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中前期,朴学激成时尚。但相比两汉之经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惟独清代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精神,即便如此,仍无从阻遏学术上的繁花似锦,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昂扬之势,这个“一马”就是经学、考证史学;“万马”就是包括小学、音韵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方志学、天文学、算学、舆地学在内的百艺群科。究其原因,朴学思潮的推动居功乃大,这主要获益于朴学思潮的学术目标、学术理路以及相应而达的学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股摒弃宋明理学、竞尚古经的思潮,延至乾嘉,终成气象,史称:朴学思潮。很久以来,人们亦习惯以“汉学”名之。其实,清儒标榜“汉学”,并非单纯地意指汉代学术,而是在张扬一种崇尚,于内表现为学术理念,于外规制为学术范型,亦即形式上以考据为正统,观念上推崇汉儒经解,本质则是求真,同时还表达了强烈的“非宋学”含义。朴学的“汉学”化改造,完成于乾隆年间,最典型的标志是惠栋峻立汉学家法,可用二十字简括,即明源流、笃信汉、从古字、审古音、谨遵古训、鲜下己见,使考据学问有了明晰的规格,并为学界公认。峻立汉学家法使清代学术上了一个台阶,它既衔接了先导大师的反宋学传统,又抬升了治学的规格,改变了汉宋芜杂、规法不严的混沌状况,为朴学自主成军、出一宗派,继而占领全学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价值无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由马克斯·韦伯首先系统化地阐发的,韦伯把“实在”划分为“事实”与“价值”这样两种迥然相异的维度,前者属于科学认识的领地,由社会科学予以处理;后者则划归宗教信仰或者习俗成见之域,是社会政策所欲涉及调整的对象。两者必须分离或者保持距离,以免相互混淆。本文在详细分析“价值无涉”内涵的基础上,力图揭示韦伯提出这一研究原则的现实意图及其理论脉络,并发现他这一方法论运用的结果却导致了自己学术上的若干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4.
宪法诉讼具有四个方面的属性,即:客观性、多维性和衡平性、绝对性以及相对性、伦理性。民主在直观上不符合价值评判关系的基本原理,因而它属于宪法诉讼的非构造性价值。对其实质性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界定:其一,工具性的民主价值。这种价值实质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多数民主价值,即秩序、法治之价值。其二,目的性的民主价值,即自由之价值。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对后者的寻求应确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两个并行的过程相伴生:一是反理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二是朴学思潮的兴起。在第一个过程中;学界知识群体的主流,选择了共同的批判方向,即“反理学”,但深入的程度与抨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体现了同一中有分歧、有争执的特征。在第二个过程中,各学派都勇蹈回归元典之路,主张用朴学取代理学,体现了分歧中有合流的特征,进而形成趋势,使文坛学术主流之移易变得不可阻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思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支撑的现代性发展思潮和以价值理性为内在支撑的反现代性发展思潮。上世纪60、70年代以前,现代性发展思潮一直在西方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80年代以来,反现代性发展思潮则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话语。这种嬗变,不仅表征着社会发展思潮具体理论形态的更替,更意味着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僭越的逻辑归位。它表明,弥合理性的断裂,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当代发展观念重构的逻辑原点。  相似文献   

7.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是清初《书》经辨伪的扛鼎之作,而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则是持论相左的兴讼问状;《疏证》与《冤词》的对垒,其实也是当时《书》经辨伪与辨真两大阵营最高水平的交锋,其结果不仅从学术上有利于经学研究的深入,同时还从思想根柢上动摇了理学的学问基础,为朴学思潮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8.
学术无思潮则无根基,思潮无学术则行之不远;思潮是时代精神的号角,学术-哲学则是时代精神的华表和丰碑.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将思潮升华为哲学学术的思路历程表明,唯有学术-哲学学术可以将思潮的价值和活的精神储存下来,传诸久远,而研究哲学史则要在学术的交叉点上多多逗留.中国历史上虽有深厚的学术传统,但近代以来,从思潮...  相似文献   

9.
法学上的价值判断是指评价或判断立法规则设计或司法判决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准则的活动。侵权法的价值判断存在伦理主义和工具主义两种基本进路,前者将法律与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后者视法律为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工具,二者各有短长,因此妥当的选择是采取一种混合主义的价值判断进路。我国《侵权责任法》以实现救济受害人之功能为主旨,采纳的是工具主义进路,这一忽视法律的道德维度的立场应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学界对这项实践活动的“如何建构”从技术层面研究的较多,而对其“应当如何”的价值分析却相对较少。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既是一个探求建构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求真过程,也是为我国民众谋求福祉的求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后者规定着前者的方向和进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的容隐制度和西方的亲属拒证权进行考察发现,亲属容隐制度与西方大多数国家所规定的亲属拒证权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虽然这项制度在建国后被当作封建消极的东西予以摒弃,但是在当代中国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回归的现实基础,应当在立法中重新设立这一制度。对“法不容情”应作批判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世人塑造了仪态万方的女子形象,她们较之以前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进步性,其自我意识空前萌动;然而,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这些女性依然是以男性视角为活动轴心,依然背负着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轭套,璀璨夺目的女性光环之下依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锁链.<聊斋志异>中的婚姻爱情观,体现的仍是封建礼教下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3.
前科制度存在的首要价值,在于影响到对犯罪人后罪的刑罚的评定,它属于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之一.前科量刑价值在我国也是被认可并被广泛适用的,尽管在适用这一情节时存在一些理论上应当加以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不端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在人文社科类学报领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有研究者自身素质不高、学报编辑综合素质不高、学报管理失范等内部因素,也有学术评价机制不合理、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等外部因素。要防范人文社科类学报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加强教育,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完善法律制度,着力构建学术监督机制和惩罚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公害民事侵权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民事责任,其在构成要件上有别于传统民事侵权责任,在学术界,对公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基本上形成了“三要件”通说。文章对公害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是否把行为“违法性”作为必要要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胡风等人倡导的“新启蒙运动”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理论支点,启蒙立场和视角是七月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其启蒙叙事呈现出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精神奴役的创伤”与“原始强力”的胶着形态,表现为后者对前者自发克服,是暴虐无序的初级抗争;一种是思想启蒙与抗战救亡的现时结合形态,表现为前者与后者的自觉接纳,但两者的裂隙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