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回辽西老家北票市娄家店乡来其营村,大年初二闲步经守寺。寺门紧锁,寂无人语,两株高大的古柏屹立寺前,虽然已显龙钟之态,但仍枝繁叶茂,树冠葱茏。透过低矮的寺墙,见300年古寺已颓圮不堪,二层三层坍塌堆毁,只剩前边楼角,飞檐仍在,但翘角上悬挂的铜铃早已不见。我来寻访古寺,却遗憾地听不到40年前风摇檐铎的渺渺古音了。  相似文献   

2.
穿越白桦林     
走进京郊怀柔境内的千亩白桦林,我见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本是要写篇《穿越白桦林》散文的,可到了坐下来动笔时,却只在纸上写了这么一句:“白桦林是大自然馈赠给这里的一笔遗产”.就再也无话可说了。  相似文献   

3.
童年少年时,妈妈曾带我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北京的公园更是早就走遍,可也许我是属于那种智力晚熟的孩子,当初的许多记忆大都已经模糊,唯独难忘"非典"时期我们共同游历北海公园的情境,那年,我15岁……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为郎木寺是一座寺庙,所以我总是对郎木寺视而不见.直到无意中逛书店看到了那本书:那是一个年轻母亲的游记.她说郎木寺是她的第二故乡,让她情难自禁,以至于她在后来选择呆在这里.我知道,她在给人上套,试图以女孩子家的情愫忽悠人买她的书.但是我还是进套了.还被深度套牢:当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郎木寺的只鳞半爪后,我带着书直奔郎木寺而去.  相似文献   

5.
玉泉垂虹     
跳珠溅玉出岩多, 近日寒声撤碧萝。 秋影涵空翻雪练, 晓光横野落银河。 潺潺旧绕芙蓉殿, 混漾遥通太液波。 更待西湖春浪阔, 兰桡来听濯缨歌。 选自《南墅集》  相似文献   

6.
秋日有文成之游,文成隶温州,以明刘伯温谥号为名。其沿革悠久,春秋即属瓯越之地,秦一统废封而设郡县,绵延至今。我以为温州乃富贵之乡,钜料文成履及,风景佳丽,始眼界大开。踪迹所至,吟有小诗以记风光,兼抒情愫。入文成境内,碧水蜿蜒,触目葱茏,先览百丈飞瀑,只见瀑布百折而下,山多形崖,壁立似削,山花相映,摇曳生姿。登而至亭,观瀑听风,满目碧水,不禁心旷神怡。吟得绝句曰:百丈飞流惊眼底,削崖翠色恍如烟。亭前碧水蜿蜒去,观瀑听风两盎然。是日又游铜铃山峡。峡又名十二澄,澄,当地语也,即瀑,又称漈。行入峡中,望眼两岸崇山峙列,涧壑纵横,巨潭…  相似文献   

7.
赴台湾观光旅游六日,从台北乘大巴逆时针绕台一圈,虽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也足以领略到宝岛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地坛感赋     
秋风秋雨,花木尽染;古都秀色,诗廊画卷。周末下午,慕名去到地坛公园。地坛是北京五坛中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座落在北京城外东侧,与城南的天坛遥相对应,同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吸引我,是因为那里的皇祗室设有中国五岳、五镇之神位。我在五镇之一的霍山下霍州市供职,它同我们正进行的一项工作有关。不料,由于心情急迫,第一次下午五时半赶到那里时,皇祗室已关闭,只好在公园游览。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地祗神的场所,是我…  相似文献   

9.
《海内与海外》2005,(1):F002-F002
2004年10月30日,年届八旬的澳门爱国慈善家林东先生暨东井圆佛堂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五周年大型飘色巡游活动在澳门举行。  相似文献   

10.
具有2000年历史的花都巴黎,看上去就像是一位20岁的盛装少女。只要是晴天,巴黎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更神奇的是,在巴黎,晚上9点钟还能看到天边血色的晚霞。别样的城下城初到巴黎,无法想像这美丽城市的地下还有一座城市,而且有更多的风景。立体交叉的复杂而精心设计的交通网络,使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地下之城始终以青春的面容迎接着巴黎市民和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地铁”一词在法语里是“METRO”,因此在市区300多个停车的地面建筑上都标有一个大大的“M”。地铁站内的装饰简单,只有“卢浮宫站”摆放了几件艺术品与其上的卢浮宫连成一体,“…  相似文献   

11.
大约10年前,兰粟粟还没有叫“兰粟粟”的时候,作为《中国妇女》杂志的专栏作者,曾向我约过有关“回忆母亲”的稿子。那时候,她非常年轻,还是出版界的小字辈。如今,当她把这本自传体小说的原稿放在我面前时,除了对她从历史散文写作转向小说创作的改变感到吃惊外,忽然生出慨叹——时间,真的如指间的沙么?  相似文献   

12.
我与酒     
一我与酒为伴一生.我喜欢饮酒,也喜欢多多少少有一点“酒趣”的人。但我十分厌恶酗酒者,和整日泡在酒罐子里而别无它趣的人。酗酒者可称之为酒鬼,只有酒瘾而无任何另外之瘾(如书瘾、画瘾、写瘾、唱瘾等等)的人至多只能称之为酒徒。这样的人莫说大多无德,即使在饮酒的事上也是酒  相似文献   

13.
40年了,一个美好而又迢遥的梦,曾经久久地、久久地蕴藏在心中。直到去年五月,她才像一束红玫瑰般含露绽放……母亲在逃避日本鬼子的兵荒马乱中,过早地凋萎了她年轻的生命,只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外婆过。外婆叫谢婉珠,从她的口中知道,她有一个妹妹名叫谢婉莹,又叫谢冰心,是个大作家  相似文献   

14.
马克 《海内与海外》2006,(4):76-76,69
“小板凳,四条腿, 我给奶奶嗑瓜子……”夏日,冀南平原上的农家小院。每当星星在黑幽幽的夜幕上眨起那亮晶晶的眼睛,我便又坐在祖母的身边,边给她摇着那芭蕉扇,边听她哼起那永远哼不完的歌谣。  相似文献   

15.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她说──  相似文献   

16.
我,一个美国华侨的儿子,1987年3月以访问学者身份第一次踏上太平洋彼岸陌生的国家——美国。这就是我祖父和父亲在此辛劳了一生的国家。当时我心情复杂,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17.
我对狗很喜爱,尤其是狼狗。过去听过一位朋友说过一个老乡养狗的故事:他从路上拣来一条小狗,当时脏兮兮的,回来把它喂饱了,皮毛洗干净了送它出门,小狗怎么也不肯离开他的家门口,就这样把他养了下来,在他家一直过了10多年,老乡去世了,那条狗却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位老乡的坟头,一直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个饮食文化的概括,也传到了日本。日本人注意饮食,也注意烹调。打开电视机,除了及时插播新闻、广告之外,相当多的时间是播放教做菜的节目,四川的青椒肉丝,中国北方的饺子、面条常有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我和莫言认识好多年了。记得2001年他应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体育杂志社邀请,欣然参加了我的《四十春秋》出版和向基金会捐款仪式。开会前作家出版社的张女士还说,莫言不喜欢参加这类活动,我还想他不会来了。那天真是高朋满座,刚到任没多久的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王光英、经叔平两  相似文献   

20.
我的唐山缘     
小时候我家住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中国城,只要有人从中国来或回中国去,父母总会说某某从唐山来了,或某某转唐山去了。因此,从我懂事起,就知道在华侨心目中,唐山是祖国的代名词。后来,我真的回到了唐山,才从地理课里知道祖国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