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理论》2015,(10)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无束缚网络行为、网络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网络舆情处理无固定模式都对高校增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挑战。高校的舆论引导要坚持及时、真诚、平等和落实的原则,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和加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高地,获取广大网民的价值认可,提高自身的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2.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3.
郭晓舟 《学理论》2012,(31):89-90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论述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从个性的独特性和主体性两方面入手,并积极地提出构建校园网、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建设来解决应对。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0)
21世纪以来,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把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连在一起,让世界各地的文化汇聚。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选择接受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朝霞 《学理论》2015,(3):248-25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舆论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影响,科学认识网络舆论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清朗的网络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除了加强思政课的引导以外,更应该通过载体来宣传主流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真正把正确的价值取向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思想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化、自我化等特征,在舆论过程中,出现情绪化表达、群体极化严重等新舆论生态问题。在新时期社会舆论治理下,如何对高校舆论进行有效的治理,构建高校新媒体的价值导向,是推动校园舆论生态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巩固高校文化阵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实用理性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实用理性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参与主体——网络文化生产者、传播者与网络文化消费者两类群体身上。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应对之策是:对网络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对网络参与主体进行制约批评;对网络文化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强调主导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坤 《学理论》2014,(2):236-238
由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加之当前自媒体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又面临了一些矛盾和敏感因素,极易引起网络舆情。加强和完善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更新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思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舆论引导,促进舆论管理;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周芳洁 《学理论》2012,(11):218-219
信息素养教育引入中国以来,虽然随着信息技术课等课程的普及,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针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有: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作用;运用信息检索课程,贯穿其他各科课程;注重高校网络道德,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网络双语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新鹏 《学理论》2011,(13):319-320
高校是网络信息化最普及的场所,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积极利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比如游戏成瘾、网恋、信仰危机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身心遭受伤害。目前在我国大学普遍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但是还存在网络德育引导不足,制度规范力度不够,道德失范等不足。研究了高校学生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开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格就是一个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是各种心理特征、道德质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与网络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几点关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韩玉 《学理论》2012,(21):170-171
通过对手机媒体的介绍,分析了其时代特征,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并指出高校对该行为的舆论引导策略:加强信息传播监管,监控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预警工作;建立手机媒体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正面引导舆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相似文献   

16.
王海艳 《学理论》2012,(6):150-151
"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网络依赖严重、侵权行为严重以及受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粹主义是由社会转型矛盾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政治参与、激发了爱国情怀,又曲解正确认知、冲击科学信念、加剧了极端行为。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着力点应在于: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沙靖宇 《学理论》2013,(9):68-6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赵萱 《学理论》2012,(22):239-240,243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也有网络成瘾、网络人格异化、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剽窃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扬长补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0.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