-1998),辽宁省台安县人。抗日英雄,原奉军张学良卫队旅第四团第一营营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与唐聚伍筹划抗日,组建了辽宁民众自卫军,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县举旗誓师,郭景珊担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六方面军中将总指挥兼第七路司令,并由张学良授意、在通化县成立了辽宁省临时政府,郭景珊担任临时省政府常委兼宪兵司令,带领自卫军将士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辽宁民众自卫军后转移到热河改为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并参加了热河保卫战和长城抗战。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疯狂掠夺东北煤矿、铁矿等物资资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日伪当局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将他们逮捕的战俘或抗日群众作为"特殊工人"押送到东北各地的煤矿、铁矿从事繁重的劳役,其中辽宁地区尤多。面对日伪当局的肆意残害与虐待,辽宁"特殊工人"在特殊战线上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2)
旧时哈尔滨音乐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性。发展到近代,由于沙皇俄国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以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日俄文化开始传入哈尔滨,并与当地传统文化交融、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音乐文化,具有移植性、中介性和交融性。站在历史的角度浅析日俄文化对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势力蔓延至整个中国,1933年8月,石井四郎将防疫研究所迁到哈尔滨,并在背荫河设立细菌实验场;"七七"事变后,由于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细菌基地规模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陆续移驻平房。通过对背荫河及平房细菌基地择址原因的探讨,可以深入揭露日本侵略者反人类暴行和战争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