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费尔巴哈论》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原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其中主要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过程,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近代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说明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必然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重大意义。重读这部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哲学史的研究。从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所写的博士论文,到恩格斯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他们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了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发展史,几乎对他们以前的欧洲哲学史上每个重要哲学家都作过评论。在研究哲学史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他们的哲学史观。象  相似文献   

4.
陆青 《求知》2023,(3):55-57
<正>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本身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及恩格斯的重要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在立场、重大观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批判、扬弃和超越的深层次原因。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对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2021,(3):43-5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唯一系统解读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实质的著作。贯穿该著的中心线索恰恰在于,恩格斯通过着重探赜以"逻辑在先"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发展到其理论顶峰也即黑格尔哲学的过程,在呈现黑格尔辩证法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又指出其出现内在矛盾的必然性,特别是费尔巴哈以"感性在先"取代"逻辑在先"依然陷入抽象形而上学思维的深层根源,进而全面揭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从中真正彰显出辩证法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为《费尔巴哈论》)的单行本发行已经一百多年了。此书一直被认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专著,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哲学上的各种奇谈怪论,都起了重用作用。可是,最近有些人认为,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没有提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相似文献   

7.
许多年来,只要一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问题,一般都是以列宁在1913年所写的著名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吸取人类历史上的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一切积极的思想成果,研究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著作,而列宁从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最主要的直接的思想来源。他的概括无疑是符合马克恩主义形成的实际的。但是,  相似文献   

8.
柴亚冰  方守林 《学理论》2011,(20):25-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长于德国古典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看作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生长出的一环,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观的一种方法。介绍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并结合两者的自由观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刘晓 《学理论》2015,(5):27-29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的一座巅峰,他代表了近代西方理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必经之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总结,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严柏炎 《学理论》2010,(12):45-46
列宁曾经说过,恩格斯晚年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为《终结》)一书,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1]442。这部著作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柯芳 《学理论》2013,(21):319-320
学校主要靠办学质量赢得生源,对于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学风状况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目前独立学院的学风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的因素,那么就应从这些原因入手着力去改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在宏观层次上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问题,要向前推进,就需要借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向微观层次进军.微观层次研究是一个崭新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又是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涉及到一个学科群,至少包括马克思学、列宁学、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系列考据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逐步把这些学科建立起来,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群建设,也有助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意识,国民社会责任感的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频发,严重制约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对象,分析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进而,从多方面努力,避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德治思想,从汉代儒家逐渐取得独尊地位以后开始影响我国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我国自君主以下都十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执政者也将德治思想运用到具体的治国实践中。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政府在选拔官吏上也特别注重候选者的道德修养。在此思想刺激下,我国曾经出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士大夫。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德主刑辅的思想也必须随之改变,形成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现代国家制度。让德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使德治思想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姜胜影  李广才 《学理论》2010,(10):238-239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冶素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罗俊 《学理论》2012,(17):213-214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总和,是教师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发挥人格力量的独特魅力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公民舆论监督探析--以刘涌案等为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舆论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出来。刘涌案件一波三折,但他最终没能逃过法律的严惩;大学生孙志刚惨死,可最终促成了一部实行了21年的国家法规的废止。在这些过程中,正是舆论监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公民舆论监督中还存在着局限性。舆论监督必须日益走向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推动廉政建设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利益观教育则是从思想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加强利益观教育,有助于增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反腐败的效果。利益观教育是上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观教育体制机制,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运用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来建构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在他看来,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绩效性基础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的需要,意识形态基础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人民的愿望,法理制度基础必须在民主的基础上体现人民的意志,执政党权威基础必须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材料力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