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此,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平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2.
戎旭 《民主》2014,(4):57-58
<正>"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致力改革创业的行为准则。"三严三实",体现的是作风,彰显的是境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吹响了"集  相似文献   

3.
当今“攻硕”、“读博”已成时尚,不少领导干部也热衷此道。诚然,官员通过正当的渠道“充电”,获取货真价实的学位,人民群众不仅不反对,反而认为符合为官之道和求学之理。但恰恰是  相似文献   

4.
导干部的德,主要指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范,是衡量领导干部品质优劣、思想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决定着才智发挥和权力行使的目的、方向和效果.古人云,"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德厚则威高,德不厚则威不高."领导干部要成就事业、  相似文献   

5.
"三种敬畏"即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对领导干部为官之道提出的新要求。"三种敬畏"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党群干群关系疏离、党和政府公信力亟待提高的现实,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难题;在逻辑关系上,体现了历史性生成、系统性生成和价值性生成的"三位一体",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实践上,要求领导干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组织观念,严明党的纪律,树立法律信仰,牢记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6.
正报载,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这位因衡阳贿选案落马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当地官场评价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他守住了"为人之德",却失缺了"为官之德"。"不贪腐便是好官"是"童名谦式悲剧"的最大教训。当下,随着反腐运动的不断深入,毋容讳言,有些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庸懒散软"等现象,有些干部认为"为官难","做事容易犯错误",担心反腐烈火殃及自身,终  相似文献   

7.
正在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上,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治一治助长"四风"气焰的"五官",形成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治"混世官"。为官不为,在岗不在状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混世官",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补足"精神之钙",教育引导他们在状态、有作为。另一方面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敢于"亮剑",向一切为官不为者说"不"。  相似文献   

8.
路旻 《学理论》2013,(20):194-196
黄金家族是蒙古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在他们的带领下,蒙古人从草原走向了世界。虽然黄金家族已淡出了权力巅峰,但蒙古人的"黄金家族"情结依然浓厚。蒙古人对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他们用各种方式延续着"黄金家族"的精髓,并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离任是面镜     
有道是:"为官离任是面镜,美丑全在明镜中"。这里,姑且摄取几个"形象"美好、值得推崇的镜头:离任钱囊空。古语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实,昔今  相似文献   

10.
正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些领导干部,业务很精,能力很强,也非常敬业,但群众就是不认可,工作难以开展;相反,有些领导干部,表面上看并不是特别优秀,但群众却很拥护,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仔细琢磨后发现,这是官德产生的效应。"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官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思想作风、政治操守、道德品行,是为官之魂、用权之道、从政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作风悄然而起。从生态行政学视角分析官场出现的这种消极适应性行为,我们发现"治标"与"治本"相互割裂、行政资源消耗过大而行政效能低下、"隐性行政"和"显性行政"背道而驰是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领域"为官不为"治理的主要缺陷。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开启"标本兼治"型公共治理新模式;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酿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体制机制因素;必须吸纳世界各国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以"柔性行政""谦抑行政""协商行政"开启当代中国"为官不为"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干部品德缺失现象凸显的情况下,落实“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对于克服“以才掩德”、防止“带病提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作风悄然而起。从生态行政学视角分析官场出现的这种消极适应性行为,我们发现"治标"与"治本"相互割裂、行政资源消耗过大而行政效能低下、"隐性行政"和"显性行政"背道而驰是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领域"为官不为"治理的主要缺陷。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开启"标本兼治"型公共治理新模式;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酿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体制机制因素;必须吸纳世界各国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以"柔性行政""谦抑行政""协商行政"开启当代中国"为官不为"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历来为人称道。曾国藩公牍文书多为忧患之作,辞理兼备、畅达明晰,多以自省和勉励他人为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为官为将的主张和治家为人之道。其为官,敬服清官、抨击贪腐、举荐廉才;其为将,以法束僚、鼓励进谏、务实管理;其为人,勤俭持家、淡泊自省、实干为民。曾国藩公文中的廉政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官场中讲究政坛言语、注意仪表形象也是为官之道。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着类似情况。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党政机关的领导要讲话,单位要制定计划、搞年终总结等,都要有专职秘书写出稿子来,然后领导照着念,稿子的内容多半为"官话"。一个人当了官之后,工作中用的、说的全是"官话",  相似文献   

16.
董飞 《理论导刊》2016,(8):54-57
继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治理"为官不为"也提上政府日程。面对既要减少腐败存量又要遏制官员不作为增量的新形势,寻找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新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分析"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主观上责任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严治吏新举措所形成的政治新常态以及来自群众和媒体的外部压力。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社会基础方面,应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制度环境方面,要堵塞公务员权责界定的制度漏洞;治理结构上,要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在能力不足不想为、动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三个方面。"为官不为"源于干部权力观错位、干事本领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充分、容错机制不完善、问责追责不严格。需从源头治理的角度、创新制度和机制的角度、多措并举实施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治理机制,既提高干部日常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又创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太平官"不太平,从"为官不为"转向"为官当为""为官要为""为官必为"。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进而使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了错位。 不学学术学“官术”。有的干部既不学理论,又不学业务。虽然参加了自修、函授等学习,但他们看重的是文凭。吓参加听课,不阅读教材,不做作业,考试请人代考,凭借权力、金钱,把文凭搞到手。对于“为官之道”、“升官秘诀”却情有独钟。他们潜心钻研《升官术》、《厚黑学》,对书中宣传的腐朽思想和一为官之道”不是予以批判和抵制,而是以“经验”待之,刻意进行模仿。学的结果是,在工作中把主要精力用于拉关系,走路子、跑官要…  相似文献   

19.
继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治理"为官不为"也提上政府日程。面对既要减少腐败存量又要遏制官员不作为增量的新形势,寻找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新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分析"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主观上责任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严治吏新举措所形成的政治新常态以及来自群众和媒体的外部压力。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社会基础方面,应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制度环境方面,要堵塞公务员权责界定的制度漏洞;治理结构上,要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3)
正从政之本在于做人,做人之道在于修身。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领导干部为官从政须深刻体会感悟学、忠、谦、忍、敬、宽、严、实、勤、廉、慎、恩等十二个字,只要深悟、笃行,对为官做人必有教益。第一个字:"学"知从学中来,智从学中求,志从学中立。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领导干部素质能力、道德品行、党性修养的背后,其实是对书本知识和实践、阅历的积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努力学习与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知识,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