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赵蕾 《学理论》2009,(6):36-3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政府的一种执政理念和施政原则。公共财政是政府的分配行为,其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意志。科学安排公共财政是落实、支撑与强化政府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因此,探讨科学发展观问题,从财政角度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公共财政基本内涵进行阐述之后,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最后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共财政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行政或政府治理的视角分析,西方思想家有关正义的结论有:正义是一种制度或一种体制;正义是一种价值体系或价值系统;正义意味着一种社会理想.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西方正义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其主要价值集中体现为:厘清了正义的内涵;明确了正义的地位与作用;确立了正义的标准;总结了实现正义的途径;描绘了正义的基本目标.西方正义理论给当代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的政府治理的深刻启示是:政府的积极治理--社会正义实现的主导方式;政府治理绩效的考量标准--社会正义;政府治理制度设计基点--注重社会弱势群体;政府治理基本目的--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避免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双重困境,需要建立一个有效、有为、有力、有责的现代责任政府,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为责任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分析框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治理的现实逻辑则为责任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内涵和实践动力。当前,应在善治基础上建设理性、生态、有为、法治、民主、协作的责任政府,建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动、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的多元治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公正、市场提高效率的治理模式,从而使政府治理体现善治要求的权力分享的内在本质属性和市场经济治理要求的公平、自由、效率、法治、生态,最终实现经济治理以及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体系中具有特殊职能的一级行政单元,在国家治理和政府运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其职能构建与发展目标之间的错位和不谐调,严重影响了县级政府应有作用的发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现存的政府管理与运行模式,推进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县级政府改革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刚  曹静 《学理论》2013,(4):28-29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实现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政府的施政行为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也是绿色发展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环境治理与督察体系,但在具体生态环境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却屡禁不止,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角色错位与冲突,亟待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构建高效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督察,形塑和强化“理性生态人”角色,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生态治理事业当中的具体体现。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生态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决策与生态治理相融合;通过改革政府体制、完善治理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治理产生实效;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形成生态治理的社会合力,有效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治理。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与人(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中社会发展的有一个相当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解,从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这五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来论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村环境合作治理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正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乡村生活垃圾、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治理乡村环境,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合作治理体现了乡村环境治理的核心逻辑,突出了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和平等性的特征,是应对乡村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乡村公共利益的必要举措。加强环境教育、建设生态型政府、完善合作治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合作治理保障机制是乡村环境合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日益严峻,各级政府在维护生态公平、提高生态保护效率方面的行动效果仍然十分有限,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又缺乏权利基础,面临参与渠道不畅、激励机制不足等诸多障碍,生态合作治理由此陷入困境。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生物多样性地区开展的协议保护(Conservation Steward Program,简称CSP)开创了政府、社区、民间组织共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方式,探索出特许保护赋权、社区自治、生态补偿多元化、第三方监督、信息交流与协商等治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协议保护对于创新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式与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巨大能量具有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三重维度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 《理论探索》2007,42(3):16-18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言简意赅,而其内涵却蕴含着科学与价值、空间与时间、生态与“人态”等多重维度的统一。其中,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赋予了理性取向;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实践路径;而生态维度与“人态”维度的统一则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文明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过程中,面对生态治理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困局,将"引导型"这一职能模式作为政府在生态治理中职能转型的改革思路和取向,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引导服务作用而非干预管制作用,真正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合作生态共治,应该是一个积极方案。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职能模式取向主要是:引导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治理法律法规环境、构建和创新规范有效的生态治理机制、理顺生态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合作以及理性参与的生态善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环境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其治理的成效与政府主体、企业主体、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不可分离。程海湖作为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标杆,其湖泊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关系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争排头这一目标的达成。反思程海湖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于多治理主体在协同上面临多重困境,因此要构建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多主体协同共治的体系,进而提升程海湖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共享程海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和价值的皈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国内外生态现代化理论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考察该理论在不同国家背景下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归纳总结出目前生态现代化国际实践中的路径模式。研究发现,生态现代化治理的目标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恶化脱钩;其治理主体开始从技术权威转向社会民众;生态现代化治理的政策领域关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经济转型、生态社会建构,并形成了技术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与社会合作的政策手段。研究指出,目前国外生态现代化实践基本符合生态规制、生态管理模式以及生态议程模式。本研究认为,关于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将为国内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郑家昊 《理论导刊》2012,(3):13-15,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质依然导致了各种治理缺陷和问题的出现,这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现状的省察,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和服务精神的指引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之间的关系,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徐百军 《行政论坛》2006,4(5):37-40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具有好的理念的经济模式在我国正逐渐被重视,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这种经济模式的到来使我国政府感到了它的冲击力,因而我国政府引入治理理论开始了循环经济下的政府治理。循环经济与我国政府治理二者可以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最终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政治秩序,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政府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重新发掘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促进其科学化和专业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和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具备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政府公共关系职能,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适时提出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市场化发展最快的生态治理领域之一。它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的"庇古税",先后形成了基于市场机制的科斯型生态补偿和基于政府干预的庇古型生态补偿两种基本制度范式。在全球生态治理转型背景下,生态补偿呈现出市场与政府深度融合的趋势,融合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工具、构建分类融合和"市场增进"的制度框架、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长期奉行"单一政府主导"模式,已显现出生态治理绩效和生态创新效率边际递减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生态环境成本的市场化、全产业链的综合补偿,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分类补偿,推进环保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共谋行为"是组织行为的逆向选择,在政府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其影响不容忽视。文章以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对政府共谋的内涵,政府共谋行为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运行机理等了系统的阐释,提出整合政府权责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组织协调机制以及完善监督机制等政府"共谋行为"的治理策略,以期为治理该行为、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跃  占伟 《行政论坛》2013,20(1):58-63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平稳发展、发展停滞、规模壮大和蓬勃发展四个时期.除了具备组织性、合法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等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特征,即政府主导性、双向性、发展不平衡性和不规范性.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和谐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发挥着政府、市场所不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其主要功能是:社会治理中的咨政功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维稳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