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法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裁判不公”已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而民事案件的“执行难”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的执行案件日积月累,不断增多,给“公正司法”和“规范执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虽然全国各级法院都采取了各种应变措施。但终究只是些权宜之计,并未从源头上遏制住执行案件急剧增长的势头。现在“执行难”问题已成为损害“公正与效率”的一大社会顽症。党的十六大把“执行难”问题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不少代表一致呼吁大力解决“执行难”,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认为造成“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一部统一的民事执行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老赖”问题日益严峻,逐渐成为法院执行的“难中之难”。最近,浙江省一些法院探索出一条破解执行难的新途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今年,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法院解决“执行难”作为促进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帮助解决执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监督支持法院大力破解“执行难”,“执行难”的问题在青州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吴晓灵 《中国人大》2009,(23):28-29
造成法院“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很好的财产登记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使执行时找不着财产,不知道有没有财产转移等问题。我国应该建立完备的财产登记制度。从法院执行来说,有财产登记制度,今后要找这个人的财产时,就比较容易了。有了财产登记,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信用状况,“执行难”的问题才能解决,腐败的问题也好解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这是第一次将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中。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的、经济的、法制的因素外,一些当事人包括权利人、被执行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对法律规定不了解或错误理解,也是影响执行工作的重要因素。执行中,一方面,有些权利人因认识上存在误区而丧失应得的利益,有些被执行人因认识上存在误区而心存侥幸,企图对抗法律,蒙混过关。在工作实践中,常见的几种执行误区有:误误区1法院判决后,什么时候申请执行都可以老李借款给林某,经多次催要林某一直不还,后诉…  相似文献   

6.
余澜 《湖北社会科学》2004,(11):125-127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审判阶段司法不公、法制观念淡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强制执行法律不健全、执行阶段法院工作存在问题。理论的匮乏是妨碍“执行难”解决的首要因素。必须首先进行执行理论的构建,更新执行工作观念。在此基础上,“执行难”的解决要从制定统一的强制执行法、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权制约的执行机构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的民商事案件“执行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长宁区人大常委会把有效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作为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支持法院破解“执行难”难题,推进法院执行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近期,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该院共执结各类案件1959件,标的额5000万元,“执行难”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9.
“执行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家司法活动的“瓶颈”,目前执行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被执行财产难动,攻克这“四难”迫切要求执行机关在“人”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为此,文章有的放矢地深入论述了如何提高执行人员的敬业精神、法律业务知识、执行方式方法,以求有力化解“执行难”。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纠纷日渐增多,执行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英说,执行难是主客观多种原因造成的,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应从完善制度入手,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1.
论民事执行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民事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对民事执行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根源之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方法,是健全和完善民事执行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是民事执行体制发挥功能、防止民事执行难的基础,民事执行机制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功能、提高全社会的信用道德水准的重要推动力。根据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有幸作为本市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专项监督调研组成员参加了相关监督调研活动。笔者非常同意法院有关人员作出的“解决执行难问题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中”的判断,也非常赞同法院有关部门提出的解决“执行难”要努力改善执行环境、真正实现信息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量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诉诸法院,民事经济未执行案居高不下,“执行难”成为困扰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一大难题,出现变相的“迟到的公正”,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名至实不归,影响法律权威。“执行难”成了人大代表评议的焦点、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执行难”?多年的实践证明,出路在于改革。要根据执行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的执行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执行的公正与效率,实现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一、“执行难”的主要表现中央有关文件将“执行难”概括为四句话,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被执行人难找”是指,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故意躲避人民法院的传唤,有的拒绝接受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书;有的举家迁移,长期下落不明。公司、企业拒绝执行甚至以强力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  相似文献   

15.
辖7县1市1区56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近两年来共执行结案16000多件,执结标的额6亿多元,但全市法院仍在“执行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存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执行工作机制不完善。2005年以来,曲靖市人大常委会针对辖区涉及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被执行人案件增加且多造成执行难而引起上访的实际,决定将配合法院搞好该类案件的执行作为人大工作的一个重点,具体采取四条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抗 《人大建设》2001,(9):43-43
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否能被及时、准确地执行,直接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据笔者最近看到的一份资料显示,某市每年的执行存案达200件以上,有的案件已经拖为“钉子案”、“骨头案”。执行难已成为目前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现阶段执行难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童兆洪 《今日浙江》2007,(15):50-51
执行难是多年来社会广泛关注、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人民法院成为舆论关注和评议的中心,面临着强大的社会压力.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人民法院广大执行人员的不懈努力,执行难问题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从调研的情况看,执行难在我国的形成并存在,成因十分复杂,宏观上有现实国情、法治环境、体制机制等原因;微观上有地方利益、执行能力等因素,是一个多因一果、各种原因相互缠绕、因果关系相互影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确保民事执行功能有效发挥的角度,探析破解执行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执行难”问题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连城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法院清理执行积案工作列为重点监督议题,先后5次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6次专题调研,有效推进了“执行难”积案的清理工作,化解了一批“执行难”案件。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2007年12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工作中率先推出“分段流程管理机制”。从这一天起,旧有的一个法官“包案到底”的执行模式被完全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案件启动”、“财产查找查封”、“财产变现”、“综合结案”四个办案小组串成的一条执行“流水线”。自此,执行法官不再对个案全程负责,而是相对固定地专门完成执行案件的某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法院“执行难”一直为社会所关注,甚至已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瓶颈和焦点问题。据《南方都市报》2 0 0 3年12月19日报道,时下尽管造成“执行难”的因素很多,但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和人情干扰等却首当其冲,“70 %执行案有党政官员批条”,而一些领导身边便是一个权力市场,有些人就利用领导“批条”赚钱。为“保护地方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干脆发文件限制外地法院到当地执行,外地法院来执行案件竟必须经当地行政领导批准(可谓另类批条)。而有些地方规定法院要查封企业财产必须经市委、政法委等批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成立了“投资环境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