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剥夺指相对于参照群体,现实中人们缺乏某种渴望拥有的东西的状态。当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的现状或结果与某一外群体相比,感觉本群体处于一种弱势或不利的地位时即产生群体相对剥夺。本研究通过对都江堰市、绵竹市、什邡市三地309个灾民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分析探索灾民群体相对剥夺的心理及行为机制。研究发现,个体与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相关,双重剥夺下的灾民更倾向参与集群行为。对于城镇灾民,正当性和可行性作用于灾民对群体相对剥夺的感知,通过情感的中介影响集群行为;对于农村灾民,正当性、可行性、责任性和群体支持皆是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的前因变量,群体认同对情感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群体活动不仅发生在现实当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已悄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群体力量,这股力量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群体心理。了解群体心理特征,并从中汲取出经验教训,以此指导和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以勒庞的《乌合之众》为理据,同时结合柴静的《穹顶之下》网络群体心理所引发的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这一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地分析了网络群体心理,从而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发挥网络群体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3.
政治学和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政治学理论的建构大多忽视了群体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事实,心理学学科也呈现出个体化的明显特征.随着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群体生活或人们的群体性存在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群体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必不可少.在现实政治中,处于政治与社会体系中的群体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现代社会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忽视群体心理的风险.政治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群体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群体如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少数民族等,以及某些社会运动和群体行动.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暂时性群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或是政治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并因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有关而尤其值得关注.当政治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群体心理时,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意义和价值也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4.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群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封闭性间的矛盾,群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个性化间的矛盾,群体的规范性与个体的逆反心理间的矛盾。对此,要加强群体心理建设,针对个体的封闭性心理问题,个性化心理问题,逆反心理问题,运用群体认同心理、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连动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宋磊  金国峰 《学理论》2012,(27):128-130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特殊群体增加,该群体的存在使得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如不及时关注,将对学生成长、学校、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关心大学生特殊群体,分析其成因及心理行为特点,逐步寻找和完善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事件是人们在社会心理失衡与激情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它们的发生与人们社会认同的降低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机制,构建社会认同感培养机制,为社会群体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强化心理疏导工作是防止群体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董桂曼 《学理论》2013,(8):277-278
男女两性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不同,导致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到不同性别群体的思想行为活动中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这种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5)
群体是人类必然的组织形式,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群体行为对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群体心理,把握群体心理非常重要。勒庞敏锐地意识到了群体的力量,并结合法国大革命,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群体的心理,对群体心理乃至社会心理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心理动因和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看,群体性事件是参与民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后,在群体心理作用下转化为群体行为的结果.现阶段中国底层民众中弥漫着的相对剥夺感、社会不公感、信任缺失感、弱势认同感、社会焦虑感等相互叠加,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动因;而特定或不特定群体中的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冒险转移、心理暗示等交互作用,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群体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心理建设,就是通过对中共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以及在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过程.研究党的心理建设,要注意研究中共的群体心理和包括领导人在内的个体心理,以及在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研究产生这些心理和行为的诸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加强党的心理建设,要在学习、教育、管理三个环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独立的个人在群体中往往会丧失其独立性,受群体精神所支配,成为乌合之众。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阐述了群体无意识的成因及产生的结果等,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理解、认识群体心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如何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在理性与本能之间找到平衡点、并进行归责仍旧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可看作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原本普通的民事或治安纠纷,行政执法人员一介入处理,冲突矛头立刻转向行政当局,众多与诱发事件无关的旁观者卷入冲突;提出宽泛而模糊的政治诉求。这些新特征表明,群众普遍积蓄着不满情绪。在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这种社会不满情绪只能用相对剥夺来解释。相对剥夺指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满意是其反面,即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剥夺一满意则整合了上述两个概念。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模拟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矛头转向,考察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招募大学在校男生60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的个体比相对满意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集群行为;群体相对剥夺一满意部分中介了个体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集群认同对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从主体、心理和行为等三个方面入手 ,对各类集群行为的共同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从中发现不同形式甚至至大相径庭的集群行为 ,其表现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形成机制也符合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王军妮 《学理论》2014,(2):261-262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和SCL-90问卷研究了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策略:一是重点地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二是建立针对高危群体的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迅速高效的危机事件处置系统。  相似文献   

16.
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仍然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研究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对建构全方位人文关怀型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对校园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学校,应该把校园同性恋问题毫不隐蔽地提出来,改变传统的对校园同性恋群体的避讳、歧视等态度,让大学生真正去理解、关注这个群体,为同性恋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夏凡  范启标 《学理论》2013,(21):329-330,353
高校新建学生群体是新建校区和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所在学院、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根据小群体中的互动发展理论,将高校学生新建学生群体的发展划分为"摸索""、彷徨压抑"、"把握协调"、"角色适应"、"群体行动"五个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心理特征及行为指向,探讨高校学生新建学生群体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群体心理原因.事件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借机发泄、逆反、盲从、法不责众等心理.如何防范和疏导这种群体心理是解决社会泄愤事件的关键,也是当前理论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安定问题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 ,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理及政治行为处在一种主流积极与支流消极的矛盾状态 :既对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各项政策措施持肯定、认同、赞成的态度 ,又对自身状况和相关社会问题表现出不满 ;既比较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对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极端重要性 ,又在涉及自身的具体利益和相关社会问题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稳定。真实而准确地掌握和估价该群体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安定问题 ,需要从实际出发 ,从各种热点、焦点问题的不同向度进行实证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得出科学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流情况是积极向上的,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具体体现在:对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拥护,对干群关系和反腐倡廉满意度在提高,对政治的关注和体认明显增强,对公平公正认知有了提高,对社会保障作用的评价大幅加重,法治意识和稳定意识得到增强。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低收入群体政治稳定度还不巩固,其消极、过激问题仍然较多,旧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有加重,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具体表现为:对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信心始显不足,对有关政策措施的评价有所降低,对贫富差距的情绪仍处于高位,对富裕群体的不满意度在加重,对发展前景的信心出现分化。化解低收入群体政治心态问题,提升其稳定度,要从以下方面抓起:注重对该群体的思想引导及心理疏导,努力展示解决有关该群体问题的领导能力,加快完善和延展相关的政策措施,增长社会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引导和约束富裕群体的道德取向与社会行为,建立该群体稳定度的监测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