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鼓动员》发表文章说:苏联平均每小时约有一千人迁入新居。在1982年改善了住房条件的苏联公民为990万人。今天苏联已约有80%的公民拥有单独的住宅。现代住房的条件如何呢?作者在克林市人民代表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德鲁日宁的陪同下走进了该市车站附近居住区的一幢房子,任意地参观了一套住房。住房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在苏维埃政权年代,在我国建造了总面积为3,947.3百万平方米的住房,其中国家和合作制企业及团体和住房合作社建造的有2,400.6百万平方米,居民自建公助建造的有1,463.1百万平方米,集体农庄建造的有83.6百万平方米。1985年1月1日的国家住房总面积为3,974百万平方米,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402百万平方米,或11%。1985年初,一个城市居民的住房平均面积增至13.9平方米,1980年为13.1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制。苏维埃国家把巩固和加强革命法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立政权不久,随即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等,从1922年至1924年的三年中(新经济政策后不久)相继颁布了不少法律、法令、条例等,如《苏联宪法》、《苏俄民法典》、《苏俄刑法典》、《苏俄民事诉讼法典》、《苏俄刑事诉讼法典》、《苏俄劳动法典、《苏联律师条约》等重要法律。列宁非常重视制定法律的工作,在进行大量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4.
苏联《国家与法》丛书1982年第3期发表利托夫金的《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主要解释苏联住房法要则对苏联公民住房权的种种规定。下面是该文的摘要,供参考。苏联宪法第44条第一次宣布了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为了执行宪法第44条,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81年6月通过了“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住房法要则”。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5.
1983年第五期《鼓动员》杂志登载了苏共中央建设局第一副局长伊萨耶夫的文章。题为《现代农村面貌》,介绍了苏联的农村建设。主要是农村的住房建设。当前苏联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标准是有宅旁园地的漂亮小屋。屋内有方便的生活设施,周围是马路,人行道。还配备有文化馆、学校、运动场所、商业网点和生活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前苏联城市住房总面积仅1.8亿平方米,而且设备简陋。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苏联便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截至卫国战争前夕(包括1941年上半年),共建成了4.09亿平方米的住房。苏联大规模的住房建设是在战后,特别是1956年后开始的。1956~1984年期间,交付使用的住房总面积达29.957亿平方米,  相似文献   

7.
苏联于1977年通过了新宪法。宪法一通过,苏联最高苏维埃便委托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政府拟订了许多新的法令草案,其中包括选举法、最高苏维埃议事规程、部长会议法、人民监督法、国家仲裁法,选举法,最高法院法,以及关于签订、履行和声明废止国际条约的法令等等。  相似文献   

8.
在七十年代,苏联建造的住房面积为十亿另七千五百万平方米,超过了六十年代全苏城市住房的总面积。每个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1971年至1980年间增加了两平方米,1980年达到了人均十三平方米。城市住房总面积比十月革命前增加了十一倍多。在这十年中,分给居民的住宅就有2,150多万套。目前,用于住房建设的固定基金为3,390亿卢布,占国家固定基金总额的将近五分之一。在1976—1980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住房建设的投资为872亿卢布,比五年计  相似文献   

9.
苏联青年的住房问题与青年住房综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社会学家们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对大多数劳动人民来说,改善住房条件是在一系列物质生活要求中最迫切的要求之一……住房需求具有关键性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许多方面的关系。”专家们作过统计:苏联有25%的工人、职员认为,“改善住房条件是比提高工资更重要的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因素。”青年,特别是年轻的家庭对住房需求更为急切。六七十年代以来,苏联的住房建设发展较快,现在已达到人均十四平方米。那么为什么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住房依然求之  相似文献   

10.
张丹 《俄罗斯研究》2012,(3):126-143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维埃政府颁布了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迅速改善劳动群众的居住条件,一举解决住房危机。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国家无法独自挑起解决住房危机的重担,以及住房管理的责权关系不明确等原因,集中化住房管理体制既无法有效管理住房,也不能整治战争对住房事业造成的创伤和解决住房危机。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继续解决住房短缺问题,苏维埃政府调整了住房管理政策,住房管理体制由国家集中管理向国家、集体和个人分散管理转型。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奉行政治和安全利益高于经济利益的政策,使苏联东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周围邻国关系,除个别国家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苏联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一直是微不足道的。1986年,苏联与该地区的贸易仅占苏联整个贸易的6%,而且其中有  相似文献   

12.
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基石。作为基础科学源泉的基础研究,愈益受到各发达国家的重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苏联政治界、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哲学界频频发出的加强基础研究的呼声和信息表明,苏联对基础研究重大意义的认识,正孕育着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科技进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早就论证了科技进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恩全集,1980年中文版,46卷下册,第217页)。现在,苏联已把加速科技进步看作是实现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苏共  相似文献   

14.
管理机关职能和权力的结构考虑得无论怎么样周密,它的规章制度制订得无论怎么样精细,但这还不是管理机关工作效率的保证。机关的任何层次工作的成就,工作的作风主要是靠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所以说,最后决定一切的是人,是机关里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因此,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有很大意义,也非常重要。列宁在联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时说;“在夺取政权之后……工人阶级必须增加本阶级出身的管理人员。开办学校,由国家大力培养工作干部”。列宁还曾多次重复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5.
苏联1986年第1期《接班人》杂志刊登了一份题为“你的自画像”调查表,编者建议15至30岁青年踊跃回答表中问题,以便社会学家对当代青年的困难、兴趣及追求作出分析。半年不到4千名读者份份交出答卷,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博士维克多·彼列维京采夫从职业选择问题着手对即将中学毕业的青年作了综合分析。文章刊手该杂志86年第15期上。(小标题系编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6.
苏联1960年9月,苏联在金边建立了一座东南亚最大的現代化的綜合医院贈給柬埔寨,这醫院有床位500张。建筑费为4亿9千万柬元(合1,400万美元),在这笔款中,1亿柬元是以棉布为主的商品类(1958年以后三个年,每年的供应額为3,500  相似文献   

17.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象人们认为的苏对东欧一直实行“控制政策”,相反它显得相当复杂,不仅每一个时期不同,而且苏对东欧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政策也各不相同。纵观战后苏对东欧政策的发展、变化,如抽象地加以归纳的话,那么可以说基本上是控制与放松两种政策交替发展。1.控制政策美国学者布朗也把这种政策称为“团结一致”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虽然由于局部条件不同而有某种程度的差别,却存在着对内对外政策的总的一致性以及苏联和东欧各自执行  相似文献   

18.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性正在迅速提高。苏联作为有70%的国土位于亚洲的太平洋沿岸军事和经济超级大国,它所执行的亚太政策对这一地区的和平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一自戈尔巴乔夫1985年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以来,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对外政策已发生很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承认亚太地区的现状,遍访亚太国家,主动改善与原来关系冷淡或存在重大分歧的  相似文献   

19.
1956年的波兰和匈牙利事件,1968年的捷克事件,以及1980~81年的波兰动乱尽管有不同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因素,但有着类似的诱发因素。每次事件中,广大群众对政治和经济情况不满,尤其是压制个人自由、生活方式的苏联化、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的效能低、以及上层领导中的派别斗争,从而导致动乱的发生。苏干预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都还非常薄弱,在后者的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极小,不足以影响其经济体系的归属。正如苏联学者什米廖夫所说,“如果以纯粹计量的标准而论,也就是说从世界上这些或那些国家和地区占本国外贸额的比重来看,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都属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状况当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长时期内的经济战略失误、传统体制的束缚和实际生产社会化停滞不前所造成的。不过尽管如此,研究和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具体经验,对我国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