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珩 《传承》2011,(5):34-34
最近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预言,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后"硬着陆"。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中国学者们基于民族主义情怀的口诛笔伐。在中国经济总量坐二望一、西方经济全面"沦陷"、全球力捧中国模式、中国已有些飘飘然的时候,鲁比尼说这番话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2.
中国坚定地走开放经济的道路,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紧抓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吸收FDI和发展加工贸易。这种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放松了市场对我国发展的硬约束,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我们把由此获得的增长和好处,称之为中国所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所获得的第一波的全球化红利已不可持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中国与世界的再平衡过程中,经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后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东亚经济的成功称作“东亚奇迹”。究其原因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序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投资率等。但从 1997年下半年起 ,这儿却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这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东亚地区过去二三十年所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有效 ,必须对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在国外,这个词语已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我们要让世界理解中国,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因此,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用“中国模式”与别国对话,同时始终要把“中国模式”的阐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5.
《湖北宣传》2009,(3):29-30
关于对“中国模式”特别关注的原因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沦”.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而中国自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西方大的经济体中,美国、英国等大国仍然在与衰退作斗争,而德国经济则被西方媒体称为“一枝独秀”,“德国模式”重新得宠。若非德国经济这根“定海神针”,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已经把欧洲带入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8.
郭万超 《人民论坛》2012,(27):72-73
确立中国道路的话语权,需破除唯西方发达国家模式是从、唯西方经济学标准教科书是从、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从的三大思维定势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求解中国发展之谜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命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概念也应运而生。中国应对国际  相似文献   

9.
东亚新学说理论认为,曾经创造了“东亚奇迹”的东亚模式是有特点的创新体系,但任何时期都不存在不随时代变化而因应变革的发展模式。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际经济环境变迁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东亚发展模式调整滞后的结果。以此理论视角重新审视6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东亚模式创新体系基本要素的“出口导向”、“政府作用”等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在时空背景发生巨大变化时,台湾当局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革,甚至反向作为,才使得台湾经济发生了由“奇迹”到“困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想不妨先和读者诸君探讨几个问题:很多人都关心中国以后的走向,社会怎么走?经济怎么办?在经济模式方面,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出口,特别是靠政府投资带动。这种模式包括发改委都在呼吁改变。但是讲了十几年,依赖度不降反升。为什么中国经济很难向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而只能继续依赖投资、出口?  相似文献   

11.
西方渲染“中国模式”之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史以来,就从未有过放之四海皆准的一个普世发展模式。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是预制的或定做的,也不能照搬照抄。凡是成功的例子,都是这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结合国际环境并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早在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开始探讨。进入20世纪后,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番出现高潮,形成了具有很高知名度和极大影响力的"市场社会主义"流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理论研究又掀起高潮,取得较大突破,使这一跨世纪性难题有了新的理论进步。  相似文献   

13.
智名 《乡音》2012,(9):39-40
胡鞍钢教授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著述颇丰的知名学者。2011年底,刚刚拜读了他与两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一书。今年1月,他另一部关于中国发展前景和发展战略的力作《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如同对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气势磅礴、黄钟大吕般地解读一样,在...  相似文献   

14.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蓬 《前进》2005,(12):44-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干部和群众存在着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的现象:如在认识上有的把二者等同起来,只看到二者的同一性,忽视其差异性;有的把二者对立起来,只看到二者的差异性,忽视其同一性。在实践中有人是先“小康”后“和谐”,而有人是重“和谐”轻“小康”,凡此种种。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澄清理论是非,纠正实践偏差,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此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那么,“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二者之…  相似文献   

15.
危机提供了"机会之窗"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来说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越是困难时候,越需要积极改革创新。作为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6.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7.
谢登科  周英峰  刘铮 《政策》2010,(1):41-4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中同经济以一条引人注目的快速反转“V”形曲线,走完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来,尤其是2012年,中国社会涌动着几股思潮,值得关注。这些思潮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但如何看待它们,社会则出现了分歧。本文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增强,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先后陷入危机,虽然目前危机的程度有所减缓,但要完全摆脱危机的影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尽管中国经济在2012年也出现了很大困难,然而中西力量对比的这种趋势看来难以逆  相似文献   

19.
“保8”没悬念。“破9”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这能说明我们的经济问题解决了吗?不能。相反。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思维被西方经济学格式化了。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本质上服务于对既有市场经济体系的保养和维修,无涉如何创建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想靠照搬这样的理论来发展自己的市场经济并实现经济赶超,是很难成功的。将市场经济的制度本质限定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是欧美历史留在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地域文化烙印,这是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阶段性现象。当代市场经济超越欧美文化圈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蓬勃扩展,使市场经济成了一种全球性的多文化现象。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成功发展,则证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间没有必然关联,这对西方既有的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构成了挑战。中国的发展经验将能为丰富和深化当代市场经济理论做出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