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新说法     
每一批富翁都是这样造就的:当别人不明白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李嘉诚谈富翁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大多数人不幸福,并非他们无法得到幸福,而是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比别人幸福。——社会扭曲时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习远平 《求贤》2013,(10):54-59
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天覆地的百年。  相似文献   

3.
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得什么样子,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谈生命     
冰心 《学习导报》2012,(21):62-62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  相似文献   

5.
张久祥传奇     
张久祥是一个身份特 殊的人,从二十几岁当上省水利局 长开始,他的光荣在“文革” 中达 到了顶峰。但是,随着“文革”的 结束,他的光荣也淡去了。难能可 贵的是,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在 什么情况下,他都始终保持着一种 旺盛的上进心,并在认准了目标之 后,就坚定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6.
"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我都把群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15年来,他先后经历了技术员、副连长兼工会主席、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等岗位的历练,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他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先后被二师三十团党委授予"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共产  相似文献   

7.
在达赖问题上,我们感到西方国家一些人的认识是不清楚的.达赖从一九五九年进行武装叛乱和出逃以来,就一直在玩弄欺骗手段.对于这样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谈生命     
冰心 《新湘评论》2012,(21):62-62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  相似文献   

9.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2岁时,在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书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年少思远,这话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问,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终极价值是什么?先生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这个小小读书郎,思考了一会,才作出他自认为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3,(3):56-56
马德在2013年第一期(下)的《杂文选刊》上撰文说,有一个穷人,后来有了钱。有了钱之后,他就养狗,先是狼狗,后是藏獒。什么厉害,他就养什么,他要让它们看家护院,看守住他的钱财。后来有钱人当了官,他不养狗了,养人。  相似文献   

11.
徐恒足 《前线》2009,(9):59-5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赢得世人无尽的赞誉.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天才”。不过.在他的一生中,并非什么都完关无缺,也不是在什么时候、什么问题上都完全正确.他也曾犯下许多错误.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成就。本文主人公马英庆,1965年出生,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参加工作17年,他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却让人觉得,马英庆是这个岗位的最佳人选。这就够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能力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社会对你的需要上面。  相似文献   

13.
显绩与潜绩     
在现有的条件下,一般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察评价一个干部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衡量一个干部的基本标准,就是要看他到底为人民群众做了些什么事情。老百姓看一个干部的好坏就是看他为自己做了什么。一个称职的好干部,他肯定是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一1958年8月的一天晚上,稼先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的工作有调动。我问他调到什么地方去,他说不能说。我又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他又说不知道。接着我问他,那我能给你写信吗,他回答不能。此后,稼先经常是一个电话打来,说他马上要出差。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问。我知道问也问不出来。每一次离开都是突然的,每一次回来也是突然的。回来一般是白天,突然就回来了,回来后吃一点东西就去休息;一般都是到了晚上9点,小车  相似文献   

15.
邓楠 《新湘评论》2014,(20):48-50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他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纪念他,认识他?这是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华雯文 《新长征》2014,(8):42-44
走进长春市经开区北海路社区提起林书记,人们会指给你一个年轻小伙子,别看他今年只有34岁,但在社区已经扎扎实实地工作了6年多时间。是什么让这位年轻人一心扎根到社区繁琐的工作中,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一直埋头苦干,又是什么样的品质让他能够从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成长为党务干部呢?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个年轻人。  相似文献   

17.
蜀汉 《廉政瞭望》2006,(10):36-37
他出身寒门,但勤学不辍、奋斗不息,在国内外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屡屡获奖;他工作业绩突出,曾当选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30岁出头就被委以重任;然而,他最终沦为了阶下囚,是什么葬送了他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穷人,后来有了钱。有了钱之后,他就养狗,先是狼狗,后是藏獒。什么厉害,他就养什么,他要让它们看家护院,看守住他的钱财。后来有钱人当了官。他不养狗了,养人。拍马溜须的、凶神恶煞的、厚黑的、毒辣的,他都养。后来,他信不过人,开始信神。早晚一炷香,虔诚地敬拜。即使自己出了远门,最关心的,不是家里的人好不好,而是香烧没烧。这个人最后还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挂了。也就是说,神也没保住他。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55岁的吕永海,依然记得他4岁时那年一个晚上,父亲和几个战友去地里浇水,临出门时,他看见父亲手中除着铁锨外,还在腰间系了根长木棍。当时他不知道这根棍子是做什么用的,到他快10岁的时候,父亲才告诉他:木棍横捆在腰上,可以防止掉进洞穴里,是救命棍。1991年,66岁的父亲在临终前对他说,"孩子,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留给你,这根拦腰棍你  相似文献   

20.
正"这个会议不拘形式、自由发言,报告也不拘任何形式,也不要呼口号,也不要鼓掌,或什么三鞠躬,有什么讲什么,主张什么讲什么,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老老实实。我们开一个老实会议,以老实的态度作风来开这个会。"这是邓小平1951年5月29日的一个批示。当时他是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司法工作会议计划出会刊,准备登载他在会议上的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