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色的问号     
近来,常在朋友中听烈一个词:“丑陋”。紧接的是“中国人”。朋友们互相询问:看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没有?而我的内心则浮撞着一个黑色的问号:看到在我们自己身上呈现的丑陋没有?! 从“五四”运动以来,时光流逝了六十多年。那时,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曾以痛心疾首的文字,写下了中国人的丑陋,也写下了他们的祈愿:自尊与自强。六十年风雨变幻,几代人前赴后继,应该说,中国人的确已经站起来——神州大陆自不待言,而海峡对岸的经济起飞也令世人注目。然而,为何在八十年代,一篇短短的演讲辞便如此强烈地撼动了海峡两岸青年人的心?无庸讳言,是由于一切有良知的人都感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是北京邮政实现良性循环目标的第一年。北京邮政管理局职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企业经营改革为中心,以贯彻实施《工会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为契机,以提高女职工素质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海上纠纷与台湾当局的对策谢钰军1987年以来,随着台湾当局政策的变化,台湾海峡海上纠纷事件日渐增多。一方面,两岸渔民海上纠纷增多。台湾当局被迫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终止“动员勘乱时期”,在客观上促进了海峡局势的缓和,创造了海峡两岸民间相互往来的...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两岸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的签订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拉开了序幕,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两岸签署了五个具有重大合作文件,包括:《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海峡两岸证券及期货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海峡两岸保险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两岸的金融监管机构合作机制的正式建立,也为两岸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海峡时报》的香港办事处在春节前,忽然来了一名应征者,她是一名在香港大学修读学士学位的学生,还有半年才毕业。这名应征者是偶然阅读《海峡时报》时发现招聘广告的,在其它媒体包括香港的报章上完全找不到这个广告,而她本来只想“碰碰运气”,结果就得到了一次面试机会。她很奇怪为何新加坡机构在香港要这么低调招聘员工。原来新加坡很重视人才,每年花费大量资源在海外抢夺精英,90年代曾在香港成功吸引数以万计专才移民新加坡,但这些港人没多久就跑回香港,而且,再也不愿意回到新加坡。后来,新加坡政府将“抢夺人才”的重点转移至中国…  相似文献   

7.
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政策演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志 《台湾研究》2008,(4):12-15,38
2008年3月22日“大选”后,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高层互动频繁.两岸关系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6月1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这标志着长期以来“单向、间接、不平衡”的交流格局正在冰消雪融,两岸同胞多年企盼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两岸旅游及交流迈人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铁饭碗破了银行的铁饭碗正在破裂。银行、邮政电信、铁路运输一度是中国老百姓趋之若鹜的铁饭碗。而银行与邮政电信的铁饭碗还是“含金”的!然而,几年前随着与电信的“生离死别”,邮政、电信的铁饭碗也因此“砰”然而碎。如今,银行这个据说“含金量”最高的铁饭碗也开始悄悄地走向破裂。虽然仍有些许刺耳的声音传出,但不可避免地被中国金融改革的巨大潮声所淹没。9月底,国内部分报纸和网站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一条消息,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礼辉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  相似文献   

9.
今年33岁的韩伟,1990年来到北京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部,成为了一名普通投递员。15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于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首都邮政投递标兵”,2001年荣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首都邮政劳动奖章”,2004年被北京市国资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  相似文献   

10.
拯救泉州湾     
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正在打一场“扫黑战役”。此“黑”非黑社会黑势力,而是污染所致的“黑水”。泉州湾海岸带污染造成的“黑水”已经成了泉州的心头之痛。两个月前,福建媒体《海峡都市报》两名记者搭乘直升机航拍海岸,俯瞰泉州湾,惊奇发  相似文献   

11.
1979年的元旦,对海峡两岸关系来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一天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倡议两岸尽早结束对峙状态,实现两岸的“三通”和开放各种交流,并为此采取了包括停止炮击金门、裁减福建...  相似文献   

12.
卢熙 《台湾研究》2010,(5):8-12
2009年2月,两岸文物交流互展在经过多方面磋商之后依旧未能成形,最终变成北京故宫单方出借展览;2010年3月,一幅《富春山居图》合璧又牵动海峡两岸同胞的心,最终仍演变为浙江博物馆单方借给台北故宫展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台湾方面谓大陆目前尚无“司法免扣押”立法,台北故宫恐文物登陆后存在“有去无回”的风险。其实,隔海相望的远不止《富春山居图》。  相似文献   

13.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首次提出海峡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和“经济交流”,此后“叶九条”又提出两岸“三通四流”。在此倡议下,两岸各项交流二十年来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两岸经贸往来,更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一直...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同发 《台湾研究》2001,(3):52-55,63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对“文化台独”,已然成为海峡两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1996.1~3徐青1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海内外发表新年讲话《共同缔造更美好的世界》,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强调将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李登辉在元旦祝词中表示,“江八点”和“李六点”“应该构成未来推动...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1997年7—9月)徐青7月1日针对祖国大陆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台“行政院长”连战在接受美国电视新闻网(CNN)访问时称,中国统一要逐步达成,台追求的是“一国良制”而非“一国两制”。台“驻香港事务局”成立;《港澳关系条例》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17.
“三通”对两岸社会经济发展之影响刘映仙,张冠华自1979年中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提出海峡两岸“三通”的倡议以来,十余年过去了,期间两岸关系出现了巨大变化,人员往来增多,经贸、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交流日趋密切。目前,两岸间接“三通”已基...  相似文献   

18.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2001,(1)
邮政:制度比补贴更重要邮政的经难念,是因为邮政不完全是个纯粹的企业,它还有公共事业的性质。上海寄到北京8毛钱,寄到拉萨也是8毛,一分也不能多收。上海邮政把邮局开到南极科考船上,光硬件投资就有50万,而业务仅仅是船员的包裹邮件,收回成本都不可能,更别说利润了。类似的还有军邮、机要邮件等等。这些非经营性业务是邮政在无条件地承担《邮政法》赋予他们的义务,也是“一直在赔钱”的邮政不断提高邮价并要求更多补贴的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1996年10月—12月)徐青10月1日台“经建会主委”江丙坤在接受美《新闻周刊》亚洲版访问时称,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已经接近上限,目前台湾的优先工作是分散投资。2日台“经济部”公布两岸贸易许可办法,赋予大陆物品进口免签证的“法源”。...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姜殿铭*两岸关系发展的回顾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台湾于一九四五年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重归中国版图。从那时起,海峡两岸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在当时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