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1,(10)
PPP模式是指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建设的一种开发机制。PPP模式的实际运转需要依托PPP项目公司,政府部门多通过向社会资本提供特许经营许可加部分出资的方式取得PPP项目公司的股权,由社会资本负责对PPP项目的融资及运营管理。PPP项目合同和PPP项目公司章程中可能约定一票否决权事项,以保障政府主体在重大事项上的管控权。本文围绕一般多数决事项、特别多数决事项和股权对外转让事项分别讨论"一票否决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并思考PPP模式下一票否决权制度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贫困治理过程是不断追求扶贫效率提升的过程,精准扶贫理念下,扶贫效率被放在核心位置,PPP模式旨在提高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在扶贫领域推广PPP模式是扶贫改革的重要方面。PPP扶贫模式是PPP模式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多方面的效率性,也有其特征、运用原则及难点。提升PPP模式扶贫效率,需要充分保障社会资本的适当利益,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贫困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扶贫对象的项目参与度,创新PPP扶贫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我国PPP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以中央政府层面(2013-2017年)颁布的PPP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项目生命周期三个维度构建了PPP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PPP政策工具选择偏好明显,在基本政策工具维度上偏重环境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维度偏重PPP模式推广和合作环境营造,项目生命周期维度偏重项目采购与执行;PPP政策工具选择模式明显,具体表现为两种模式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6)
PPP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公共建设项目中得到广泛运用。公共文体设施项目虽然与基础设施建设同属公共建设项目,具有公共建设项目的共同特征,但依然存在其特殊性。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可以借鉴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经验,发挥比政府主导更加明显的优势。在利用PPP模式进行公共文体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市场化运作和维护社会资本的市场主体地位等策略,保证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5.
王慧军 《求知》2020,(1):25-27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简称PPP,是指政府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和社会资本建立合作关系,明确风险与利益分担,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政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定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在政府治理过程中,PPP模式吸纳民间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政府和社会资本取长补短,合理分配风险,社会资本方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促使政府和社会资本方达成长期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PPP模式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平衡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从而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PPP模式尚处于探索时期,推广PPP模式是改革的红利,也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9,(1):122-129
针对目前PPP模式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导致部分PPP项目推进不顺利等问题,探讨在PPP模式中实现社会许可法权化的可能性,有利于PPP项目的推进和目标的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因此,在PPP模式中设立相关的法律制度为社会许可提供行为规范,建立"二元"社会许可法权化机制:完善相关的信息流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建立许可人利益表达组织化机制,明确表决权的适用范围、适用阶段、触发条件并建立公开透明的表决权行使程序。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9,(4):101-107
PPP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构成隐性债务风险增量,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之一。围绕PPP隐性债务风险生成的途径、机理及其防控,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结论是:PPP隐性债务风险的生成途径经历了从"技术出表"到"变相融资"的转变,生成机理源自财政制度约束、政治激励与互动博弈,防控PPP隐性债务风险的关键是信息公开、做对激励和强化监管。同时,要打好防范化解PPP隐性债务风险攻坚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互动和政府融资角度摸清PPP隐性债务风险的生成途径及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在宏观经济发展不景气,地方政府财力紧张的现实背景下,PPP项目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优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公私伙伴关系,PPP项目必然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能否满足多样化的利益主体所具有的差异化的利益诉求直接关系到PPP项目的成败。因此,有必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具体PPP项目中的利益主体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分类,是科学规划PPP项目,制定合理化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等机制的基础前提。  相似文献   

9.
PPP合同作为公私合作制的成功范式,获得了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可。对PPP合同的法律性质,学界一直存在行政合同、民事合同和混合性质合同的争论。根据不同融资模式,PPP合同分为国内协议和涉外合同;PPP合同当事人除了基本民事法律关系外,还存在监督与管理、许可与被许可等公法关系,同时,PPP合同在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范围上受到"有形之手"的约束,应认定为含有民事因素的行政合同或经济行政合同。2015年5月1日新《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为PPP合同违约提供了行政诉讼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我国2018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改革内容,PPP的规范发展可以吸引社会资金降低政府债务,但是不规范的运营则会形成大规模的隐性地方政府债务。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PPP模式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在社会融资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跨期调度机制的作用下,PPP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在中期内通过约束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促使政府职能转变,并在长期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在成本收益机制、债务隐藏机制和目标分化机制的作用下,PPP有可能在短期内诱发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在中期内诱发连锁的隐藏债务风险,并在长期内诱发系统的金融经济风险。为了限制PPP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PPP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作用,应该从完善PPP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PPP运行的监督和管理、培养参与主体的市场契约精神、制定社会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等四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于2015年5月22日首次提出设立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也称PPP引导资金),随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设立该基金用于支持PPP项目。基于其他国家的PPP基金发展经验,对我国PPP基金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2002年开展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到今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财政负担重、金融服务水平滞后、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上困境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PPP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失败的案例。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必须厘清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有效的公私合作制度等关键问题,以利于用PPP模式来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们生活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亦稳步增加。但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公共文化供给体系逐渐呈现出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需求。为打破供给局限,政府开始采取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以提高服务水平,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引进社会资本和创新先进理念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将其应用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能够有效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由于相关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及模式本身缺点等问题,该模式的应用面临一定阻碍。本文尝试从制度、监管、项目运行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提出PPP模式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高质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政府是提升金融集聚水平的供给侧重要变量,通过运用PPP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金融资源空间组织效率。本文分析和识别了金融集聚导引因素,发现政府是推动金融集聚的重要能动因素。大力推广PPP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和支配力,引导金融机构空间选择和空间决策,而且能够优化当地的金融生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释放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文章指出,政府作为金融和经济发展环境的维护者和监管者,应推动PPP模式健康发展来促进金融集聚区建设和金融业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提升鲁棒性视角,对中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增信机制建构进行理论解析。中国PPP制度系统的信用系统鲁棒性提升是增信机制建构的核心装置与制度化激励结构。在不完全合约情形下,增信机制产生正向激励效应,使PPP项目实行全寿命周期合同的政府承诺与运营商履约之间信用消费产生巨大经济剩余;不仅观照合同履约主体对其合约条款承诺兑现,还要观照资格增信、融资增信、运营增信的制度化整合;通过信用资源的制度化"捆绑",可以找到降低合作缔结成本和规避项目风险的激励结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4)
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如何跟上,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本文研究了PPP模式在美国纽约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以布鲁克林商业改善区的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例子,发现由社会组织自下而上推进,并获得政府的支持;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资金支持作为有效补充,这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当地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新形式的公司合作模式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7.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F省,在应对医疗需求和养老问题挑战中,对机构养老PPP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公建民营""医养结合""闽台协作"机构养老新模式。对F省不同性质养老机构Y养老公寓、X养老院和S养老院等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显示,"公建民营"机构养老方式在养老服务提供的社会化、公益性、专业化程度、机构运行效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运营方式来看,F省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属于PPP模式中"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外包"。研究表明,机构养老PPP发展亦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的缺失。对此,政府应在廓清"公共部门—私营部门—消费者"等三者关系基础上,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明晰公、私部门在PPP模式运行不同阶段的各自职责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PPP,是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建立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与传统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相比,PPP模式可以将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效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供给主体的供给范围划分不清,资金供给不足、供需不配,供给产品质量低劣;第三方监督机制缺失等。将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必须打破思想禁锢,合理界定政府供给职责,加强私人部门参与力度;创新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9.
建立透明财政,是解决公众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代理人机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责任政府的重要标志。通过对2009年至2011年中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调查、评估和研究,我们发现当前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很低,且进步缓慢。进一步的结构分析表明,中国省级政府的实质信息评估得分低于态度和责任心评估得分;具体而详细的信息项得分低于笼统的、大类的信息项得分。为提高财政透明度,建立责任政府,我们建议:提高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规定的法律级次,在即将修订的《预算法》中,增加建立透明财政的详细条款;修改不利于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各种规定,并在实践中将透明财政建设作为政府绩效加以考核。  相似文献   

20.
自我国出台《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成为一项日常性工作,社会多元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甚至发起公共服务项目成为常态。但这种多元化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做法,却带来我国对公共项目,尤其是外包公共服务项目、购买性公共服务项目的责任监控、绩效评价问题,引发了"楼歪歪""桥脆脆""营养餐霉变"等恶果。在目前我国尚无成熟办法的情况下,被我国学术界与实践界忽视的美国《项目评估与结果法案》及其配套做法无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综合来看,该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推进全过程责任监控、外包项目不外包责任、项目绩效与项目责任以及财政预算挂钩、以项目绩效完善完整意义上的绩效型政府与责任型政府的做法对我国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推动公共服务项目改革,尤其有助于促进外包公共项目的责任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