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大数据技术革命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大数据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数据本体论并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而是继续深入。大数据技术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大数据技术革命对认识论的影响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科学性。大数据技术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仍然没有逃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视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数据技术革命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介入使群体性事件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不同类别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群体性冲突事件类型。总体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冲突在酝酿过程中和爆发之后都对互联网产生严重依赖,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冲突之中滋生了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隐患。为了更有效地预警群体性事件,使其在发生破坏性冲击之前得以控制,需依托大数据,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在数据、经验与知识的共享和制度、环境的共建中推进群体性事件预警的智能决策,在多元协同的社会综合治理中实现群体性事件的精准预警、科学防范。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与此相关的应用领域。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新成果,与智慧城市发展同步的是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是指随着互联网数据的共享以及用户量的增加而产生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以几何级数激增的现象。通过剖析大数据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促进智慧城市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方式方法。我国要在信息时代占据技术与管理的制高点,这是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时代产生的"大数据"给传统社会带来颠覆性变革,同时"大数据"对于公安侦查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大数据"时代的侦查工作的变革展开论述,探讨如何适应"大数据"要求改进侦查工作,对于更好地做好侦查工作、提高侦查效益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规模急剧扩张给城市的规划和治理带来考验,而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城市发展进程中生成的海量异构数据集,成为城市各领域实现"智慧化"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将大数据运用市政治理、基础设施、民生管理、社会发展等城市建设环节以及解决信息泄露和失真危机,促使大数据成为城市扭转困境的的动力引擎。  相似文献   

6.
文中首先分析了国内大数据专业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大数据专业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提出了大数据专业发展的一些对策:准确定位大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专业能力;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大数据专业素质;积极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专业发展与本地大数据产业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知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数据的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发现大数据知识,大数据知识不仅被发现,还被应用于社会实践,成为实现治理革命的重要工具。大数据知识的伦理视角来源于大数据知识对传统知识价值选择、科技伦理、实践价值等方面提出的挑战。大数据知识的伦理问题表现为客观性与主观性、实效性与无用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及多元价值等方面的冲突。为应对大数据知识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应坚持善、真、效和公平的伦理原则,以大数据技术创新为工具,提高大数据知识的客观性;以张扬人的理性为支撑,提高大数据知识的实效性;以整合碎片化知识和融合大数据为手段,彰显大数据知识的普遍性;以客观规律和人类需要为基础,寻求大数据知识发展的合理性;以大数据知识联盟为依托,构建系统的价值体系。只有解决好大数据知识的伦理问题,才能更客观有效地彰显大数据价值,实现人类的治理革命。  相似文献   

8.
国外大数据在政府治理领域的应用已有诸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治理理论和数字治理理论的一般知识,本文发展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分析框架,应用到国外政府部门大数据实践中,总结出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五种模式:服务于政府内部政策制定与执行;旨在优化市场监管;助力PPP模式;对社会组织的引导与合作;促进公民参与。然而,本文发现大数据在国外政府部门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问题。文章指出我国政府在今后的大数据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大数据开发的主体体系构建、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开发与个体隐私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等方面远超传统数据能力范围,能够在变革思维的基础上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的核心预测价值对于司法判决可预测性问题能够提供新的启示。这个过程需要认清大数据如何协调法治依赖的安定性以及法律内在的可反驳性;大数据是提升了稳定的规制之治,还是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间。裁判者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能力对于可预期结果会产生怎样的干扰作用,都是大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判决预测的可能空间,需要结合目前司法改革的具体方向,有效利用大数据功能,推进司法判决走向更加公正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下的犯罪思维智能化和手段智能多样化业已出现。传统的刑事案件侦查模式亟需改变,完善公安机关现有数据资源库,拓展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充分运用公民的信息资源;培养大数据侦查技术人才,拓展侦查主体的侦查思维,关注一切与案件相关的信息;构建大数据技术侦查的法律体系,实现其规范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期间是深化人力资源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文章从宏观层面分析成都市人力资源的供给现状,通过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概括现阶段成都市人力资源四大特征: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增速快;人力资源规模大,年龄老化趋势明显;从业人员规模增速较快,结构调整滞后;人才比重小、增速缓。在此基础上,提出成都市人力资源培育吸引的三大对策思考:树立城市信心,创造自主创新的城市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加强产业升级与人才支撑互动研究,带动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非正常上访表现为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等.形成非正常上访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非正常上访的行为表现、发展趋势和产生的原因,需要我们树立信访工作的科学理念;健全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注重对信访人信访事项的甄别;加大对非正常上访的处置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数字技术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大,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引入崭新的"云计算"概念,宣布云时代的到来,庞大的信息量产生的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成就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组建产业集群主要取决于服务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大数据紧密联系,是区域产业发展客观需要的反映。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支柱产业的支撑,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第三产业最具活力的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本文致力于在高职院校中与大数据时代产业集群对接的计算机应用高职专业的发展与特色化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呈现出权力多中心化、交互回应性、网络关联性和需求个性化等特征。大数据为人大代表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人大代表应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介,积极搜集民意;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和实现民意;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为履职提供支持及通过议案建议,支持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职,可以推动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跨区域流窜犯罪的增多,犯罪的隐蔽性增强、智能化程度增高,这都给案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个信息时代,公安机关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案件侦破任务,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大数据技术。但目前,应用大数据技术还面临数据采集量不足质不高、兼容性不强、研判效果不佳、与保护公民隐私间难以有效平衡等诸多困境。解决这些困境、提升大数据应用效果的路径主要是:完善数据平台硬软件与系统建设;丰富数据资源,推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工具、培养一支研判能力强大的研判队伍;促进办案人员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现代化技术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加速促进大数据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能够充分彰显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大数据自身兼具的特质属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有利于促进其正向发展,但同时也会对教师主体、教学内容、授课环境及讲授模式增添新挑战。鉴于此,高校亟须围绕形塑大数据意识,引领理念转变;挖掘大数据资源,促进环境优化;借助大数据技术助推模式创新;紧抓大数据优势促进平台拓展,多措并举集成合力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形态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对复杂公共事务采取联合行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间关系的结构化状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共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形态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本文考察了大数据时代的内在特质,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产生的挑战与契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商治理这一新型国家治理形态,并深入剖析了其内涵、基本命题及其与"三元共治"形态的异同点,最后论证了协商治理何以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数据是明晰的,客观的,而信息本质上是主观的,隐含的和实践的,数据被个体理解之后才会转化成“他的”信息。人们在使用数据之前先会判断该数据的重要性,这种判断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大数据本身并不能替个人做出这样的判断。信息分散在无数人的头脑中,不能被某个头脑或超级计算机集中掌握。个体确定目标后,才能决定把什么样的数据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他会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不知所措。数据是人们行动的产物。作为“历史”,数据本身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们应该做什么。另外,没有市场的运行,甚至数据本身都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进路应该是“让个体的知识得以充分利用”,而不是何大安教授提出的“改善个体的认知”。何大安教授预设的“智慧大脑”类似于计划经济中的“中央计划委员会”,他对“普通大脑”的认知和“智慧大脑”的认知趋同的欲求,也正如中央计划委员会试图让普通大众服从于它的指令。正是市场对分散信息的分散利用使个体在固有的认知局限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大数据不能扮演同样的角色。何大安教授有关认知与大数据的讨论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范式,他没意识到市场是一个互动(交换)过程,最大化范式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正逐渐产生、显现,并且规模渐大。对社会治安稳定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年262个地级市截面数据,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估计来考察人力资本外部性大小,以及城市规模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层面的高技能劳动力比例对工资存在显著正外部性,该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工资收入将提高1.84%;整体层面及服务业内的人力资本外部性会随着城市规模增大而加强。进一步地,以2000-2014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城市规模较小或过大会造成"集聚效应"不足和"拥挤效应"过度,均不利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沉淀和外部效应凸显。因此,应通过合理制定城市发展政策,科学引导人才流动,加大高等教育投资等举措,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外部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