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来,台湾校园“霸凌”案例惊动台湾教育体系,甚至整个台湾社会,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到台湾当局都纷纷宣示将“反霸凌”作为校园的重点工作。台湾校园发生了怎样的“霸凌”事件?为什么台湾校园的“霸凌”现象如此严重?如何才能预防这些严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学校园中法制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建构校园法治文化具有应然的价值诉求;建设彰显现代法治理念的制度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创建法治文化活动品牌是当前校园法治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防治校园霸凌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文本,是我国在治理校园霸凌道路上迈出的跨越式步伐。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对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过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进行梳理,分析政策之窗的开启以及三流交汇,以此解释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出台的政策过程。同时就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经验进行讨论和总结,指出在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抓住焦点事件引起舆论热潮、吸引核心决策者关注、渐进决策、有效的制度性利益反映渠道都加速推动了校园霸凌问题走进政府视线以使其纳入政策议程,最终促成了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4.
谢东伟  高福洪 《公安研究》2012,(9):73-76,81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公安法治文化的兴盛繁荣,实现公安机关文化层面与工作层面法治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美学为视角,从审美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入手,对公安法治文化美感生成及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对公安法治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以深入剖析当前公安法治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阐述公安法治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文化层面法治与工作层面法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公安法治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应该是:强化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以颂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好公安法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霸凌和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法律后果,加强未成年人身心安全和校园安全保护迫在眉睫。尽管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重拳频击,陆续出台政策性文件对此进行规范与治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且面临着运动式推进的尴尬局面。选取美国反校园霸凌立法评估机制这一较少被关注的方向,从法律经济学与实效法治观的视角探究我国反校园霸凌立法规划阶段应当关注的法理功能、规范设计、制度保障、实施成效等,利于避免立法陷入教条主义认知误区和实用主义异化陷阱,实现规范、实证与实效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往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路径是"三位一体",注重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动能发挥,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参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也应该纳入到法治教育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路径。个人层面应注重内化教育及认同性教育;国家层面应该注重法治教育的适应性、本土性、实践性、衔接性、时代性;学校层面既要注重课程、师资、制度等方面,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家庭层面应提升家庭成员的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层面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升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9月29日上午,厦门市翔安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区校园安全工作情况。针对部分学校消防设施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拥挤、公交车不足等问题,代表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规范化建设,强化校园安全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水平;重视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消除学校消防安全隐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4,(8):57-57
白利寅在《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撰文认为,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和规范国家职能履行这两个层面为民生建设提供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合理分配民生资源;落实民生权利救济,依靠法治途径化解社会矛盾;以法治思维创新建设方式;强化权力监督,保障民生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9.
法治副校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公安机关参与校园安全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公安机关的职能优势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决定了公安民警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实践中,公安民警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存在着制度保障不完善、职责定位模糊不清、运行机制尚未健全等阻碍性因素。有必要通过重视履职考评,强化制度保障;明确职责定位,细化校园警务内容;创新工作形式,实现有效融合等路径,提升校园安全治理能力,走出当前校园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学校类型印记明显、校园融入类型多样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融入大学校园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跨越复杂的文化传统,他们在物质、行为、精神等不同层面均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在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的应对策略时,要从分类引领、分段干预和分工协助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乌格 《中国减灾》2010,(7):28-28
一时间,“保证校园安全”的雷声大,雨点也不小。频发的校园血案,令国家机器迅速动员起来,校园安全由社会问题甚至上升至政治层面。 但近来校园挺平静,加之假期临近,学生离校,学校安全似乎渐渐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2.
武静 《前沿》2013,(17):116-117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视域下针对大学生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本文以学生、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为抓手,探讨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路径选择,以自律为基础,提升自我道德人格;以学校为平台,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以社会环境净化为引领,加强网络监管机制。从而使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工具,树立科学网络观,成为驾驭网络世界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的法治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在我国法律层面已经得到确立,但在实践层面仍存在协同程度低、过程监管欠缺、信息共享不足、披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应以确立主体多元、信息共享、分工协作、手段多样、责任严格理念为导向,以分配和落实食品监管职责为关键,以健全食品安全法治为保障。具体而言,应进一步增强社会共治观念,重视制度正向激励机制效用;强化社会共治主体相互协同,加强政府体系能力建设,畅通公众参与监督渠道,创新智慧监管技术手段;重视监管绩效评价,严格落实监管法律责任,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高硕 《人民论坛》2012,(35):156-157
文章从探讨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协调与平衡等基本功能入手,分析了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校园文化传承不畅、底蕴缺失问题,提出了应从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层面建设、深化校园制度文化层面改革、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面水平这三个方面来实现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李春梅  汪微微 《前沿》2014,(11):77-78
新快报事件是继我国政府加大网络管控后的一次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互联网管理,反思此事,它折射了媒体网络话语权运用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资本侵蚀问题以及法治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法律层面、主流意识形态层面、政府网络公信力层面三个维度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天之骄子赶大潮──当代大学生“打工热”透视赵金庆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改革的晴雨表,如果这样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透过大学校园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骚动。“打工”一词,最近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时髦的词语。成千上万的学子们,从校园流向企业、商店、个体户的摊点,汇入蔚为状观的“打工大军”。1992年7月,北京崇文区开办“三替公司”,专聘大学生,消息传出,上万人应聘,录取了5000人。王府井麦当劳招收小时工,20000人报名,其中三分之一是在校大学生。“打工”,就象是投进平静的校园里的一枚石子,立刻激起千重波澜。赞扬者为之叫好,拍手称快;反对者惊呼学风日下,文心不古;旁观者袖拢双手,静观“打工热”能热到什么温度。笔者作为大学生族的一员,试图绕到“打工热”背后,揭开当代天之骄子的心扉,对这一社会现象做一次透视,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一)1.经济大潮冲决校园的堤围在当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世外桃园,经济大潮必然冲击大学这一坚固的堤围。一时,大学生中涌现出了“打工族”,他们在大潮中,搏风击浪,俨然成了令人羡慕的弄潮儿。这次经济浪潮来势汹猛,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冲击是空前的,怎样才能确立自我、实现自我呢?金钱,这个人们过去羞于启齿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正确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并运用其思考、设计、构建全球和地区层面的互联网治理方案,对解决网络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共同治理问题,以及反对网络空间日益盛行的技术霸凌主义、文化霸凌主义和个别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的做法等,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定华 《湖湘论坛》2008,21(5):114-1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高校是社会有机体重要成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有着必然的互动关系,和谐大学校园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内生变量,和谐校园是塑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的原因,在社会治理层面,存在着社会矛盾复杂、邻里纠纷激化、精神障碍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家庭层面,存在着婚姻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在教育层面,存在着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不完善等问题。构建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防控机制,可以探索将精神障碍者犯罪防控问题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婚姻及亲子专项法律宣传与心理辅导,从学校与社会视角展开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搭建司法数据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及其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内含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维度。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是这三个层面的协同共进、系统整合,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将贻误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