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廉政文化研究》2015,(4):85-90
北魏中后期,贪污之风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孝文帝元宏在执政之后,开始大力实施改革,一方面健全完善了官吏的俸禄制度和监察机制,使廉政工作具备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他以身作则,大力倡导清廉之风,注重精神层面的廉政文化建设。北魏官员群体的贪污之风因此大为收敛,只不过孝文帝的廉政思想有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魏以贪亡国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2.
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朱元璋力图从制度上预防与惩治贪污腐败。他制定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制度强迫官员保持节俭的作风,以严酷的法律惩治贪污腐败,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监察系统搜集官员腐败的证据。朱元璋的制度建设虽然对遏制贪污腐败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但即使是在朱元璋时代,贪污行为也屡发不绝。朱元璋过世后,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成为官员贪腐的正当理由,严酷的反贪法律的执行因为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实际上也逐渐废止了,监察制度也变成了党争的工具。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制度反腐仍然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反腐教育应当常抓不懈,反腐应摆脱依赖个人意志的法律,注意保持官员的适当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据史书载,明太祖朱元璋启用官员,每任前总要告诫他们:"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被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这一"喻井观",折射的是当官从政要算好"井水"这一得失帐。那么,"井水得失账"给今日的党政干部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1)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探索实行官邸制,但是官邸制的实行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的制定。而在2008年的新疆阿勒泰地区首次在网上公开官员财产,这是我国进行反腐的新措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并可以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因此要实行官邸制的前提就要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5.
民本主义思想萌芽于西周初期,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汉后逐步形成,对我国古代吏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如下特征:有德者应"以民为本"、"爱民"、"亲民",重用道德标准选拔、规范、要求、考核官员;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官员行为,形成了依法对官员进行选拔、任用、奖惩、考核等管理制度;较早地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对官员实施监督、监控的监察制度和上书制度;很早形成了上诉制、直诉制,注意利用地方上的宗族和长辈力量限制、牵制和监督官员。  相似文献   

6.
任晶 《学理论》2013,(23):252-253
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官制度,从清朝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文治"国策。在清代",孝"观念渗透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孝"是为官的必备品德。丁忧制度便是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孝道的一项重要政策。丁忧是指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之故,而离任治丧守孝之制。从清代文官丁忧守制期限、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以及清代丁忧官员的范围扩大,来阐述文官的丁忧制度。  相似文献   

7.
唐璐 《学理论》2013,(11):14-15
随着我国行政问责实践的逐步深入以及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近几年出现了许多"下马"官员"闪电"复出"、神秘"复出"、违规"复出的现象后,构建科学有效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对于建设责任政府和维护公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从五方面完善复出机制:明晰问责的标准和尺度;加强行政伦理和官风建设;建立健全问责官员复出法律体系;建立官员复出回应机制;建立官员复出评估和跟踪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分亲疏、序尊卑的伦理社会,同财共居组织大家庭为国家法律及社会主流观念所肯定,家族主义伦理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尤其是家族中优秀成员对其他成员在经济上的帮助,由此,官员理所当然地负有供养家庭、帮助宗族中贫弱族人的道德义务。来自家族的需索和对家族的回报构成许多出身贫寒的官员沉重的经济负担,致使其俸禄远远不够支出。基于家族的经济负担成为传统社会官员腐败的动因,贪得无厌的贪官以之为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非典”时期一大批各级官员因未能履行职责而被就地免职以来,“官员问责”制开始走进人们的政治生活。这表明我国对重大事故、事件中失职的官员进行问责已经付诸实践,责任政府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树立权责对等理念,建立责任政府正在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报复性腐败"是指某些政府公务人员认为自己长期勤恳清廉的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升迁或重用,为报复单位和领导而大肆贪腐的现象。"报复性腐败"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这部分官员的做官目的偏狭,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乃至极度扭曲。二是官员基本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导致极端的贪婪腐败。三是一些政府部门内部的民主行政不够健全,普通官员维权通道不畅通。因此,必须加强"报复性腐败"的防范机制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要建立公正公开的人事提拔任用机制,超越"天花板"逻辑,设置多维的正激励路径;要建立官员的精神干预和心理疏导机制、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官员的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文化研究》2021,(4):64-73
"围猎"与"被围猎"是对行贿和受贿的形象比喻。利益集团"围猎"与官员"被围猎"是当前腐败领域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围猎"能够成功、官员易"被围猎"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形成了一个腐败的利益链条,其表现形式包括通过政商勾结形成的利益链、通过行政机关上下级关系形成的利益链、通过权力掮客形成的利益链以及通过建立熟人关系形成的利益链等。利益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政商关系异化、监督效力不足、惩戒威慑力不够以及官员底线意识不强四个方面。要斩断"围猎"与"被围猎"的利益链,必须明晰政商界限,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提高监督效能;提高腐败行为查处率,增强惩戒威慑力以及加强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转变其人情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变动不居的私营经济政策以及政府权力对市场的干预背景下,许多民营企业家选择了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政商关系可区分为先赋性关系,利用金钱礼物、利益捆绑和招募官员四种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关系"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4,(12):62-62
<正>法治观念淡薄官员要丢"乌纱帽"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决定明确提出——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除了运用考核这根"指挥棒"外,从根本上解决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还是要在领导干部心里真正树立起对法的敬畏。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  相似文献   

14.
一 公元516年,北魏帝国的宫廷发生了一次政变,年仅4岁的元诩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孝明帝,其生母胡太后临朝称制.帝国的车轮至此已经辗过了130个春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省制源于元代,作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省最初承担组织与监督地方政府职责。明、清及民国政府时期,我国在省下分别设立道、府、州、县等层级政府,省是地方最高层级政府,一般承担"管官"的职责。为避免省级地方官员专权,封建王朝往往把省的权力交由不同机构或者人员行使。明代将省的权力分别交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行使,清代则实行督抚分寄制,督抚对地方政务主要是宏观决策,具体事务由布政使、按察使及盐法道、粮储道等专职官员负责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个性官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其个性化的施政言行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使之脱离孤立个体而成为一种政治现象。中国体制改革的深层次推进构成了"个性官员"产生的大环境,当前政绩导向的官员考评机制与"个性官员"的产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个性官员"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空间。"个性官员"现象在深层次上折射了官场政治生态,尽管有争议,但它对于制度创新、民主法治化建设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伍洪杏 《理论探索》2012,(3):108-112
问责官员的复出不仅关系问责制的实施效果,而且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应当慎之又慎。现实中,由于缺乏刚性制度约束,"可以"复出异化为"必然"复出、"应当"复出中的"正当"缺位及"正当"复出偏离"善"价值等失范现象,消解了行政问责制的权威,滋长了暗箱操作的腐败空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应构建完备的官员复出实体制度,作出严格的官员复出的程序性安排,对问责官员复出进行全程监督,以规范官员复出。  相似文献   

18.
山新 《各界》2010,(7):36-40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作为马背上的王朝,祖上出过拓跋焘、拓跋琏、拓跋溶等骁勇好战的战斗英雄,几次使北魏王朝由危转安,并在走马灯似的宫廷政变中,百危而未倒,并能开疆拓土,统一了北方,和南朝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19.
刘宗铭 《学理论》2013,(9):145-146
鲜卑族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鲜卑"一词的含义表达了古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理想,主要介绍了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政治锦标赛竞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是政府治理中的核心问题.中国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具有政治锦标赛特征.在对现有关于中国政治锦标赛研究文献的述评基础上,扩展了单一强调"经济绩效"的官员晋升模式讨论,总结了"政治忠诚""经济绩效""辖区民意"是中国的政治锦标赛中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官员的主要维度.在强调意识形态的时期,"政治忠诚"在政治锦标赛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是硬道理"阶段,"经济绩效"对于官员的升迁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基层民主制度引入的地区,"辖区民意"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实中的官员晋升考核,三种机制都以不同的权重发挥着作用.不同的官员评价机制会激励出不同的官员行为方式.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十七大"以后,"辖区民意"在中国政府官员的晋升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