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相信你和我一样,都不是那种刻意想讨上司喜欢的人。但你也一定和我一样,并不想和上司把关系搞僵。无能的人才像哈巴狗一样缠在上司的脚边,可有能力的你如果被上司讨厌,你的心情就会像被缚住的章鱼一样憋闷。尽管不讨上司喜欢并不是灾难,但与上司关系不和谐总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如果这种比较难堪的关系让你逐渐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这又是你和你的上司都不愿意看到的。改变这一切的主动权在你的手里,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揭开上司的心思。  相似文献   

2.
有多少优秀的人才长年在一个位置上停滞不前,是他们不再努力,还是缺乏才智?都不是,而是他们没有展示出他们的潜力,他们的形象就让人相信:“他不适合更高的位置!”人们总是相信,工作效率、能力、可靠性及勤奋工作是让他们有机会提升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仅有这些条件,你就能在工作中被提升。忽略了对整体形象的塑造,会既得不到上司的注意,也得不到同事的承认。那么,成功形象的秘密是什么呢?只有展示出一个与期待的职位相符的形象,展现出一个可信、有潜力、值得信任的形象,你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司和同事才能相信你适合更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干部人事月报》2011,(2):15-15
多年前,我主管的部门缺少人手,当时,我聘用了一名实习生小A,因是同事推荐,所以未经面试直接上班。他是一位"三流大学"的大四学生,相貌也很普通。他住得很远,但每天到班上很早。我们当时手头的工作很忙,所以也没有人专门负责带他,他的上司就直接扔给他一堆活,大概解释一下,让他自行解决。他绝对谈不上聪明,学习东西也不快,但总是一个人闷头想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前年,我们曾经为张澜先生纪念文集的出版举行过座谈会。今年是张澜先生诞辰130周年,大家又想到应该纪念这位可敬的民盟前辈。张澜先生是1955年逝世的,到现在已将近半个世纪。一个人,去世这么长时间了,大家都还记得他,缅怀他,写纪念他的文章,出版纪念他的书,举行纪念他的活动,这说明他还活在大家心里。我想,思考一下这其中的意义,想想里边的道理,我们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寄语     
做为一个新任的社长,编辑部的同事们要我在新世纪的第一期刊物上说几句话,作为新世纪的寄语。我想了想,对于新世纪,我想要说的话有太多太多。但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说一些感性的话,以作为不是寄语的寄语。  相似文献   

6.
萧师言 《台声》2006,(9):77-78
陈水扁亲信韩国召妓、女婿涉嫌内线炒股,这些弊案让台湾人记住了一个名字:邱毅。正是由于他的揭发,台湾民众才了解到上述弊案的真相,他也因此成为公认的“爆料大王”。“万念俱灰”后选择揭弊萧师言:有人说,您揭弊是想出名,是这样吗?邱毅:当然不是。揭弊的代价非常高,不需要用这种手段提升我的名气,更何况民进党这一批可以说是地痞流氓出身的人被揭发后,会想尽办法攻击、抹黑、污蔑、骚扰我。我家庭的破裂也与揭弊有一定关系。我非常重视我的家庭、我的前妻,现在却家不成家。虽然我个人不怕死,但3个孩子却是我的最爱,我不敢想象他们如果出事…  相似文献   

7.
半年前,我的婚姻出现了矛盾,于是我与丈夫分居了。丈夫爱我,我也知道有时婚姻的责任是双方的,但我似乎已经对我们这种长久的生活厌倦了。我们之所以选择分居而不是离婚,是因为我们都无法确定离婚之后会不会后悔。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他———一个英俊浪漫、事业有成、爱好广泛的男人,那时他已经离异三年,有个儿子。我们谈得来,不知不觉地陷了进去。因为他的事业,因为他对过去家庭的责任感,因为他有自己的爱好,虽然我知道他非常爱我,但我更清楚,他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会限制他属于我的时间和感情。我的先生是我大学的校友,我们有…  相似文献   

8.
黄波 《同舟共进》2008,(7):24-24
台湾作家柏杨于4月29日病逝,我没有为此而写一个字;随后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自发生到现在,我也几乎没有写一个字。但今天,我忍不住要写下近段一些零星的感受。因为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柏杨先生走得不是那么匆忙,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了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9.
去年,笔者曾代同事做过两个月的信访工作,同事告诉我, 这些人在瞎闹,不就是想弄钱么? 然后列举了许多他遇到过的类似情况,并教我如何"转、推、拒"。我不禁大吃一惊,同事为什么会认为信访者的目的向恶呢?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我以为对老百姓缺乏感情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公务员对老百姓感情淡薄,  相似文献   

10.
笔者目前供职的单位是一家实行全员招聘制、没有财政拨款、不靠行政命令发行的报社,它的办报宗旨、运行方式等都与正统媒体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制特区”。前不久与某报的记者一起到沿海地区采访,其间经历的一件小事让我至今难忘。采访结束时,他说他们报社同事间有一个习惯,不论谁到外地出差采访,回来时都要给上司和单位的同事们买一些当地特产或纪念品,他虽然内心很反感,  相似文献   

11.
一位称职的上司,能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这并非是说这全是上司的功劳,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道理是人人皆知的,上司不是想当就可以当的,你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否则即便当上了也不会长久,终会以失败而告终,下面这些能力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人活在世上,就是哭哭笑笑。起初,我对这句话理解不深。随着人生阅历的渐长,我才逐渐琢磨出这句话的味道。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看看我们的周围,你就会明白,每天不是有人在笑,有人在哭吗?但人在官场的哭与笑,就有学问了。为了官场的顺畅,讨好自己的上司,有的人本不想哭,可看到别人哭,他也装作很伤心的样子;有的人本不想笑,看到别人笑,他也装着乐……这些违背自己意愿的哭笑,都是人性的弱点在人际交往中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渴望手里有钱,甚至把钱看得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应…  相似文献   

13.
鬼鬼侠 29岁很想找个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回顾一下过去,想像一下未来,只感觉青春不再,无比惆怅。三十岁了,拼命打拼了几年,可是努力和成绩总是进不了上司的眼。也许他想看到的不是这个,而……新的上司不知如何,唉,总也没有盼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安》2012,(2):53-53
有一位主管很有能力,他负责的项目很受推崇。有一年他得到了大奖,一开始他还很快乐,但过了个把月,却失去了笑容。他说,部门里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都在有意无意间和他作对。  相似文献   

15.
嗬!一脚踏进展厅,我不禁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对张泉先生,我是早有耳闻,对他的画虽看过,但都是零星的,缺乏系统的欣赏和体会。听说这次他在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而且是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后,第一次在家乡的土地上举办,我想一定是要把最好的最美的奉献给家乡的朋友们同事们父老乡亲们。  相似文献   

16.
兄弟情     
这两天一直都感觉不很舒服,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睡眠不足造成的,不料突然发起高烧,随之而来的是猛烈的干咳。我恐慌到了极点,是不是得了“非典”?这可怕的病怎么会跑到我身上来了,现在已经晚上10点多了,我怎好意思打电话给同事,倘若同事见我病成这样,会不会吓得撒腿就跑呢?我躺在床上两眼怔怔盯着天花板,无助的泪水淌满了脸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有人在敲门,是同事小康给我送夜宵来了。小康是我的同事,虽然我俩在一块工作,但我一直和他相处的并不好,因为他性情火爆,遇到一点小事便会大呼小叫,而我性格却又恰恰相反,所以我很少理他。但…  相似文献   

17.
我叫马基迪·阿卜杜·法塔赫,1963年出生于开罗西郊的一个贫穷农家。尽管我们家很穷,但我也有一个可回忆的美好童年。小时候我很顽皮,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尼罗河玩水,在金字塔脚下溜沙。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前几名,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无时无刻不在编织金色的梦。当时我想当企业家,还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当我刚满8岁的时候,大祸从天而降。一辆有轨电车从我的小臂上碾过,就这样,一夜之间我变成了残疾人。从此,我在本来就很贫穷的家庭里变成了多余的一员。我上不了学、踢不了球,更当不了企业家和工程师了。我当时痛苦极了。"难道我就这样老死一生吗?难道我真地就与纸笔无缘了吗?"我想学习!我想工作!但,我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的马基迪,已经不是原来的马基迪了,现在的马基迪已经没有了双手,能干点什么呢?但同时,我又不甘心:我是失去了双手,但我的心脏不是和原来一样吗?我不是还有双肘和双脚吗?难道不能奋发自立吗?噢,你问我是怎么想到画画的?那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天,我看到我哥哥的一个同事在画图,  相似文献   

18.
<正> ○碧野先生,感谢您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现在我们直切主题如何? ▲好。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前景光明,问题不少。文学创作好比河流流到拐弯处,此处河水不平静,浪花中带着浮渣。○每当河水处于这种境况,有时也不知该向何处奔流。碧野先生,我很想听听您的创作,如何从《窖工》启程,《奔流》到海的。▲《窖工》是我的处女作,父为原型。他常年在山野砍材、烧炭,生活很苦。由于这种生活环境,使我的创作一开始就与劳苦大众自然地维系在一起。认识上虽有模糊性,但起点就有了倾向性。在重庆教中学的43年、44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10)
正和美国同事一道去上海,一同事看着街头说,干净整洁,好舒服。可能他起先看过一些旅游指南的"预警"。期望值低了,反而多了惊喜。后来和同事一起在机场等候去西安,多年前在中国生活的同事露西告诉我:过去人们排队好像比较拥挤,往往是三五成群挤在一起,还有插队的,现在好像都在有序排队。由于互联网的曝光和宣传,一些"低素质"行为被广泛认知,人们的素质确实提高了很多。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也频繁在做"八不"之类反对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20.
1看到一张纳粹集中营大门的照片,在那铁门的拱形门楣上,赫然是一行德文标语:“劳动创造自由“(ARBEIT MACHT FREI)!这使我大吃一惊。以前也在电影上看到过这个场景,但那镜头是一闪而过,我还怀疑自己没有看清楚;现在有照片为证,不能不相信了。纳粹集中营也标榜“自由“!本来可以从这里做一番文章,大大讽刺一番;可是再一想,这是多余,谁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用我说。倒是另一个问题值得思索:纳粹党人为甚么要用这样一条标语?难道他们会以为,集中营的囚徒会相信这个?肯定不是。集中营修好了,总得装饰一下门面。关在集中营的人不是要劳动吗?于是就想到这句话。这句话冠冕堂皇,有哲学深度,作标语正合适。至于囚徒相信不相信,那无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