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依法治党到法治中国的逻辑视野,根植于"依法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件,在深化以党规党法治党的同时,应扩展以宪法法律治党的空间;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应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实现统一;依法治国是法治中国的建构路径,依法治国向法治中国的迈进应在  相似文献   

2.
名词解释     
《学理论》2008,(23):69-6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念,是指思想、信念和观念。任何法律都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本法治观即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对人的主体性进行关怀为最终目的的新法治理念,指出入本法治观不同于与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它的科学内涵包括:尊重个体,倡导人性,保障人权.人本法治观的出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是以全体人民生活幸福为标志的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现实表达。制度逻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体系所蕴含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联系和规律性要求,是约束域内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实现活动的规范和准则中所蕴含的思维规律和原则要求。共同富裕既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也要保证全体人民过上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充实、公共服务优质周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生活;因而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有自己的制度逻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证;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经济基础;以高水平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治理逻辑,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内涵的文化建设逻辑;确保人民充分享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思想道德治理基础,以公平正义为主要内涵的法治保障的制度逻辑等。  相似文献   

5.
在民主和法治已经耳熟能详的今天,认真反思一下我国法治建设的民主动因,不仅对于民主建设,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法治是民主的内在要求。从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看,民主对法治的内在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治是人民民主的制度表现,在现代人民民主社会中,从人民权力到国家权力的行使有多个环节,人们不可能都行使国家权力,只能通过代议制机构委托政府行使。为了保障人民主权,就需要有法律制度来规范权力的行使,使权力的行使不违背人民意志。法治就是在这样的需要下产生的民主的法律制度。第二,法治是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6.
理论武装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范畴。准确理解理论武装的科学内涵,需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理论武装的重要论述和实践经验。理论武装科学内涵的逻辑层次主要包括:理论武装本质是思想闪电唤醒人民群众,理论武装主体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理论武装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武装过程是多重因素作用的过程,理论武装结果是入脑入心入行。准确理解理论武装的科学内涵,还需要处理好理论武装与理论灌输、理论武装与理论说教、理论武装内容与形式、理论武装与实践发展、理论武装与理论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潘晓娣  鲍丰 《学理论》2010,(7):45-46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先进的法治理念能够引领和指导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活动,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管理社会的行动指南,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思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以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法治话语渗透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成为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然而,自由主义法治理论并不是唯一的法治话语知识,更不是普世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相反,其理论预设和实践效用都展示了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我国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自洽的内在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为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立足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实践,"法"就是礼法合流,"术"就是人民民主,"势"就是党的领导,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是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聚焦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使命,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按照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群众路线为核心要义的基本理路。新时代我党取得的系统的执政实践创新成果,正是坚持人民立场内在逻辑作用的集中表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我党坚持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是厚植党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一直是西方民主的核心与基础,而其追求的逻辑起点就在于人权与自由。因此,以阐释西方人权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指出了天赋人权是西方法治的前提条件,自由是西方法治的内在价值,并对西方的人权、自由思想阐发了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法治化的双重向度。国家治理方式的演进需要符合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法治本身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建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秩序规制,从源头上就已经勾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前景,因而法治所呈现的理性力量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法治化程度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深度和广度,因而法治秩序拓展和维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为边界,同时也在治理逻辑层面理顺国家治理体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因而法治化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转型背景下,法治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贯穿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始终,不管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将国家、政府和社会全面纳入法治建设体系,这标志着法治中国建设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法治中国建设是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代法治观念的发展伴随着自由竞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为人们法治观念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法治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生活提供合理的预期。没有法治的支撑与保障,便不能  相似文献   

13.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举措,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工作总抓手,“利益”是全民守法习惯自觉养成的内在逻辑。为此,要以“利益”为主线,从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环节引导全民自觉养成守法习惯,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对"法治中国"应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诠释其一,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设想,未来之改革必定滋养于法治,未来之中国必定享誉于法治的成就,未来之人民必定受益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红利。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廉洁政治"这个概念,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从政治发展角度来看,廉洁政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廉洁政治内涵具有三个理论维度:政治设计、价值取向和实践状态。政治设计为廉洁政治建设提供合法性,价值取向为廉洁政治建设提供发展方向,实践状态让政治设计和价值取向实现统一,从而为廉洁政治建设开辟道路。廉洁政治的内在结构包括廉洁政治观念、廉洁政治关系和廉洁政治行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廉洁政治观念到廉洁政治关系再到廉洁政治行为,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于政治生活现实。建设廉洁政治应遵循并实现法治逻辑、制度逻辑和治理逻辑的统一:法治逻辑要求依法治腐,把所有廉政建设事务纳入法制框架;制度逻辑要求制度反腐,推进宏观层面的行政体制改革、中观层面的廉政制度建设以及微观层面的分权机制探索;治理层面要求实现廉政组织重构、廉政资源配置、廉政信息公开、廉政主体合作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
尽管社会治理和法治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法治作为治理模式的一种,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特征满足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使之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和目标选择。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了在实践中实现法治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需要从完善科学立法、严格守法以及培养人民群众法治思维这三个方面入手,以期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传统的对立、并置和包容观点,不能涵盖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全部。"德法共治"是新时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最新定位。坚持"德法共治",必须立足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在发展演变中寻求法治与德治的内在逻辑,在现实关照中共同发挥德治和法治的作用,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终极归宿,继承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理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思想指南。这一执政理念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之中,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的逻辑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深入学习和把握"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执政理念,要以增强忧患意识为前提、以坚持执政为民为核心、以真抓实干为关键、以制度法治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法治理性是"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合规律、合目的、合真理,构成法治理性质的规定性和现实价值。法治理性的基本要义重在五个方面:一是宪法、法律至上。宪法和法律必须在事实上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绝对权威。二是以法治替代人治。法治永远优于人治。在公正的法治社会,法律不是工具而是"法之统治"。三是以人民权利制约政治权力。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政治权力则为法治的客体,它必须接受体现人民公意的法的统治和约束。四是以契约自由驱逐天然自由。以规则取代无序,以简约取代复杂,以理性约束行为。五是以法治文化建构公平正义。全社会信仰法治、推进司法正义、法治成为公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9)
通过一起业主对小区物业去留的公决个案,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日臻完善,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人民的法治观念将进一步增强,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将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