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唐丽华  刘海涛 《学理论》2015,(7):220-221
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解放对人的约束和束缚,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主题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能充分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能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在日常管理中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赵宇洋 《学理论》2013,(12):371-372
主体间性这四个字的含义是把个人主体性作为基础,深刻突出了主体间交流、平等、对话以及理解的一些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它更是在主体和主体性以后慢慢发展过来的十分重要的哲学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把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当作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也是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学生们不再闭塞,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而且崭新的视觉盛宴,让学生们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单向的理论灌输模式,让各个高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的受教育环境和受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0)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多异质主体在对话交流中的共存性,将其与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传播高校性等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互识、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在促进教学工作完成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式的主体活动、关怀式的教育活动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针对工具理性对当今时代的统治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倡导交往主体间相互尊重、理解、平等,对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教育主体的生成性和多元性,旨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黄彦军  张萌 《学理论》2012,(17):279-280
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嬗进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理论灌输,主体间性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方式.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6)
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指通过西方哲学中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重新树立人的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不同,只有作用于学生内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基本差别决定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师生关系、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主体与主体间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师生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交互,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教育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  相似文献   

8.
朱科松  龙安邦 《学理论》2011,(11):313-314
复杂性科学促进了教育思维方式向系统、关系、生成和非线性等复杂性思维方式转换,确立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学生观是新型教育学思想体系建立的基础。复杂性科学至少包括了自组织原理、协同原理和适应性原理等基本原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学生是教学系统中以发展自身为目的的适应性主体,主体性是学生的最重要性质,主要表现在自主性、建构性、能动性和交往性等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建构过程,尊重并促进学生的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9.
刘涛  康伟 《理论导刊》2007,(9):82-83
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应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得到最明显的呈现,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将主体间性作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超越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主体间性需以教师主体性的提高为前提.从教育哲学角度,探讨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缩短并协调外部规范角色与教师个性自我角色之间的差距和冲突,增加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最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不仅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得以焕发,也能获得自身的生命自由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晓静 《学理论》2010,(10):242-243
分析了主体间性的提出及其意义,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对其长远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打破了主体之间存在的隔绝与孤立状态,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充分彰显主体性、个体性、平等性与共生性。高校廉洁教育是个体廉洁美德养成和社会廉洁风气形成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廉洁教育中借鉴、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体现了教育双方的平等性。通过主体间的教育交往实践,构建"主体-主体"之间廉洁教育的交互模式,形成主体之间的教育共生性,促进个体成才,实现廉洁教育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模式过分强调以教师、课程与课堂为本位,却忽视了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拥有的自发能动特性,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步伐,可以创造更加平等、和谐和融洽的主体关系。为此深入探析主体间性转向的原则及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实效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8,(5):66-72
管理行政下的行政主体只是主客二分意义上的行政实体,是不具有主体性的行政主体。后工业社会的发育、发展,使行政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促使多元管理主体生成,多元治理主体的生成意味着管理主体自觉性的增强。然而,当众多管理主体的主体性不断增长时,也就意味着行政主体在多元化进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由此说明需要在后工业社会场景下用行动者来取代行政主体。后工业社会条件下的行动者是充满想象力、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行动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建构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课题。从心理学视角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要素之间关系,期待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可以更好地达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指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成是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特征,强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情境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等多方面发展,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表现了应有的尊重。在探索生成性目标形成方式中,分析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目标设置、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影响生成性目标形成的因素,进而提出培养教师生成意识和能力、制定弹性教学目标、建构师生互动平台以及转变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势,无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无法适应如今的教育环境。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能够非常有效地避免主体性质单一的问题,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相契合。因此,文章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概念解读,并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索能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10)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视角。教育者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构成交往关系,遵循主体间性原则,充分肯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作用,通过平等对话,运用有效的语言表达,围绕社会现实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下,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展开自我经验、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构建,从而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燕慧 《学理论》2010,(14):224-225
构建融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是应对学生自身发展挑战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方向的客观要求。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融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以服务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