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纠纷案件和一般民事案件在诉讼程序上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因此,两者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证据规范都是该法第六章所规定的条款。这说明经济纠纷案件和一般民事案件在性质上有共性,因而在运用证据规范方面也有共性。认识这种共性,有利于经济审判工作在运用证据方面借鉴民事审判工作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但是,经济纠纷案件的诉讼证据同一般民事诉讼证据相比,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其独具的特性。认识经济纠纷案件证据的特性,对于经济审判工作者收集、审查、分析、判断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都是很有裨益的。本文拟就经济纠纷案件证据的特点及其在运用上应具有的独创性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民事审判的规范化就是依照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规律,一定的内容、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审理解决各种民事案件。开庭审理是民事审判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种案件都是在庭审中通过调查、质证、辩论来弄清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然后确定解决方式和内容的。因此,庭审不仅仅是审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也是审判工作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点。张家口市桥西区法院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  相似文献   

3.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但是,案件影响有大小之别,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所担负的审判工作任务和审判力量的配置也不同。为了保证案件审判质量和各级法院更好地完成审判工作任务,(民事诉讼法)设立级别管辖一节,明确划分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各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级别管辖的规定,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分别规定了本省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界限。其中对有诉争标的案件,以一定的诉争金额为划分管辖的依据,让(民事诉讼法)关…  相似文献   

4.
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几个问题符建敏,吴鹏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而且对人民法院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对案件作出正...  相似文献   

5.
人民法院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从现行立法看,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它与民事案件的调解,具有共向的基本属性。但是经济审判作为一个新开辟不久的审判领域,与传统的民事审判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与民事案件的调解,存在着某些显著的区别。经济纠纷案件调解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经济诉讼主体繁杂多样。一是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作了明确规定,而在审判实践中,却仍有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实际上已严重地超过审限。超审限的情况和原因大体为以下几种: 1.案情复杂。有些案件情节确实复杂,承办人员难以在审限内查清事实,作出结论,或者当事人久传不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司法原则。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和司法理念的更新,“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究竟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客观事实与裁判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这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一项宝贵经验,也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对于正确处理民事案件特别是正确处理经济案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民事审判方法博大精深,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审判思路,即办案的基本套路和思维方法。本文尝试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智力成果和实务经验,以请求权基础为给付之诉案件审理〔1〕的出发点,以法律规范构成要件为审判基本元素,把抽象的审判思路分解成可兹操作的具体裁判方法,对如何确定案由、争点、事实、法律和结论提供可资借鉴的规范路径,以期对规制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  相似文献   

11.
案由,是案件的内容提要,也是案件性质的集中体现。不同性质的案件,法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原则。因此,定准案由是正确处理案件的主要环节。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通常是根据原被告诉讼标的中的法律事实,争议内容综合研究确定的。经济纠纷案件是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纠纷,性质属于民事范畴。经济纠纷案件,其性质虽然属于民事范畴,但它又与一般民事案件不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经济案件的案由不能套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院在民事审判工作方面,抓住办案质量这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审判效率和扩大办案社会效果,使民事审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1月至10月,我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1165件,已审结855件;已结案中,调解撤诉618件,移送终结6件,当事人撤回上诉的1件,部分改判2件,民事申诉案件近3年才2件。最近,最高法院民庭来我院检查民事审判工作后认为,我院审结的民事案件质量是好的,没  相似文献   

13.
民事审判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的审判。近几年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对于什么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改革什么和如何改革,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民事审判方式有两种理解,一是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可称为立法上的民事审判方式,即静态的民事审判方式,一是审判实践中形成的,可称为实际上的民事审  相似文献   

14.
秦明文 《四川审判》2002,(4):29-29,32
本文从二审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出发.浅谈对二审民事案件发回重审的原则和标准的理解。一、二审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发回重审,是上级法院撤销原判决,把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进行审判。二审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依法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对监督、指导一审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责成一审法院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5.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主要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形式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思维形式的规律和规则。它是我们司法工作者在审判实践中应该掌握的必要工具。形式逻辑虽然不能解决思维在具体内容上是否正确的问题,而只能解决思维在形式的结构上正确与否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否认形式逻辑作为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辅助工具的作用。这也如同语法科学能使遣词造句合乎规范一样,形式逻辑可以帮助人们严密地进行思维,以达到概念明确,判断  相似文献   

16.
法院审理案件是本着"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的审判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说,对案件适用法律是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的,而一定事实的认定是通过全面调查和正确的判断证据来实现的.尤其民事案件的证据,除当事人提出的外,一般地是由法院依职权主动的调查和搜集的.因此,民事案件的调查工作和对证据的判断显得特别重要.近几年来,民事案件的调查工作有了很多的改进,但仍有一些案件由于调查工作不充分、不适当,很长时间内存在着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的情况,因而影响了审判工作的迅速和正确进行.这些隋况表现在:1、主要事实不清,致使案件认定事实的基础发生动摇.如有些离婚案件缺少婚姻关系的性质、双方感情的基础、感情变化的情况与原因以及离婚的真正原因等证据;借贷案件则缺少借贷发生的事实、借贷的数量和利率、借贷的期限和当时、当地信用社和国家银行贷给群众贷款的利率等证据;损害赔偿案件则缺少加害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损害程度等证据.2、次要事  相似文献   

17.
一、要正确理解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24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这一规定表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用的案件是简单的民事案件;二是适用的法院是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 但是在审判实践中有些基层法院却任意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一)首先是扩大了案件的适用范围。据某高级人民法院调查,有些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  相似文献   

18.
一、直接开庭的依据直接开庭是从近年来的民事审判实践中概括得出的一种审判方式,是指对具备一定条件的民事案件,不先行调解,就依照民事诉讼法的开庭程序直接开庭审理。直接开庭的审判方式有别于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先行调解的审判方式。先行调解的审判方式是指先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也叫庭前调解,只有在调解不成而又必须审结案件时,才正式  相似文献   

19.
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民事案件是大量的,每年约占各类案件的一半。因此,注意研究分析民事当事人的诉讼心理,从中摸索审判规律,对于完成繁重的民事审判任务,搞好民事审判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离婚、赔偿、继承案,在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提高这几类案件的审判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事案件的整体审判质量。1985年以来,我院经过调查研究,建立了案件基本事实图表制度,促进了这几类民事案件的依法审理。 案件的基本事实图表就是将案件的基本事实、主要证据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这种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