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10)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电视媒体面临着受众数量减少、内容更新缓慢、传播优势减弱等困境。媒体融合给电视媒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不断拓展电视媒体的传播形式,利用视频直播、微视频、动漫、微信、微课程以及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等方式,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处于"实然"与"应然"的紧张状态之中。从应然目标来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其内容体系应具解释力、表达方式应具亲和力、传播主体应具示范性、运行机制应彰显现代性,如此,必将对坚持"两个巩固"、确保党长期执政、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就实然现状而言,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成就显著,但在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主体、方式方法、内容创新、宣传载体、评估标准等方面仍有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应强化主体塑造,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完善话语表达和运行机制,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和吸引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和解释力;加快载体建设,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探索评估体系,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传播已进入了"微"时代。微传播所具有的内容碎片化、主体个性化、传播方式交互性、议程设置能力强劲等特质带来了传播内容质量良莠并存、商业化趋于严重、受众过分依赖微媒体等问题。由此,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直面现实,要注重掌握和利用微传播的特质,改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加强对微传播的监管,多措并举,以切实维护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政治意识形态出现与政治革命紧密相连,政治权力的介入让符号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并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生成机制的核心要素。作为传播链条上的受众,被嵌入到由资本所构造的经济关系之中,受众的物化遭遇同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普遍状况形成机制上的一致性,这是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接受机制的内在逻辑;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持续强化,推动政治意识形态向日常生活领域下沉的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大众对主导政治意识形态"优势解读"的"抵抗"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稳定,此为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内卷化走向。  相似文献   

5.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单位体制"进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在场"传播。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也趋于失效。在此过程中,由于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其的重视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缺场"传播时代。"缺场"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蕴含着巨大风险。为有效规避"缺场"传播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应着力提升自己在"缺场"传播环境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即将进入"微时代"。"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  相似文献   

7.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关系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管理权。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传播属性和独具优势的传播特征,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重要阵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为此,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注重内容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走入学生生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量;打造校际共享联动平台,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化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在传播内容上关照大众感性心理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契合大众感性认知习惯,有效推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和大众认同。回顾梳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发展历程,总结反思其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全媒体时代到来,推动微传播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方式,开辟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路径。有效实现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微传播,应努力做到适应“微特质”,转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体系;挖掘“微内容”,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日常化大众化;重视“微受众”,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群体;运用“微媒介”,培养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媒介赋权在社会化新媒介领域成为常态化现象。新媒介赋权冲破了传统社会话语传播的不对等状态,将社会控制模式由"全景监狱"模式转化为"共景监狱"模式,有助于推动信息和话语的均衡化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介赋权所带来的传播权力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方式交互化,不断解构着作为"普遍适应参照点"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整合力、管控力,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风险点。要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必须从坚持一元主导、遵循整体原则、推动媒体融合、提升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当下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难以突破: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如何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如何构建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体系,如何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色彩,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等等。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旨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其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传播学的框架建立包括传播环境研究、传播主体研究、传播客体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方式和路径研究、传播受众研究等在内的内容体系。路径选择包括: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整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细分和策略选择、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和平演变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即意识形态,网络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其成为和平演变的新阵地和新载体。和平演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争夺,实质是对人思想文化的争夺。网络和平演变之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西方话语霸权主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心被消解;西化思潮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受到极大挑战;两个舆论场的对立造成社会的割裂。要想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防止和平演变,就要做到:解构西方话语框架,大力建构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力求主导议程设置,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坚持"三个自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统筹"两个舆论场",弥合社会裂痕;进行舆情监测与引导,全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图像化传播是图像时代的应然之举,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感知、领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辟了新路径。有效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应高度重视内容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时代发展成就为底色,以日常生活世界为源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要加强主体塑造,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突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图像化传播人才队伍;要创新方法手段,对外寻求融合发展,对内驱动转型升级;要健全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各类图像信息的审查力度。  相似文献   

15.
布哈林作为俄共(布)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性劳动"概念,拓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思考维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劳动理论、物化理论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其主要理论渊源;意识形态概念与特征论、属性与存在论是其主要内容。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心理是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是助力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契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内容个性化、呈现方式立体化、效果反馈精准化,提升了意识形态治理的效度、力度、精度。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容易导致意识形态治理滑向"技术利维坦"的潜在风险。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需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理性转化为价值理性,正确"驾驭"人工智能技术,把握人工智能的技术存量,增加人工智能的技术增量,实现"善智"与"善治"双向互构,助力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机器学习,作为一项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自主理解和研判数据信息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促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具有独到的价值:在传播主题上,增强网络舆论热点的洞察能力和回应能力;在传播内容上,使定制生产和分众传播成为可能;在传播反馈上,使效果评估和及时调适成为现实。全社会宜从提高机器学习的创新能力、加深传统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融合、重视技术研发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培育舆论工作者智能素养和人机协同能力等方面入手,增强机器学习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正向赋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新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被网络化解构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转型发展难题,以及微时代的文化性、多元性、传播特性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高校要着力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着力于培育优秀的教师队伍;着力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着力于形成各部门相辅相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合力,多措并举,以提高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5,(5)
<正>党建电视栏目以党的发展、党的工作、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进一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建电视栏目是中国特色的电视栏目,因而必须遵循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办好党建电视栏目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等院校处在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沿,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