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理论》2016,(12)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红军长征具体地呈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红军长征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试金石和初步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试验场;红军长征充分实践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红军长征开始独立自主地纠正"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4)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之因,主要在于四大方面:首先,毛泽东的英明指挥是胜利关键;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再次,中共杰出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对胜利起到灵魂作用;最后,红军是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战无不胜,这是胜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1)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长征中以其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领导党和红军挽救了军事危局,引领了红军长征的正确方向,塑造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品格,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余方平 《理论导刊》2006,(11):65-66
中国西部是所有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和最后落脚点,其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和食粮来源;在中国西部,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中国西部,党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中国西部在红军长征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熙兰 《学理论》2010,(7):47-48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红军长征前,党对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便开始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在一定的革命区域进行了初步实践。长征中制定民族政策时,特别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对红军的强大支持和帮助,来自于红军自身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爱戴,也来自于红军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党的民族政策在长征中的成功实践,不仅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而且为党后来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于则 《各界》2011,(11):74-75
李德,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与中国红军一起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相似文献   

7.
洪圣达 《学理论》2015,(2):116-118,121
采用文献法对红一方面军长征体育文化活动进行挖掘、整理、归纳、研究。结论:首先,红军长征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增强官兵身体素质、组织纪律、预防疾病和提高运动作战能力,为长征目标任务服务;其次,对苏区红色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把苏区体育运动方法与长征军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内能;第三,长征体育文化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重温长征史,回顾体育情,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中国特色的新长征路上,谱写体育强国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5)
红军长征沿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带迂回行进,在避开敌人锋芒的同时,又遇到敏感的民族问题。藏族是我国历史上一支重要民族,也是民族风格极具个性的民族,宗教、习俗、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巨大差异,使历代统治者都要多加注意。红军长征时在藏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得益于我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及其有效的执行。  相似文献   

9.
黄振平 《理论导刊》2006,(11):67-68
陕西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革命根据地处于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前沿位置;陕南商洛山区是红25军长征的途经地和转折点;陕南汉中、安康南部山区是红四方面军配合各路长征红军的转战地;陕北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西与红军长征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与长征中党内反错误倾向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征这一特殊时期身居要职的张闻天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牢牢把握正确的路线方向,为战胜党内错误倾向,促进党和红军的团结壮大、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2)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讲话,由此又一次把长征精神推到了世人的眼前,我们应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我们今天的长征路。文章对长征精神和新长征路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弘扬长征精神的基础上走好今天的新长征路,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以人民为重、统筹全局、强国强军、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2.
1934年至1936年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历史以至世界历史上也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发挥了打通门径、扭转时局、推动历史的关键作用,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举行了一系列长征纪念活动,总体而言纪念规格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内容日趋丰富,社会功能愈加彰显。长征纪念活动既是带有很强政治属性的一种仪式和象征,也是新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窗口和缩影。通过对长征纪念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扪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脉动,更深刻地认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视野》2021,260(10)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内学习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行军间隙的碎片式学习、部队修整期间的连续式学习、红军学校的集中式学习、特定场所的沉浸式学习等方式,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马克思主义,坚持有的放矢;注重学习方法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强调知行合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新时代要坚持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主席强调,要“坚持把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军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任务是铸牢军魂,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为核心内容和最高政治标准。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直接接触民族问题,把民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使民族问题的解决符合中国的国情。红军到达甘肃、宁夏回族地区后,中共中央根据当地独特的回族文化、宗教信仰及社会状况,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这不仅增进了该地区的民族团结,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也为以后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范长江1935年沿长征路线实地跟踪采访红军,在<大公报>上首次公开报道尚在进行中的红军长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美国记者海伦·斯诺1937年的廷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7.
85年的发展史造就出伟大的军队,伟大的军队产生出伟大的精神和优秀的传统,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孕育出独特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的军队,最为显著的精神特征即为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大会上所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尹新蕊 《学理论》2012,(30):105-106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之后,从刚开始的50个人的小党,发展成今天几千万的大党,期间经历的困难和坎坷不计其数,它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今天的大党,是跟它自身经历的磨难脱不开关系。长征就是共产党所经历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磨难。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市,甘肃省是其倒数第二个省,甘肃省在红军长征史上有很多不可磨灭的遗迹,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关于长征精神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但大多都做到了以历史为主轴,根据长征的历史进行提炼和概括。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时代价值、教育意义、导向作用。因此,长征精神才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成为我们党永恒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葛晓霞 《理论导刊》2007,(11):40-41
周恩来是党和红军的杰出领导人,他大公无私,举贤让能,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做出重要贡献。红军长征前,他一直支持毛泽东的工作,极力维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红军长征初期,他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推举他进入党和红军的最高决策圈;遵义会议后,他多方努力,使毛泽东在党内的影响力和威望不断提高,最终走上党的最高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