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王阳明一生从事教育,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量来化育人心。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靖 《学理论》2012,(35):41-42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功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功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相似文献   

4.
王闻文 《学理论》2022,(7):41-45
《拔本塞源论》作为王阳明晚年的重要著述之一,其包含了“万物一体”“圣人之学”“理欲之辩”等重要思想。而其中对理欲关系的阐释更是切中与精练,这不仅体现在他把理欲关系与其他思想结合在一起论述,从而更加通透地阐释了这一学说,既区别于程朱理学所言之理欲的内涵,又从心学的层面对其进行新的赋义;而且更可以从中窥见理欲关系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即理欲关系作为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之中,并统摄这些思想。继而由对“理欲”关系的立与破,一方面阐发其心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导归圣人之境,以承继儒家道统。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心学教育目的——致良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在心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旨归,更是其教育追求的理想。探究王阳明教育目的——致良知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以便将致良知的教育转化到当前的人文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6.
白利军 《学理论》2010,(19):267-268
苏格拉底和王阳明都持“知行合一”的观点。苏格拉底的理论出发点是“没有人愿意有意做恶”,王阳明理论的出发点是人先天具有良知。苏格拉底理论强调“知善”的重要性,王阳明理论强调“行善”的重要性。苏格拉底的理论归宿是善,王阳明的理论归宿是“致良知”。他们的理论启发思政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尊重且信任、重知又重行。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破心贼”“行方圆”“致良知”三个方面。他认为当私心杂念泛起,“恶向胆边生”时,一定要果断拔出“规矩”这把“利剑”,斩除“心中贼”,以达到“致良知”的廉政效果。在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下,积极借鉴王阳明的廉政思想,“破心贼”以筑牢思想基础,“行方圆”以完善制度体系,“致良知”以实现知行合一,对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心业 《学理论》2013,(7):50-51
王阳明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是相通的,但二者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方式、方向不同。于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讲的是道德情感的控制,这与"自我"的概念相似,但二者对知觉发生作用的先后认识不同。主观能动性在此的体现也不同。在方法论上,真我论思想不同于人格结构理论,不具有近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
王阳明"致良知"论,是其心学的最高概括,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致良知"论充溢着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在传统社会享有极高声誉,其廉政思想的主旨是致良知以安百姓,包括明明德以安民、致良知以灭欲、知行合一以为政等方面。从王阳明廉政思想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崇尚圣人之治的缺陷,即内圣外王的虚幻、存理灭欲的偏颇、德主刑辅的局限。不过王阳明廉政思想也有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要以现代法治实现对圣人之治的超越,并在法治基础上注重德法兼治,重视德治的价值优势和治理效能,保持“法”与“德”的张力和秩序。  相似文献   

11.
段占朝 《学理论》2009,(12):150-152
文章追溯了司法独立的思想渊源,并对英美司法独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从而归纳出我国司法独立的环境制约因素,主要有主流的国家学说、政党制度和阶级状况、司法独立发生的历史前提以及司法现状等,最后为我国的司法独立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以“人民主权”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分权学说的合理内核,通过完善司法制度,逐步实现审判的独立以至最终实现法院的独立,从而强化司法权对于行政权的独立性。实现对公民权利的充分而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何静 《理论导刊》2007,(11):133-134
王阳明的良知是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需渐修。王阳明认为重工夫的钱德洪只懂良知是一存在(价值)本体,不解良知的无滞境界;而已悟本体的王畿则欠缺悟后的工夫。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圆融本体和工夫。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6)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王阳明的知行观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最终从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的“狂风暴雨时期”宗占林恩格斯并不是生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青年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变化阶段,最后与马克思走到一起,共同工作了40年,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逝世以后,他又独自发展和捍卫了这一学说。因此,恩格斯的名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  相似文献   

15.
圣人人格是历代儒家学者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儒家学者的圣人观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嬗变,特别是在圣学内容和成圣路径的规定上。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尧舜人人学可齐",只因圣人与常人之心本无二致,圣人之知只知天理,圣人之学惟致良知,圣学功夫只要知行合一。显而易见,世俗化的规定是王阳明圣人观的显著特征。透过王阳明的圣人观,结合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后不难发现,针砭时弊,揭露时学误人之实,拔本塞源,力倡回归圣学之事,乃是其所蕴含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强起来,既有物质或硬实力方面的强起来,也有精神或软实力方面的强起来,其中包括理论、思想上的强起来。对于前者,人们相对注重,而对于后者,人们有所忽视。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应把理论、思想上的强起来置于实现强起来的应有位置,进而积极构建中国理论或"理论中国",彰显理论的力量,并以此来抵御西方带有"病毒"的理论。构建中国理论,首要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的理论来源;二是基于中国道路;三是厘清"六大逻辑";四是贯通中西;五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尤其是对于蒲鲁东的批判,是其在一般方法论上将归纳法和演绎法融合在一起的连接点。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随后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使马克思具备了对蒲鲁东所表述的"范畴"进行历史性剥离的条件,把历史的过程真实地剥离开来,把其活生生的真实地展示出来,由此而取得的思想成果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前提。其在批判的过程中实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钟永生 《学理论》2009,(19):94-97
综观王阳明一生的学思历程,“万物一体”思想贯穿于阳明一生,是阳明致良知说的核心思想。阳明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实现“成圣”和万物一雄的终极价值理想。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的提出和展开,是为了解决“成圣”的基本问题。阳明成圣的终极价值追求,最终归向的是万物一体的圆融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于玉莲 《学理论》2010,(5):45-47
儒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重视思想建设,加强理论武装,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理论创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党的理论指导、理论实践和理论创新,努力把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