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俄国历史处于转折点已成定论。从八十年代中期俄国历史实现了迈向新时期的开端。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意识、政治和国家组织发生激进和革命性变化,所有制关系和社会结构开始了深刻的变动。共产主义体制和苏共的崩溃、苏联的解体、新独立国家的建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先进性角度看苏联共产党蜕变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开始到1991年苏共瓦解,苏共近80年的历史,其党建实践可划分为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之后、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阶段。苏共的党建实践与党先进性问题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因而,其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91年苏共丧权、苏联瓦解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又正好应了我们中国的两句俗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俄国无产阶级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得了政权,70年后却在没有一枪一炮的情况下和平地拱手交出了政权。这一得一失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践,国内国外自然是说来话长,值得加以认真总结的。而苏共领导的所作所为逐渐丧失人心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的负面合法性四个方面。当然,斯大林及苏共的一些失误和错误给苏共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成为侵蚀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苏联在1991年末解体以来,学者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肇因进行了多种分析。这些分析中,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析占据了显要的位置。然而,这些分析陷入了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与此相对,各种基于事实的分析,往往停留在一种事后的描述上,未能提供有效的说明。那么,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意味着什么?马克斯·韦伯在其"俄国革命论"中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1989年苏联的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经济、社会和精神领域方面,苏联初步摆脱了僵化、停滞状态。社会上出现关心改革、议论改革的朝气蓬勃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的改革超过了经济改革。几年来在活跃社会智力和精神生活方面,在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方面,苏共采取了几项引人注目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1991年8·19事件后苏共被禁止活动,总书记自动去职,广大党员风云流散,共产党似乎已全军覆没,难有回天之力。然而不到三年时间俄罗斯的共产党人又登上政治舞台,工会、妇女等群众团体以及其他左派政党也相当活跃。左派力量已成为当今俄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上,以前所未有的基调论述了以公开性原则和公民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问题。随后,苏联理论界也赶制出一些大块文章,从各个方面论证这一理论。为使这一理论付诸实现,苏共新领导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9.
《苏共历史问题》杂志就《二十大和二十七大之间的共产党》问题展开了讨论。在1988年第4期上刊登了两篇文章。一幅是格洛托夫撰写的《关于五十年代后半期至八十年代前半期苏共活动的某些历史经验教训》,另一篇由祖布科夫斯基撰写的《1956和1965年未完成转变的经验和教训》。这些文章分析了苏共在五十年代后半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的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活动。试图认识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停滞机制形成的依据。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苏联当今的改革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在普京总统执政时期,包括颇有争议的苏联时期和后苏联时期俄国历史的教学书籍,每每因社会和学术界见仁见智的看法、国内政治力量的角斗和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不顺而引起超出教学和学术范围的政治争论。这种争论反映出俄国内外围绕意识形态进行的激烈角逐,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民主模式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2.
干敏敏 《俄罗斯研究》2007,(1):71-73,95
在差不多四分之三世纪的岁月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苏联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刚性”的制度安排;以道德的而非制度的手段来调节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苏共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一种绝对优先的地位;对民众思想的控制和一体化的追求等。  相似文献   

13.
苏共指导思想的三大误区与苏联解体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从意识形态看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前苏联东欧赵志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葛宁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胡延新编译民族自我意识与苏联解体问题 王丹“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葛新生后苏联谁的日子过得好 (俄)弗·库马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与苏联解体 李兴汉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沈宗武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 田保国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变革的制度分析 王静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  相似文献   

14.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政策”被作为“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之一写进党代表大会的正式文件,这在苏共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标志着苏共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什么是“社会政策”?它的理论依据、基本内容和实现的途径是什么?本文现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16.
文学在后苏联没有消亡,甚至年度的文学生产量远超过苏联时代的每年文学创作.然而,后苏联文学的存续及其所显示出的生命力,不能视作是反意识形态的产物,也不可以仅仅看作是文学产业化的结果,倒是应该看到,文学在后苏联的独特性是后苏联社会进程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对其审美的表达.这种情形接续了文学在俄国的传统,从而继续与欧洲文学相区别.造成后苏联文学的如此特质,正在于俄罗斯自身的帝国传统在俄联邦时代不是中断了,而是公开化和合法化了,使俄国重建有了国民认同的依据,文学则成了在审美上促成俄国人认同俄罗斯国家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论苏共执政模式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执政模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它们是 :依赖于意识形态 ,并以善恶二元论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治的而非法治的 ;以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为主要手段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色彩浓厚。这对苏联的政治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对外科学文化政策,在赫鲁晓夫时期发生了变化。以1958年成立的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界,在此之前,受国内"解冻"思潮的影响,苏共中央放松了对学者国际交流的限制,重新开启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科技交往,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初,在国际"冷战"局势持续发展的影响下,苏共成立了意识形态委员会,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交流的管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对抗与交锋的趋势。60年代初,随着苏美关系"蜜月期"的结束,以及意识形态委员会的撤销,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关系再次陷入混乱与僵局。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就预言,在苏联“一旦共产党分列并陷于瘫痪状态,俄国社会的动乱和弱点就会以难以描述的形式暴露出来。”因此,“如果发生什么破坏党这一政治工具的团结和效力的事件,那么苏联便可能在一夜之间由最强变成最弱而最可怜的国家社会之一。”不论这一陈旧的政治话语在当时蕴含着怎样的政治思维,而在今天看来它却无可辩驳地凸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事实:苏联的解体和苏共领导权威的衰变是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东欧关于托洛茨基研究的国际讨论会在俄罗斯召开莫斯科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斯大林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中苏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吗? ——兼谈《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集团内部统一的举措勃列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从苏联哲学的演变看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 ——<苏联哲学的演变(1919—1953"一1991>一书概述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语言改革与苏联的解体剧变前夕苏共基层组织的涣散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独联体各国共产党对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