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6)
契丹族的婚姻主要有两姓世婚、劫掠婚、姐妹婚,异辈婚和收继婚等形式。婚姻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契丹族的婚姻观念有一些改变,但婚姻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民族特色,对于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民族而言,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6)
蒙古民族又被称为"马背民族",拥有厚重的马文化底蕴,但是至今在内蒙古地区马文化仅仅作为蒙古民族自身单文化在本民族内进行传播,并没有将其作为民族特色向大众推广。本文分别从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关系;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蒙古族地区文化传播,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对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2)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汉族、渤海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政权,在这种多民族的背景下,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婚姻习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面多棱镜。辽朝的婚姻习俗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独具特色的一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均是表示一种与自身文化相契合的亲近感,前者的主体主要是宗教信徒,后者主体则是民族成员,二者分别对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保持不同程度的亲近。在朝鲜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基督教从传入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对朝鲜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交融与改变。将存在于朝鲜族社会的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与延边朝鲜族基督信仰状况相结合进行互动分析,有利于深化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3)
12世纪初,阿骨打带领满族祖先女真人起兵反辽建立大金国,并联手宋朝军队在很短时间内灭亡辽朝。这一时期的女真与契丹族、蒙古族和汉族的交流更加广泛,满族进入空前民族大融合期时期。女真和汉族间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丰富了两个民族的生活。汉族的婚俗文化对金代女真婚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女真的婚俗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加民族政治观都承认了民族平等原则和民族权利保护原则。但作为两个基于不同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在民族政治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环境和内在结构关系上对两国民族政治观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两国民族政治观各代表了自己的民族或国家文化特点,各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江莲 《学理论》2012,(25):145-146
分析了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的挑战,论述了民俗博物馆在保护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创新民俗博物馆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抓紧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有效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哈尔滨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尽管民族矛盾和冲突不断,但是大多数国家为了保证不同民族群体和平共存、共同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其中蕴含了不少族际政治文明的新理念和成果。尽管这种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层次不一,但它代表了一种新方向。本文尝试性地提出族际政治文明概念。族际政治文明是多民族国家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共同事务上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进步状态和成果的总和。族际政治文明在当代不少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强调不同民族之间良性的共有文化和包容精神,通过积极价值的引导,使不同民族群体超越狭隘的身份认同,实现民族的和平、合作和共生。尽管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族际政治文明在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但它所体现的精神为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了内涵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族际交往是指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间或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民族关系的具体体现。互联网场域模糊了民族间的差异界限,消弱了现实族际交往中地理距离和心理焦虑等障碍,隐蔽了地位和权力等不平衡关系。对于少数民族网民,网络空间发生族际交往的可能性更高。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网民的网络族际交往行为与族际交往情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族际交往行为与族际交往情感间相互影响,不仅映射了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民族关系而且也在型塑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本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获得并保持一定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构建国家认同也成为民族国家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民族国家"多族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认同构建就成为民族国家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有两种模式比较突出和典型,并具有普遍性和巨大的影响:一是"民族模式",一是"族群模式"。前者为苏联、中国采用,后者为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不过,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不过是解决"族"与"国"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具体方式。从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内国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越是广泛和深厚,越是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家认同;反之,一个国家内国民分化或形成了各种刚性的社群组织,国家的认同就难免被这些刚性化的社群的认同所分割,从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6)
本文以300名中国俄罗斯族为样本容量运用问卷法对中国俄罗斯族的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运用田野调查法走访了中国俄罗斯族聚居的七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继而得出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受到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桥春 《学理论》2014,(20):144-145
东巴文化是云南纳西族自己的文化及精神支柱,他是纳西族在历史长河中散居而不被其他民族同化的主要因素。木氏土司对外来文化和宗教采用包容政策,发展了本民族的东巴教、东巴文,这又对东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1)
自古以来,婚姻习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因地域的不同,婚姻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一个地域的婚俗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一定地域的婚姻习俗也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婚姻习俗代表和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想文化。但婚姻习俗无论在形式上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表达了人们祈祷吉祥如意的意愿。  相似文献   

14.
中越边境地区壮、岱、侬三族的祭祀文化十分相似,其祭祀目的、关于神灵的信仰和祭祀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一些差异。对这些祭祀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三族的同源关系以及长期交往和融合的情况。这三族本是"同根生的民族",现今仍保持相近的祭祀文化,来往密切频繁水乳交融,共同谱写着中越边民的和平友谊之歌。  相似文献   

15.
贝尔格莱德专电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是南斯拉夫两个最大的共和国,生活在其中的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也是多民族的南斯拉夫人数最多的两个民族。目前,这两个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南斯拉夫各种矛盾的焦点。两共和国间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发展将对南斯拉夫未来政治前途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围绕今年联邦主席团主席换届引起的政治风波,是这两个民族的关系和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每年5月15日是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换届的日期。根据南斯拉夫宪法和联邦主席团工作条例,由6个共和国和2个自治省的代表组成的8人联邦主席团的主席应按既定顺序每年轮换一次,并要在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06,(11):25
短短80多年时间,竟出现过三个“南斯拉夫”,如今又已一一化为历史的陈迹。顾名思义,“南斯拉夫”的意思就是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南部斯拉夫人”是对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等诸多民族的统称,他们从公元7世纪起就居住在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有的还曾兴邦立国;但到15世纪后,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就分别被置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之下。从19世纪中叶到一战结束,随着上述两大帝国的衰落和最终崩溃,塞尔维亚和黑山等民族纷纷争取到独立地位。在此大背景下,1919年,第一个“南斯拉夫”诞生:它始…  相似文献   

17.
以往关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研究,忽视了婚姻承诺在婚姻维系中的作用。基于对东莞、厦门、龙岩等地调研资料的质性分析,从婚姻吸引力、约束性因素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婚姻承诺的动因,归纳出农民工婚姻承诺的三种类型,并从文化、制度和结构三个维度探讨农民工婚姻承诺的特点。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婚姻的承诺能解释婚姻的稳定性;受文化、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婚姻承诺虽然也包含个人承诺的成分,但以结构性承诺和道德承诺为主。研究拓展了婚姻承诺理论的适用群体,丰富了对流动与婚姻稳定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邢喜伏 《民主》2015,(2):37-38
<正>人物名片金钟汉,朝鲜族。民进吉林省四平市委会文化支部主任、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平市朝鲜族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四平市政协委员,中国朝鲜族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朝鲜族经济科学技术振兴总会副理事长。30多年来,始终活跃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沿,2014年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应该有更多人站出来,为少数民族的文化繁荣出一  相似文献   

19.
马运军 《学理论》2012,(35):170-171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我们国人的文化认同比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现实文化体系的认同。对现实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提升文化认同,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了强调和阐述。试从国家民族的全面发展、应对复杂的世界文化发展形势、解决当下存在问题三个角度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