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限制死刑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作者首先分析了各国限制死刑的法律措施、指出我国死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完善死刑限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制度。我国刑法对死缓的适用条件、处理方式规定不足,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应贯彻"坚持少杀、防止错杀"的死刑政策;执行死刑时对严重故意犯罪之"严重"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对有重大立功情形的死缓罪犯应区别对待、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3.
从死刑的历史演变、死刑威慑目的不可靠性和死刑对国际合作打击犯罪的障碍等方面看,死刑应该废除。但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意的制约,当前还不能废除死刑,而应当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建议从制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司法解释,解决死刑复核庭的职能分工问题,从严控制死刑适用的条件,扩大死缓的适用范围,以及增强审判公开性和透明度以消释大众疑虑等方面着手逐步减少、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4.
中国限制死刑的理性抉择之路是要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再逐步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最后彻底废除死刑。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死缓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以及时目前的死缓制度加以改进,来实现对死刑的司法控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中的死刑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保留的必要性;我国的死刑政策,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能动反映,我国刑法中对死刑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死刑也终将被废除。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我国废除死刑也是必然的.但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死刑废除还不能被立法机关及大多数民众所接受.那么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努力减少死刑的判决和执行,以期让废除死刑在我国成为可能.因此,完善死刑限制制度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自从 176 4年贝卡利亚提出应当废除死刑以来的两百多年间 ,死刑存废的争论一直在激烈的持续着 ,为此 ,许多国家也进行死刑废除的艰难实践。对于我国的死刑 ,笔者以为 ,根据目前的国情 ,我国还未达到废除死刑的时机 ,但限制死刑却是当务之急。本文在指出我国死刑制度在“限制适用”上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死刑制度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死刑终将被废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死刑被过多适用的现状必须及时改变。死刑的立法控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能承担过多期待。相对而言,死刑的司法控制才是限制死刑适用的现实合理路径。死刑的司法控制应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齐头并进。较之于死刑的程序司法控制,死刑的实体司法控制更为关键。因此,必须从严把握死刑的适用条件,通过对"罪行极其严重"进行限制解释来指导司法实践的死刑适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限制死刑适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死刑价值选择与中国死刑政策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关于死刑的价值选择是生命权高于一切,严格限制死刑罪种;保障和尊重人权,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或执行对象;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应当坚持严格的死刑适用程序和严格的证据标准,并确认死刑犯享有赦免权和减刑权;同时号召成员国逐步废除死刑.我国应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死刑.  相似文献   

10.
论影响美国死刑废除之主要关联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0多年死刑存废之争的洗礼,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美国未来的死刑废除不仅仅是一国国内的法律事务,更是国际和美国国内共同关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事务。面对美国的双轨制法律制度、死刑分布情况的南北巨大差异和死刑的误判,考察影响美国死刑废除中起到重大作用的联邦最高法院、各州法院、总统和国会的功能对研究美国死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的论证,无论是保留的观点还是废除的观点,其内容都已毫无生气。如果从人性角度出发,死刑就具有存在的正当性,因为死刑制度源于人类社会的人伦基础。但是,死刑存在的正当性并非等于死刑适用的正当性,存在的正当性是应然层面的认识,而适用的正当性是实然层面的认识,必须经过对死刑存在正当性的限定,死刑才会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以“人权规范”作为死刑存在与否的真正基础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死刑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刑种,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持续了二百多年。我国虽然是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但是死刑在我国应严格限制。因为我国已加入了有关严格限制死刑的国际公约。另外,从保护人权的角度,也要求我们限制死刑。为此,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有关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要进行相关改革,如增加刑种﹑在诉讼程序中更加注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加大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力度等。上述措施是为了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判决,同时达到限制死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自贝卡里亚以来,死刑存废问题就成了理论界的宠儿,被讨论的轰轰烈烈。不仅是外国,中国理论界也是热衷于此。其中,废止死刑的呼声相当高涨。死刑在长远意义上应当废止,但是,对此我们应当谨慎。当今中国并不具备废止死刑的条件,在现阶段的中国必须保留死刑,同时予以限制。文章首先反驳死刑废止论的代表性观点,从反面立论;再从正面论证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死刑限制的完善建议,以使死刑在现阶段的适用中发挥最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14.
各刑种实际刑度间的不衔接指的是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之间、死刑中的死缓与无期徒刑之间、死刑立即执行与死缓之间刑罚程度的不衔接。它是我国现行刑法的一个不足之处。刑种间实际刑度的不衔接破坏了刑罚结构的科学性。因此,根据罪刑相当的原则,重新设定各刑种的实际刑度,对于实现它们之间的衔接,以及完善刑法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死刑政策一直对中国的死刑立法和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期的死刑政策坚持不废除死刑,但推行严格限制死刑的“少杀慎杀”政策。“严打”改变了“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使死刑的立法和适用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世界性的死刑废除趋势影响下,废除死刑也应当成为中国死刑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关于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设计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以废除死刑为目标,但是当前应当重点强调对死刑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死刑核准权归位于最高人民法院,这个本不应当出现的问题被解决后,死刑复核程序对拥有死刑复核权法院所裁判的死刑案件应否进行复核以及如何复核仍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审判权”与“核准权”分设的特别程序始终未放逐这一立法信念,并以此为进路来设计死刑复核程序,以免死刑核准权被“审判权”架空影响死刑案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具有漫长的死刑执行传统,对死刑执行的时间也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现代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借鉴并发展了古代的传统。通过总结分析我国死刑执行时间的历史渊源,区别古今死刑执行时间的异同,可以为我国当前死刑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制度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死刑的存与废,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在今天全球广泛探讨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时候,笔者的视角再次投向死刑,从死刑是否真正具有最大的刑罚威慑作用进行探讨,并为引导民意从崇尚死刑走向正确看待死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