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邪教为首分子替代了传统宗教的神而成为信徒崇拜的偶像,以“超自然能力”招徕群众,以批判社会,拯救人类为幌子吸引信徒,建立封闭性的组织,完全主宰了信徒的信仰乃至人身自由。图谋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建立神的国度,极力向我内部渗透,侵蚀瓦解基层政权;利用社会热点,抗拒国家法令实施;煽动宗教狂热,扰乱社会秩序;打着宗教的旗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投造境外势力,成为内应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救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尽快出台《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条例》,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来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援救和帮助,使受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社会秩序实质上是国家、社会与个体的相互关系,内在蕴涵着国家与社会、个人与团体、自由与秩序的价值维度。社会秩序不仅需要来自国家赋予的权威与服从,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的信任与合作。人们往往以个人在团体中的秩序体验来评价社会秩序,个人与团体的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映射于社会秩序本身。自由与秩序的冲突,在国家形态下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一种内在紧张。良好社会秩序的形塑,需要三对关系的合作共洽,在社会秩序稳定的底限下达致自由秩序的形成,自由秩序也就是建立于契约基础上形成的自控型秩序。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机制成为维护农村老年人口基本权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偏低、精神保障缺失等困境,亟须重新合理配置保障责任,建立农村养老多元保障模式;实现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衔接,促进制度间保障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健全精神保障机制,满足农村老年人口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各项政治制度的创建,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整顿财经秩序,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整合思想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法治、思想文化等诸因素。其中有利因素: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进一步保障;法制健全,正常、公平的社会秩序基本形成;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不利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旧体制矛盾加大;地区、行业之间差距拉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健全,产生犯罪动因;精神文明、物质文化不同步。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和行为规范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在进行社会整合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合理和完备程度代表了执政党执政效能的强弱,宣示了执政党的执政价值和执政追求。具体来讲,这个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实目标,即着力维护社会秩序、保持执政地位;二是长远目标,即着力实施执政的政策、理念和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具体目标,即着力推进利益协调、制度创新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和规则的变迁导致社会失序,而社会失序下的权力失控是腐败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反腐倡廉建设应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道德秩序、市场秩序、法治秩序三个层面对社会秩序进行重建,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清正廉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治理是农村社会中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宗教信仰总是与社会规则、社会秩序有着紧密的联系,农村社会治理中宗教信仰有巨大的存在空间,它是维系社会秩序、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公共道德的重要力量。社会治理中引入宗教信仰的力量,不仅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使宗教信仰本身发生了变化。宗教信仰是通过特有的宗教伦理来发生作用的,这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运作具有一致性,构成了农村宗教信仰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经典社会学家通过阐述宗教的内涵与外延,揭示其与社会秩序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孔德和涂贝干致力于秩序和社会团结,韦伯则着眼于现代社会特征,探讨宗教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则是批判地发展了宗教的双重社会性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对社会具有其特定的功能。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需继续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维护社会秩序,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