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间,礼尚往来属于正常现象,来而无往非礼也。但在今天,有的人送礼变了味: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受礼的机会就越多,礼品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一直很关注,希望通过这项斗争加强党的建设。我所提的问题是:1.收受礼品与正常的亲友之间送礼的界限是什么?2.正常馈赠与行贿受贿的区别是什么?3.收受礼品与收受贿赂的区别又是什么?刘玉林同志:您所提的问题很好,也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现在,我们就您所提出的问题逐一作简单解答,供参考。1.首先区别收受礼品与正常的亲友之间送礼的界限。亲戚朋友之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送些礼物是正常的礼尚往来。因此,办案人员在处理接受礼品的错误时,一定要严格区别收受礼品与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见面要礼,临别要礼,办事要礼,行商要礼,感恩要礼,图报也要礼.无论是曹操赠关羽赤兔马,还是唐明皇送杨贵妃金步摇,礼品自古以来本是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佳话.但世事演进,有情化为有心,送礼这一曾经风度翩翩的亚文化,已演变成一场公关竞争,绑定了利益与身份,其广度与烈度逐日升级.  相似文献   

4.
“礼尚往来”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送礼,在许多情节中,早已褪去了脉脉含情的一面,而露出赤裸裸的所谓真金白银的价格分量,凸显了与“礼”之本源风马牛不相及的内涵。甚至,“送礼等同于送钱”潜移默化地成为部分人的价值观念,“礼品”在节日不仅成为某些官员的地位的装饰品,更变成他们权力寻租的金钱替代品。收“礼”上千上万元的有之,几万必百万的也时有耳闻。  相似文献   

5.
行贿受贿之间是一种私下交易,既然是交易,就有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之分。有了间接交易,一种活跃在腐败市场里新的职业——“贿托”便应运而生。诸如家属亲朋、秘书司机、情妇二奶、同学战友等都可在行贿受贿间充当“托儿”的角色,他们奔走于行贿受贿间,想方设法为行贿者牵线搭桥,促使一桩桩罪恶的交易得以完成,这便是“贿托”的本质所在。 其实,“托儿”一角古已有之。《水浒传》里开茶馆的王婆,受西门庆之托,搞定了潘金莲,可谓“色托儿”;武松受施恩之托醉打蒋门神,可谓“拳托儿”;更有那官府中的小衙役们,受人之托为落难好汉四处打点,可谓“狱托儿”、“讼托儿”。然而,现今出现在我们周围的“贿托”已今非昔比,他们表现得更为“专业”,身负的“托礼”越来越重,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使这一角色变得越来越神秘。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逐步深入,更多的行贿受贿间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借助“贿托”来完成,虽然“贿托”在腐败市场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但只要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处,不断加大对“贿托”的打击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贿托”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本组策划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报道,剖析“贿托”存在的危害性。当前,“贿托”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夫人托”、“情人托  相似文献   

6.
拒收礼品,是反腐倡廉必然之举。然而,中国是个 礼仪之邦。 拒礼门外“理”怎通?这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认真思索并在得出正确结论后需认真做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当面不打送礼人”怕不行。这里的“打”不是打人,而是打通思想,让其明乎送礼的不对,明乎共产党的官是  相似文献   

7.
近日,我到“全国模范检察院”——石家庄市长安区检察院搞调查研究,听到这样一件事:某单位一副经理,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审查,其家属托人,分别给四个办案人送了礼,以求“关照”。第二天上午,四人不约而同地将“礼品”交给院领导。后来,被告人依法被判处5年徒刑,送礼人不服,就控告干警收礼受贿。当她得知“礼品”早已上缴时,自知是讨了  相似文献   

8.
正收送礼金礼品违反哪些规定?违规收送礼金礼品行为,主要包括公款送礼、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礼金礼品。来来往往的收送礼品礼金行为,使正常的工作关系变为利益输送,败坏了党风政风,为法纪所不容,亟需整治。【案例1】海南省东方市板桥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孙家平利用职务之便,在审核入党对象考察材料、为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工作中,接受  相似文献   

9.
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近日,教育部出台《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划出教师行为的6条红线,并规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相似文献   

10.
许春华 《检察风云》2013,(20):10-13
中国是“礼义之邦”,讲究人睛往来、礼尚往来,这自然无可厚非,也属于人之常情。但不幸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人情和礼义也常常出现“基因变异”,导致人睛变味,礼义变质。当下,尤其要警惕的是人睛往来中“夹带”礼尚往来中“掩藏”着的腐败。通常,人情往来中的腐败,主要发生在传统佳节,因为这往往是国人传统中礼尚往来的高峰,一些人以过年过节人情所需这种传统习俗为借口送礼,  相似文献   

11.
某年的元月一日,徐耀中调到较为贫困的某县任县长。当了县长,登门造访者就多了起来,俗话说“贿随权集,赂随官生”,送礼者也多了起来。没官没权收礼难,有官有权拒礼同样难。有些礼实在拒不掉,徐县长也就收下,但他每收一份礼,都要在笔记本上记清礼品的数量名称,有时还当场开封验视,假冒礼品一律不收。消息传出,徐县长落了个“收礼县长”的“美名”。不到两个月,徐县长家的各种礼品就多得放不下了。于是在2月中旬,他用车将礼品拉到附近的一家门市部为他代卖,以后每隔一两个星期,他就派人送去一次,此举一出,“卖礼县长”的称…  相似文献   

12.
雷振刚 《检察风云》2006,(13):10-11
“贿托”一词出现在媒体上不过是近几年的事,而“商业贿托”是随着治理商业贿赂的力度不断加大才逐渐为人所知。要想使“商业贿托”没有用武之地,必须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去除“商业贿托”的生存空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部署下,一场打击商业贿赂的行动已经开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大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已被确定为重点治理的对象。由中央纪委牵头成立的“反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已积极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最新一期《反腐败导刊》,就介绍贿赂行为(介绍贿赂者人称“贿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与分析,非常精彩。不过,窃以为也不必把“贿托”的危害性估计得过于严重。我一向以为,在行贿与受贿这一对矛盾当中,受贿一方永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永远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如果没有受贿的可能,另一方就绝不会有行贿的意识;一方面,如果没有受贿者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就绝不会有行贿者的主观行动。在一个权力尚未完全退出市场的过渡型社会中,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小而言之,随便打一个电话、批一张条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他人谋个好差事、办…  相似文献   

14.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每逢喜庆或重大节日,人们相互之间礼尚往来,已成为沟通感情、培植友谊的一种传统方式。可如今,“送礼”却已渗入了一些污浊的成份。这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为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肆向上级领导公款送礼,使“送礼”这一古老民俗也充满了铜臭味。据苏北某县纪委资料显示:该县1997、1998两年,立案查处的涉及15名乡科级干部的经济案件中,有11人公款送礼或接受公款送礼,占立案人数的73.3%,礼金共达25.9万元。公款送礼名目多 近些年,公款送礼五花八门,令…  相似文献   

15.
第一、二者主观方面的内容不同。送礼是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祝贺、关心、体贴或对正当帮助的感谢,其动机是基于相互之间的情谊,送礼人不求回报,也没有非份目的。而行贿却是以较小的付出为手段,谋取较大的不正当利益为回报,具有权钱交易的故意。其中,行贿人对其行为的性质、目的、结果都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16.
收受贿赂是渎职罪之一。对犯索贿、受贿罪者应从重处罚已为人们所重视,但对于行贿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它的危害性又有多大,应当如何处理等问题,有些同志还认识不足,以致使某些应当受到惩罚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放纵了犯罪。这确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不少人至今还错误地认为,托人帮点忙,送些礼品示谢,是人情之常,不必大惊小怪,更谈不上有什么罪过。殊不知,在一定的条件下,送“礼”者和受“礼”者既非亲戚,又非知己,一方将“礼品”送给另  相似文献   

17.
练洪洋 《政府法制》2009,(20):42-42
重庆大渡口区副区长顾绯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多个规划设计公司和开发商的“好处费”200多万元。顾绯在受审时称“那只是礼尚往来,不是受贿”。为什么贪官总爱把收受贿赂说成“礼尚往来”?盖因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讲求礼尚往来。如果从传统意义上说,受贿的行为当然不能界定为“礼尚往来”。“往来”是平等的、互动的—像过年,  相似文献   

18.
赵紫阳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前个时期,乱发奖金、实物和补贴,乱涨物价牟取暴利,利用权力倒买倒卖紧缺物资,以及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有所滋长。这些新的不正之风,对改革有极大的危害。”不正之风,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都有,有的还是一些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首先刮起来的。它们都是打着“搞活”、“改革”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个人或小单位谋取私利,干的是搞乱经济和破坏改革的行为。因此,对这些不正之风,就必须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规定,以及国家的法律予以处理,坚决刹住。处理的方法除运用经济、行政  相似文献   

19.
礼物的颜色     
礼尚往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逢年过节、每遇喜事,朋友之间以礼相送,表示祝贺,这正体现了重感情讲情义,不愧为礼仪之邦。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人的送礼却渐渐地变了味,从送烟酒到送钞票,甚至送美女, 有的为此而丧失了前途,有的为此而失去了自由,更有甚者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谓送者居心叵测,收者贪时自毁。此风不刹,必将毒害社会,玷污人心。为此,我们在本期新开辟的“新聊斋”栏目里,请几位作者聊聊“送礼”这个话题,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引发大家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行贿受贿为世人所不耻,为法律所不容。可是纵观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发现行贿受贿行为仍然较为猖獗,甚至还不时传出某某地方、某某单位发现行贿笔记、行贿清单等爆炸性新闻。行贿受贿,特别是行贿现象,究竟为何屡禁不止?行贿人既然行了贿、办了事,为何还要记下笔记,留下清单?难道他们竟如此愚蠢,非要为反腐机关的调查提供便利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