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体是人类生命活动展开的必然形式,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近代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共同体本位社会,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凌驾于个人之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个人的产生,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造成了个人与共同体关系危机的产生、现代共同体日益陷入分裂困境,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实践生存论把握、从生产方式切入对共同体的历史性理解以及作为人类未来理想共同体形式的"自由人联合体"愿景的提出,构成了矫治现代共同体分裂困境的经典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遵从,而提出的应对危机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伦理渊源: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义精神,和而不同思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精神,义利兼得思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精神,而这三种精神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具体展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共生、共建的思想特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公义精神、和合精神、道义精神,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三维向度,既是对世界历史的当代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治理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式表达,是指导当今全球治理困境突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启了全球治理中国表达的新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点集萃     
摘政府的危机公关及其处理模式广东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李永新撰文提出:政府是最易面临危机的组织之一。政府的危机公关是指政府对所面临的危机而开展的公关活动。危机是由危机背景、危机事件和危机影响三种因素构成的一种环境状态。政府危机公关处理可以归纳为“三...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看待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视角,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一种预判。与传统的以民族或国家看待文明的视角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全世界人民都纳入解释范围,力求构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民主秩序和世界文明(类文明),以谋得全人类共同的自由发展。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整齐划一的世界文明整体,而是要推进一种由不同文明凝结而成的共识文明即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向以及其逻辑内涵进行探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进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6)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从原始共同体到虚假共同体再到真正共同体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标志性结果。在此过程中,人对自身发展的认知也由浅入深,逐渐从追求片面的自由、公正等意识形态幻象进入到对真正政治价值认同的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完美融合。中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构建中发挥引领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共识,构建全球新秩序,为世界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诊断是马克思洞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从四个维度对资本主义共同体进行诊断:从国家共同体看,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只是打着共同利益的旗号维护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徒具共同体的外表和形式;从货币共同体看,资本主义货币共同体是一个由交换关系结合成的弱共同体,它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实体,作为一种外在的、偶然的东西独立于个人;从资本共同体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凝结为一个强大的共同体,通过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使单个的劳动者锁在资本共同体上,成为资本增殖的一个环节;从自由人联合体看,资本主义政治共同体、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都不能保证个体自由的真正实现,反而是个体自由实现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引发我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使改革面临困境,步入低谷。这场危机的祸根——通货膨胀,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究其主要原因,不仅来自经济失调,很大程度上来自政治失控,即宏观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8.
罗骞 《理论探索》2018,(2):39-4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是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宗旨在当代的具体展开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叙事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历史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在不能生存的情况下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现代社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其根本宗旨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丰富理论成果,都是为了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中国人能够生存并更好地生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存主题.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人民族独立、政治解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人的物质生存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统一问题,科学发展观重点解决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美国担心中国坐大,中国寄望在周边建立起融为一体的战略依托定于今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首次东亚首脑会议,目前正紧张地进行会前筹备工作。除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亚大国印度也将正式参加本次峰会。这次峰会是如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标志着“新亚洲”的诞生,为亚洲一体化和建设亚洲共同体开辟了新天地?还是如另一些观察家所认为的,仅仅是一个自由论坛?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是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宗旨在当代的具体展开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叙事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历史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面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诠释,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承袭延展,是新中国和平外交实践的升华,是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主动担当。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的表现与确证,因而它必须以人类的自由自觉性为前提。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的自由自觉性,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基本纽带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共同体。"人的类存在"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因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核心内容或实现路径是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4.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期刊8000余种,其中文学期刊约占10%。在800种文学期刊中,能维持生存并有盈利的不足百余种。90年代初,随着快餐文化的风靡,文学网站的轻松崛起,时尚杂志、电视、报纸的强力冲击,纯文学期刊第一次面临生存危机。当纯文学期刊人还在这次危机中苦苦挣扎寻觅时,中国加入WTO,纯文学期刊又面临新的考验。纯文学期刊能否在WTO的洪流中突出重围迎来春天?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蔓延,形势严峻,不少国家陷入危机之中,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危机和挑战,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是世界各国对抗疫情、化解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唯有团结协作,方可共克时艰。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面对风险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其外,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在实践逻辑上,以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及多民族国家发展问题等社会现实问题为根本导向。在结构逻辑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良好国际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后盾,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结构。在价值逻辑上,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切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丁桂馨 《学理论》2022,(11):3-5
倡导地球村成员和合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本无高下之分,皆是特定时空下人类的实践智慧。但气候危机的全球同步性决定了和合共生成为人类的必要价值,是新时代中国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世界意义的突破口。当前,学术界应以“一多不分”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媒体以微观故事动态呈现、政府以系统思维打造国际阐释队伍等路径,使国际社会从理性认知、感性认识、利益感知、民心相通等维度体悟新时代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地球村成员“绿色共在”的科学性、真理性,破除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误读与猜忌,以其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推动气候危机等一揽子全球性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2)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自汉代以来,孔子就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源泉,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近代以来,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孔子的这种地位开始衰落,孔子一度成为知识界必欲去之而痛快的对象,但"九一八事变"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危机空前严重,学界又有一批知识分子重新把孔子阐释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概括,更是对存在于人类文明传统中的共同体思想萌芽的文化传承.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个体的生成是与共同体的变迁同步前行的,血缘共同体中人的不自由必将经过政治共同体中的虚假自由而走向真正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联合.遵循这样的致思逻辑,马克思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阐释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深刻展示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底蕴,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认同危机引发了传统共同体的解体,建设新中华共同体是21世纪中国的重大议题。共同体建立在集体认同之上,从个体自我认同转换到集体认同的关键是共享,人们因共享利益、价值、信仰而结成各种共同体。建设新中华共同体,需要在共享财富中培育社会认同基础,在共享权力中培育政治认同基础,在共享意义与价值观中培育文化认同基础。面对现实中的利益与观念的分化,实现共享依然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基础,在共享中建设新中华共同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