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英 《传承》2013,(9):108-109
从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来看,广西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广西低碳政府采购具有一定基础,但也面临着具体扶持障碍。因此,广西政府采购应从系统角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完善低碳产业结构和产品市场、制定具体细则落实政策着手扶持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雷朝阳  资树荣 《前沿》2011,(23):158-161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目的,低碳生产技术比较稳定,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突破,而消费领域蕴含着巨大的节能减排的潜力,这表明基于消费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理想的现实选择。通过低碳消费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公众和国际协调与合作的五位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应对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主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需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低碳经济。目前,我们要在能源领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贸易结构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生态型城市发展的"引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的主题,生态型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引擎"开拓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低碳农业是生态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工业是主线,现代服务业是生态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面。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顺敖 《前沿》2010,(16):67-70
新能源、低排放、可持续发展为显著特征的"低碳经济"开始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力量,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成为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大国,能源和环境问题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杨晓  谭忠真  罗文正 《前沿》2012,(5):93-96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清洁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前景出发,对我国有关低碳经济方面的立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能源危机的到来,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本文探讨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金融问题,并从商业银行融资、建立碳交易市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益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税收政策作为公共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优势,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税收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建立和完善低碳税收政策,特别是建立以环境税为核心的绿色税收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媛  彭攀 《理论月刊》2010,(4):39-42
"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新变革,是人类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以生态哲学的视角,审慎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指出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低碳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周彧 《求索》2010,(4):42-44
低碳经济是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在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上,我国经济发展低碳化处在一个缺少资金的瓶颈状态,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文章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经验与教训,探讨了我国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梁日忠 《中国发展》2011,11(5):21-2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反映区域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了"支持-投入-响应-产出"模式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发展情况,分析评价了其低碳综合发展水平、碳排放脱钩弹性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阶段,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经济 促进武汉跨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建筑是大量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集中应用与展示。低碳建筑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优劣直接反映着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高低。武汉市应该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以低碳建筑引导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壮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武汉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开拓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经济伦理视阈下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汉魂 《中国发展》2010,10(3):24-28
该文从《资本论》的人道观、自由观、正义论角度出发,对中国建立低碳经济制度进行分析,认为《资本论》对高碳经济的正义审视仍未过时,对建设中国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也不乏现实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4.
低碳技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存在一些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我国跻身世界低碳技术前列,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首先阐明了低碳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低碳技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光婷  甘卫星  杨绍安 《前沿》2011,(11):132-135
以碳排放量过大而导致气候变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成了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明确低碳城市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和行动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二者目标一致且实现路径相近,这决定了圈内优先发展低碳经济既必要又可行。低碳发展既可以克服环境危机又可以克服经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低碳科技保障,更依赖低碳经济法的保驾护航。低碳经济法在市场障碍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和税收金融支持诸方面引导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梅 《前沿》2011,(22):87-89
低碳概念源于西方。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等不同,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有本质的区别。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要实现的发展目标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实现中国的低碳发展必须创新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韩越 《人民论坛》2011,(10):124-125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完善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针对沈阳市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实践,应加快制定中长期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推进重点领域低碳经济发展,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要指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应努力提高碳汇能力,建立碳减排交易区域中心市场。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完善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针对沈阳市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实践,应加快制定中长期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推进重点领域低碳经济发展,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要指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应努力提高碳汇能力,建立碳减排交易区域中心市场。  相似文献   

20.
徐国正  田珺鹤 《求索》2012,(2):83-84,59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紧张问题,低碳概念应运而生。建设低碳型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制定、实施低碳式发展思路。本文从"提出问题:低碳型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出发,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我国低碳型城市建设的内动力因素,设计了低碳型城市建设的内动力方案,以期对我国低碳型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