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而上学"的字面含义其实也就是对自然之物的根据进行揭示,因此,我们试图从物的角度来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进行重新描述。这使得康德的形而上学呈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康德的形而上学对物的三个"面相"进行了揭示,即作为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物、作为善恶客体的物和作为合目的性的物。康德试图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而使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但却在客观上导致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这加速了体系化的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衰落。  相似文献   

2.
先验统觉原理,即我思作为先验思维规律去综合统一感性内容的原理,是自我意识的最高原理,是知识论的最高原理。正是通过先验统觉原理的主客观演绎,康德完成了他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又明确提出,先验统觉就其自身来说,又是一先验分析命题。现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康德在批判了休谟的怀疑论,论证了先验统觉综合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之后,还保留这一命题呢? 先验统觉的综合与分析两命题到底各自的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费希特哲学的起点正是我=我这个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分析命题呢?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对智慧的两个方面的不同理解向度导致形而上学对“真实”与“完满”的不同的理论构筑,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体系和笛卡尔的知识学体系是完满的,但是对有限存在的人来说是不真实的;康德对知识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进行区分,未能构造完满的体系,但相对人的本性来说却是真实的.对“真实”与“完满”的建构与人的本性紧密相联,人的经验性与超越性的二重性本质呼唤着相对完满的真实的形而上学的出现,“境界”的形而上学响应着此召唤,进入人们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4.
康德出于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目的,完备地考察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公正地说,康德的理论虽然包罗万象,但并不严谨,在很多问题上康德其实所持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态度。他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但在这些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却是康德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有限性:早期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理论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特别是在近代哲学建构中 ,形而上学由于遗忘了“存在”而成为关于在者的学问。“存在”的遗忘使形而上学丧失了自己的根基。因此 ,要重构形而上学 ,就要在重新考察康德哲学的基础上 ,从深层透视“此在”与“存在”的内在关联 ,从“此在”的有限性基础上来理解形而上学的基础。有限性成为当代形而上学的本质规定。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 ,是理解后现代的一个理论入口。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卓越贡献,这次革命是对旧形而上学的清算和调解。后来人们习惯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去概括《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以表明"哥白尼革命"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而康德从未使用过"哥白尼革命"这一术语,事实上他只是在再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提到过哥白尼,在这里他想表明的则是哥白尼的最初观点。本文将结合"哥白尼革命"的提出背景,重点探析"哥白尼方法"与整个康德哲学的关系,并浅析这一场"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思——写在“意义哲学”的终结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思——写在“意义哲学”的终结处郭凤海【内容提要】诚如哥尼斯堡的康德老人那时钟般的生活背后潜伏着近代哲学的“哥白尼式转向”,20世纪令人炫目的各种西方哲学背后也潜藏着人类智慧(“思”、哲学)的真实运动。这个真实运动可以从一定意义上概括为:1.欧洲...  相似文献   

8.
金磊 《瞭望》2016,(29):58-58
“自白”是一科,极其宝贵的“反过来的思”。《建筑师的自白》力求表达中旧优秀建筑师群体的建筑之思,并告诉人们,中国有一批卓越的有理性有创意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9.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拿去献给官居正卿的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请行家鉴定过,这是一块十分好的玉,堪称为宝,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如果你把玉送给我,我们就都失去了宝。不如我们都保存自己的宝。” “我以不贪为宝”,这话耐人寻味,认真想一想,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不无益处。“我以不贪为宝”,是一面旗帜、一堵墙,使送礼者望而却步。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同样需要这样一种原则立场。可是,有的“掌权”者在各种送上门的“礼”面前,总是遮遮掩掩,模棱两可,半…  相似文献   

11.
我是内蒙古大雁矿务局机修厂厂长。本人一不是“党员”,二不是“分子”,当初自然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感兴趣,总认为,“当厂长把效益整上去就万事大吉,至于思想不思想是小事一桩。”结果吃了不少亏。最令我难堪的是:厂里一名工人酒后伤人,法院和上级竟把我“折腾”得坐卧不安。吃过苦头,逼着我从“一手硬”向“两手硬”转变。 由于我的理论水平差,功底浅,对怎样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摸不着门。一次下夜班,我坐的车在一台大车后面,借着灯光看见那车上流着液体,追尾超车中,看到机器盖上冒气,方知水箱出了毛病。 “追尾”使我得到一点启示。作为一名厂长我工作很忙,想腾出更多时间和工人“谈”、“唠”不大可能,为了充分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我引讲了“追尾”  相似文献   

12.
本从海德格尔关于“思”与“无蔽”的论述中,引发出对思的追问与分析,并力图从思的追问来展示思与存在的关系以及思的澄明和敞开之境的可能性,特别是展示思之结构、思之功能的敞开之境的可能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思的理解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即把思之结构与功能割裂开来认识。实际上,思之结构总是隐蔽在忍之功能之后,而要达到“沉思之思”,就必须对思之结构即思的在场性加以没明。  相似文献   

13.
兰州军区某通信总站党委“一班人”,叫响“向我看齐”的口号,把讲政治、讲正气、讲奉献付诸行动,始终用人格娃力凝聚兵心,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全站上下奋勇前行。近年来,部队圆满完成军事演习、卫星发射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务200余次,连续10年名列军事训练“全军首批达标先进团队”。总站党委9名常委中,40岁以上的有6人,事业心却一个比一个执著。说起力量之源,刘政委说:“经常性的学习,是增强党委成员抓好自身建设和部队建设自觉性的主要途径。”学习一次,要澄清一个模糊认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三知”向思、知足。知责)教育使一…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专电 美籍华人杨小燕女士不仅是以高超的牌艺饮誉世界的“桥牌皇后”,还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企业家。我很想听听她作为一名女企业家在美国经营一个公司有何感想,不久前对她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在武汉市的江汉大学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热火朝天,学生中出现了儿“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 江汉大学党委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程,真抓实干,常抓不懈。他们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学校将邓小平理论课列为校级重点课程,构建适合大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体系,做到课程门类到位,课时到位;科研部门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课题,实行倾斜政策;计财部门加大…  相似文献   

16.
杨金龙 《民主》2009,(1):56-56
我很喜欢看书,因此没有太多时间去看电视,但是,最近有人向我推荐一部反映“80后”的电视剧《奋斗》,说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80后”的思维方式,于是好奇,我看完了这部电视剧,确实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7.
黄黎 《党政论坛》2009,(6):14-14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老命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明确和实行的分配原则。然而,在“文革”期间,这一原则却被“四人帮”污蔑为“资产阶级法权”。“文革”结束后,我们党和经济学界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正名,推动了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8.
蕴涵 《学理论》2008,(17):87-87
读书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激励着我,充实自己的人生;读书使我心地思善、为善,  相似文献   

19.
王昊宁 《学理论》2009,(27):104-105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的领域,而被海德格尔看作人的存在本质的“操劳”则由于关注效用而必定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视角,从而遮蔽了正应作为形而上学对象的可能性。所以海德格尔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胡塞尔所说的“悬搁”恰恰具有消除关注效用、消除相对主义态度的作用。所以通过悬搁可以把形而上学所应研究的可能性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搁是进行形而上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海德格尔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基础才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打碎旧国家机器”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重要命题。追本溯源,“打碎旧国家机器”思想是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背景下提出的,在巴黎公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传承下去。正本清源,“打碎旧国家机器”思想在其提出之初的核心要义是取消旧的国家机器,实行直接民主。作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打碎旧国家机器”与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主张上有着本质区别。立足现实,应辩证看待该思想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该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空想色彩,不应在现实中机械照搬;另一方面该思想对于中国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应予以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