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法》第178条根据"新法优先于旧法"的规则界定了《物权法》和《担保法》的适用关系,但应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处理《物权法》与《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法律之间的适用关系。此外,《物权法》关于最高额抵押的规定可准用于最高额保证。《物权法》实施后,在《物权法》未对《担保法》作实质修改的情形下,《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仍有适用的空间,因此抵押物转让行为的效力应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进行判断。至于《物权法》能否适用于该法实施前的担保行为,则须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区分不同的规定进行判断,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1日始,《物权法》正式实施。本刊在连续刊登了对《物权法》解读的文章后,本期特邀杨永清法官和高洪宾法官就《物权法》与审判实践最密切结合的"公示公信原则"和空间权问题进行分析,可谓"小文章,大原则"。今后本刊仍会结合审判实践的需要,刊发《物权法》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历经十余载,期间对草案进行了六次审议,终于在2007年3月16日通过,并在2007年10月1日实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工作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而颇受关注的物权法定原则最后被《物权法》第五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言简意赅的条文不但是物权法与合同法的重要区别,而且构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构架,支撑着整个物权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第6条确立了"物权公示原则"以及"公示要件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在我国物权法秩序下,该项模式不存在例外,依法律行为而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以完成一定的公示方式为生效要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示方式不以登记为必要,可以是"登记以外的其他方式",这构成《物权法》第9条第1款之"例外规定"的具体体现。登记的效力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动以不同方式公示并出现冲突时,登记具有更强的对抗效力。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16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下文简称《物权法》),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相邻关系的规定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对于能否通过物权法的进一步"社会化"或者"绿化"为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充分的法律依据,或者能否就物权法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寄予更大的期望,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为此,有必要对物权法相邻关系制度的环境保护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种能较好地解决高层建筑空间利用的法律制度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物权法中就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专门作出了规定,通过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共同构成了复合型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通过从物权法三元论角度分析,能更清楚地揭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定原则是否应当直接写入《物权法》,一直以来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此次《物权法》出台以后,明确将物权法定写入了基本原则部分,一些学者仍在批判,本文从物权法定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国现阶段的物权状况及未来可能的物权状况论证物权法定原则确立的必要性。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物权制度有所突破,也要求物权法定原则有所突破,《物权法》的第5条之"立"和第8条之"破",构成了中国《物权法》立法在物权法定原则上的确立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2007颁行的《物权法》将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亦将无线电频谱资源纳入《物权法》的保护范围,成为物权的客体。无线电频谱资源成为"物",但该物属于有体物还是无体物;"动"还是"不动",《物权法》却未给于回答,学理上亦未形成定论,因此有必要明晰无线电频谱的法律性质,从而更好的利用和保护无线电频谱资源。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作为调整财产关系的基础性法律,它的出台和实施无疑会对其它基本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对婚姻家庭财产法的影响方面也是非常令人关注的,尽管大家都认识到,《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家庭财产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具体理解、协调好《物权法》和《婚姻法》的关系,如何利用《物权法》为公民在婚姻家庭里的财产权力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10月19日,就《物权法》关于车位问题,徐海燕副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她在详细解读了《物权法》第74条3项条款之后,还提出了一个建议——"车位产权民主化"。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第74条首次从法律层面,对停车位及车库的归属作出了规定。但是《物权法》没有区分停车位及车库的不同形式,进行类型化的规定。文章针对停车位及车库的权属争议,结合土地使用权分摊规则以及容积率标准,对不同形式的停车位及车库所有权的归属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对《物权法》第74条中"其他场地"和"约定归属"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调整正在成为民事关系的焦点,在《物权法》没有出台之前主要是由《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来调整,《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处理此类矛盾有了更确切的法律依据。本文将简要分析不动产相邻关系中比较重要的建造建筑物的相邻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吴香香 《研究生法学》2007,22(3):93-118
一问题的提出与论域界定时值我国《物权法》刚刚通过,民法学界关于《物权法》的讨论依然方兴未艾。然《物权法》虽新,其涉及的问题却未必都是新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动产有形交付(k(?)rperlicheübergabe)就是其中一个"老大难"。自萨维尼提出物权契约理论以来,关于动产交付的争议就一直未曾中断,本文的论题即源于此。因为长期以来各种学说的"争斗",  相似文献   

14.
被采访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物权法》出台后,车位问题依然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车位主权作为业主一项权利,已经被《物权法》所确认;让人忧虑的是,《物权法》规定有些情况下车位所有权归属于开发商,"这种情况下,将来依然可能会引发纷争,甚至更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的实施提醒我们,"公共利益"界定的问题迫在眉睫,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法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才不会落空。本文以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为出发点,引出《物权法》第42条中"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提出了"公共利益"范围界定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留置权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物权法》扩大了留置权的牵连关系,使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更有利于司法实践。但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物权法》首次收入了"善意取得"这一概念,但其有关规定过于宏观和笼统,缺乏操作性。本文以我国《物权法》第106条为基础,从分析善意取得的使用要件着手,探讨相关条文的具体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物权法的双重结构——兼评《物权法》的立法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吕银 《法学评论》2007,25(6):20-24
物权法教科书体例对中国《物权法》的消极影响是致命的,这一体例同大陆法系长期奉行物权法的单一结构有关。既有的物权理论和制度对"共有"一直未给予充分关注,"共有"究其实质都是"单有"。"共有"并不能在"所有"中予以规范,而应作为物权法独立的调整范围。物权法的体例结构只有按"单有和共有"的双重结构来重构,才能使物权法既符合逻辑和法理的要求,又符合现代社会和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为了配合《物权法》的实施,2007年9月28日,由《中国审判》编辑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暨物业纠纷审判实务与理论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西安中院院长康宝奇在会上指出,《物权法》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涉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具体利益,与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关系十分密切。在和谐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准确理解、正确适用《物权法》,让"纸面上的法律"转化成"现实中的法律",是当前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康宝奇院长说,在《物权法》即将实施之际,西安中院与《中国审判》编辑部、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举办此次研讨会,很有必要。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对《物权法》相关规定作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梳理,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在思路上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动我市法官对《物权法》的深入学习,使大家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物权意识",在司法实践中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会议收到论文(包括专题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典型裁判)30余篇。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物业管理纠纷理论和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现将会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有恒产才有恒心”的崭新的发展时代.这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前不久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了要认真学习《物权法》,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意义,做好实施《物权法》的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法律服务工作者,广大律师更应率先学习研究好《物权法》,这样才能准确适用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