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学术争鸣的百花园中,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研究日趋成为一个显性理论领域。其中,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生成动因是其所确立的"物质第一性"原则。列宁则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依托,彰明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亦根源于马克思,却意在突出"文化渗透"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中的特殊意义。将深刻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融合新时代中国实际予以解读,进而探知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现实意义,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阳海音 《理论探讨》2007,23(1):53-56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曾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视作"现代经济思想的智力上的先驱者"。在选择性借鉴马克思有关社会制度的观点的同时,诺斯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社会契约论、人口理论、知识存量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最大化理论等思想观点,并将各方观点加以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了属于诺斯自己独有的制度变迁理论。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曾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视作"现代经济思想的智力上的先驱者"。在选择性借鉴马克思有关社会制度的观点的同时,诺斯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社会契约论、人口理论、知识存量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最大化理论等思想观点,并将各方观点加以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了属于诺斯自己独有的制度变迁理论。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包毅 《学理论》2008,(18):8-12
马克思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从比较的视域解读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时,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相对独立性"引发属性与功能之争;"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引发的真理与价值之争。认真梳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隐藏于理论背后的内在辩证关系,对于挖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世衡 《理论探讨》2008,4(3):51-54
意识形态理论得以产生的基本动机是去除意识形态的蒙蔽--"去蔽",并确立科学的观念意识.从知识谱系上讲,围绕"去蔽",意识形态的起源可以分为:一是英国先驱说,二是法国起源说,三是德国起源说.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是以上各方的综合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切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整体利益掩盖特殊利益的"虚假意识",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社会存在。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和建构向度,可以避免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辨析──浅议马克思的“虚假的意识形态”李素艳由于马克思在有关意识形态理论著述中没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确切界定,人们对其理论、概念,如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问题(一般认为是以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形成标志的)众说纷...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8,(11)
要真正走进马克思哲学视野之中,有必要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重新解读。《巴黎手稿》是最重要的文本,部分研究者对费尔巴哈的哲学地位存在着双重误读。其一,认为马克思高度重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误以为费尔巴哈理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二,在解读《手稿》时忽略了马克思阐述的劳动实践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这有悖于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劳动辩证法的历史发展逻辑。前者导致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被高估,后者导致了马克思哲学的被低估。马克思在随后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鲜明地提出了区别旧唯物主义的"革命的实践"观点,系统地阐明了劳动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禄禄 《学理论》2011,(28):14-15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国家问题的著作,但他分散在多个著述中的相关观点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家理论体系,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存在的种种误读,对我们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通过对马克思国家起源、国家本质和国家职能三个方面的阐述来明确马克思国家起源和国家职能的二重性,由此力求全面地看待和把握马克思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于萍 《理论视野》2017,(11):25-28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是由于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由于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观点。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所关注的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关键所在。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侧重封建等级和上帝存在的论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平等的阐述,这都是源于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实践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有了新的情况,意识形态的中心也会随之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3)
意识形态问题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政治发展多极化、思想发展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化解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立等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相对独立性、社会历史性、虚实共存性等性质对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的批判性、阶级性、客观性等特征进行论述,形成对这一理论的整体认识,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进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非常熟悉,且经常给某些理论冠以意识形态的称谓,尤其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忠患相关的道德理论,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人们对熟悉的东西不一定确切的了解,对某些思想观念或理论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过程更是较少探讨.采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以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为例,阐述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三纲"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9.
莫雷 《理论视野》2013,(5):24-27
围绕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个方面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出从"外在建构的普遍性"到"内在否定的普遍性"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体现出某种回归马克思的倾向,但他们对普遍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马克思相比,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形。  相似文献   

20.
陈杨 《理论探讨》2012,(2):57-60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理论居于重要地位.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应从理解、批判与超越的三维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可以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在实践上,可以回应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