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5,(2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必须以法治为社会最大公约数,以法治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培育全民的法治观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法治体制机制运行、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几个方面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建设法治湖南就是要让公共权力得到有效规制,公民权利受到尊重,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全民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权利本位观念、法律至上观念、人人平等观念是法治湖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观念的养成要靠不断的宣传教育,也要靠制度的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法治观念,实际上涉及到统治阶级意志论的问题。当代法治的一切原则都只能从契约论中推导出来;没有契约论,其他一切的法治原则都谈不上。我们讲到法治建设的时候要从学术、思想上来解释,统治阶级意志论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清理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6)
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影响,应从建立国家网络媒体舆论监控体系,营造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注重网络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把握时代特征是其现实层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其理论层面,解决时代困惑是其实践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过程,同样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其中,影响公民法治教育的观念冲突主要有:传统道德观、传统法律观与公民法治观念的冲突。为此,必须加强对公民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中国法治事业得到全面而有效地推进。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法治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探索法治观念养成路径如下:国家和高校应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要自觉增进自身法治意识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观念更新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概括分析了法治政府的六个要件,即有限政府、法制统一政府、透明廉洁政府、公正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概括提出了行政公务人员应当树立的现代行政法治观念,即宪法至上、尊重人权、行政权限、行政民主、行政服务、政府诚信、行政程序、监督责任、权利救济、法治渐进等十种观念。  相似文献   

9.
朱维究 《团结》2002,(4):8-11
关于“依法治国”的涵义,法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在中国,人民是法治最高的主体,“依法治国”中的“国”是客体,即治理的对象,其中首要的是指国家机器。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治官,尤其应避免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政府以法治民”而助长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应当明确,政府及其官员首先是法治的对象和客体,然后他们才是“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即“依法治国”第二个层次上的主体,各个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革工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物,因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而领导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领导干部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宁可一个楼不盖,一条路不修,也要确保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开支。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等价交换、同工同酬、按要素分配原则,摒弃权力分配、超经济剥削。  相似文献   

12.
试论法治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包含着这样三层意蕴 :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 ,法治意味着民治、自治 ,法治意味着理性的选择。法治被信仰取决于法律的普遍社会服从性 ,取决于参与法律实践活动要素的完备性和协调性 ,取决于普法教育的社会性效果 ,建立这种信仰是一个渐进式的社会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制发展的科学化,必须对法治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法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科学法治观应当是一个包括科学法制观、科学立法观、科学执法观、科学司法观以及科学守法观等众多内容在内的综合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前沿,把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有机统一起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包含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本色;提升管党治党水平,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坚定精神追求,把好总开关;责任重于泰山,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基固本,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住生命线和根本线,深入改进作风;高悬反腐利剑,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深化党建制度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严守党内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等丰富内涵。深刻回答了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田瑜  李建峰 《学理论》2011,(13):303-30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科技上的培养。过度的重视科技的同时,必然会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况,特别是人文精神中的大爱精神。大爱精神是一种超脱于普通爱的精神,是对人深远的爱,深厚的爱,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爱,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旨在研究大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希望能够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对大爱精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终极价值。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现实的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之人;以人为本所讲的本,是发展的动力之本、目标之本、途径之本和原则之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揭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源泉,阐明了发展的原则、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认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做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实现了新的拓展、深化和跨越。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把握理论内涵、坚持正确的道路、明确基本要求、厘清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
符惠明 《理论探讨》2005,1(6):96-98
一个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同样需要一点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信仰、性格与心理的总和,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和教化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科学、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