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英 《理论探索》2003,(1):50-51
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目前,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质量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质量挑战,我国企业应实施全新的质量战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的人文精神以及通过物质来表现的各种形态的总和。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的总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有潜在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内在根据的必然性。探寻两者融合的实现路径,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与科技强国战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贾玲 《学理论》2009,(7):76-77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有利于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今天的深圳,在《2008年中同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综合竞争力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但与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比较起来,直面世界各国制定的新世纪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有限,尤其是石油、煤炭等能源缺乏。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技术与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经过40年发展,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超过了美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而且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强,  相似文献   

6.
教育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教育文化凝聚力、教育文化生命力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增强国家教育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升办学质量、吸引全世界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感召力和文化吸引力,应当树立国际化观念,确立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国际化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7.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命题强调了文化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角色,确立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它的提出,对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州市医化行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在RD投入强度、技术创新能力、生产集中度和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在长期战略方面,台州应发挥特色优势,接受国外产业分工转移,进行专利医化产品的委托加工;瞄准国际战略前沿,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医化产品;最终确立主导地位,形成以资本实力、品牌优势和知识产权为依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9)
广州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段,经济发达,其新能源产业一定程度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开阔国内新市场,提升品牌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的产品;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需求进行改革,同时再结合国内对于新能源的产业需求发展适合自身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各地都纷纷推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力争在新世纪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本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在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并积极开拓和跻身国际市场。 一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行列。我们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加国际竞争的,在短时期内将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如果我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战略村夫随着世界冷战的结束,国际社会的经济合作逐渐代替了政治对抗,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溶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加入了国际分工。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信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资本化大运作的局面,中国电信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之一,成为提升中国电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组成部分。常州电信分公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二是把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三是注重文化输出,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做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慧敏 《团结》2009,(1):26-28
发达的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国际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21世纪世界各大城市都把“创意城市”作为战略目标:一些公认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积极作用.纷纷从城市未来发展角度提出一系列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新要求、新目标:纽约提出了“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的城市精神:伦敦明确了“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东京制定了“充满创造性的文化都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陈智兴 《学理论》2012,(22):11-12
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尚有差距,与迅速增长的国际地位不相对称,与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结合我国实际,从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文化走出去面临国际文化激烈竞争和文化人才缺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邓显超 《学理论》2011,(25):39-41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事实性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内外兼修,既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世界大变局,需要有世界纬度的大历史视野。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百年大变局的本质在于国际秩序的大发展与大调整,其核心议题是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其根本动力在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思想和制度的伟大创新。在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权力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人类文明及交往模式都在发生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变化。世界百年大变局和中国百年大发展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随势""顺势",也要积极"塑势"和"造势",不断拓展战略远见,增强战略定力,提升战略自信,强调战略运筹,坚持战略底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8.
顾小存 《理论视野》2012,(10):59-64
中国文化产业近年来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中美文化贸易存在着逆差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思考。通过剖析中美文化产品的贸易状况,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反思中美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并提出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6个战略措施。在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同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对于减小中美文化贸易逆差,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我们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优势,创造性地借鉴国际经验,营造各自独具活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氛围,加快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使其升级,是我们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国际大循环     
我国理论界最近提出的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是十三大确定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扩大开放,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具体化。“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家计委经济理论工作者王建提出问世的。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原材料资金短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沿海地区与内地争原材料的现象日益严重,技术进步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从传统农业转移到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