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官员的官德建设不仅需要依靠道德自律,还有赖于制度伦理的规范和约束。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党群干群矛盾和阶层利益整合,如何处理利益关系成为官德建设的重要问题。制度伦理作为制约权力的一种手段,从外部环境入手,通过制度、法律、法规等建立健全伦理道德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把一定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并使其规范化、法制化。从制度伦理层面强化官德建设,对官德的实现具有普遍性,有助于官德规范的把握和官员道德的养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完善干部任用选拔机制,建立科学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改变传统官德教育方法、建立作风教育长效机制等措施,形成全方位的官员从政道德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特质不仅对官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官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更为官德建设拓展了新的路径与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官德建设,必将有效提升官德建设的成效和层次,开创官德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官德建设的盲区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官德建设存在的四个盲区:即官德建设过份依赖人性而忽视理性;过份依赖道德调节而忽视制度制约;过份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错当成具有普遍意义。并提出了治理对策:即科学理性地分析官德建设的人性前提;建立制度化、法制化的行政道德规范;加强他律性的监督制约机制;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官德建设的制度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要彻底消除权力腐败 ,势必要加强官德建设。在市场经济个体价值分化的前提下 ,“利他”的成本和难度增大。因此 ,在市场转型期 ,建立和完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权力制衡机制是官德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治理和预防权力失范过程的中国特色是靠创新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官德建设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另一方面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因此,从市场经济维度探讨官德建设的决定因素、历史经验和价值意蕴,对当代中国的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官德是领导干部在其权力活动实践中应予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官德失范的行为是自律性道德滑坡和制度性监管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以现代化为诉求的制度安排,"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综合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机制,单位体制所内生的制度性特质是"后单位社会"扭曲的政绩观、自利性倾向凸显、权力寻租现象频发等官德异化行为的一种制度性力量。因此,在构建新型官德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此过程需要克服单位制度的巨大惯性和变革形态的制约作用,加强单位内部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推进行政执行的科学化、完善行政监管的制度化等方式,以协同改进新时期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官德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加强公务员的官德思想建设对于提升公务员行政能力和预防公务员行政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国古代官员录用、为政、道德行为等方面蕴含的的官德思想,探讨我国公务员在行政和机制建设方面汲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德治并举,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笔者认为,在法治的前提下,以德治国首先要规范官德,以德治政,强化官德建设。应该看到当前的官德状况不能让人民满意,突出表现为淡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视道德约束、施巧弄诈欺世盗名、私欲膨胀权钱交易等等,亟待整治。官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因为官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是统治集团所倡导的道德模式,能对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官德不治,以德治国就必然会沦为一句空话。规范官德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制度伦理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和关注制度伦理,可以拓展伦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伦理学的深化和发展,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并为其指明实践路向.把制度伦理和官德建设联系起来,从制度伦理的功能上来研究和探讨制度伦理对官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官德建设,从机制和制度上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官德是整个国家道德体系的核心,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影响决定着其他的社会道德。公共权力对官德建设的诉求(一)公共权力的代理性决定了权力需道德约束从本源上讲,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具有最为广泛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科学把握新时代干部队伍政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发展了传统儒家官德思想。新时代政德建设丰富了政德的时代内涵,超越了传统儒家官德的空泛化倾向;坚持用人标准的德才兼备,超越了传统儒家官德的绝对化倾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超越了传统儒家官德的精英化倾向;升华传统的血缘宗法伦理,超越了传统儒家官德的宗法化倾向;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超越了传统儒家官德的理想化倾向。系统梳理习近平政德建设思想对儒家官德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对于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政德建设、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腐败现象有滋长蔓延之势。腐败就像一颗巨大的毒瘤严重威胁着政权的稳定。维护政权稳定,必须建立反腐败的长效机制。为此,必须抓好官德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构建廉政文化,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各级领导和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官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德治国”中,“官德”建设是关键,为官必须有德,治国必须修身;加强“官德”建设,要从抓教育、抓典型、抓监督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升干部的道德修养,达到以“官德”带“民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面俱到难免“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它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而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则是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领导干部不但是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而且首先应该是实践者。当前应当把塑造人民公仆形象,作为官德建设的切入点;把率先垂范作为官德实施的支撑点;把人民公认作为监督官德的着力点,以此带动、影响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公仆形象是官德建设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体制机制建设先行、强化公务员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公务员教育培训水平等方面.只有抓好公务员的“官德”,才能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党的执政形象,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官德就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管理、协调、服务过程中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由于官员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由此决定了官德具有强制性、示范性、政治性和决定性。目前我国各级官员中的大多数,其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但也有少数官员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严重混乱。少数官员的道德沦丧,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加强官德建设是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张文军 《理论探索》2004,3(6):58-59
以德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之一 ,党的各级干部是治国的主体 ,这就要求为官者首先要讲官德、有官德 ;端正社会风气的前提是端正官风 ,端正官风的关键是加强官德建设 ;要超越单纯就道德领域谈官德的思路 ,把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治作为官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谈"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党政论坛》2004,(11):41-42
“官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为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所重视。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中国传统文献几乎无一不涉及“官德”问题。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是“惟治乱在庶官”,“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今天,党的领导干部虽然不同于旧时官吏,但从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共性着眼,人们通常也把领导干部称之为“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也就被称之为“官德”。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要求领导干部首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官”。在新时期的严峻挑战面前,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中…  相似文献   

19.
官德是指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官德具有政治性、强制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等特点。近年来,执政党和政府对于官德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年年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  相似文献   

20.
论共产党人官德的渊源、内容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官德问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共产党人的官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基础,党的本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官德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官德的特点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